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立法解释制度由宪法解释制度、港澳基本法解释制度与普通法律解释制度等构成。我国的立法解释制度与宪法中所蕴涵的“人民主权”、“民主集中”、“权力监督”等宪法原则和精神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因此。在现行宪法的框架内,立法解释制度之发展与完善必须尊重上述制度原则,否则就会违背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产生制度体系内的不协调和不一致,最终使制度在整体上丧失其应有的效力与功能。  相似文献   

2.
我国宪法是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关系的一部部门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原则性、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这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对宪法进行相应的解释来保障宪法的实施,保障其他的部门法不与之相悖,保障我国整个法律体系的一致性及权威性,故而我国《宪法》67条明文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解释宪法。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的宪法解释制度加以研究分析,进而促进我国法治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从宪法解释本义与分权制衡理论出发,对我国宪法解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3.
宪法适用就是宪法解释的过程,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宪法解释可以解决宪法适用的所有问题,宪法解释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来自解释本身,甚至也不是来自法律内部,宪法解释必须借助文本之外的资源才能形成合理的裁判.宪法解释的过程表明,宪法解释不足以具备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宪法解释是我国宪法运行机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原则和制度体系。为此,充分认识宪法解释的概念,确立和完善宪法解释制度,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本文针对学术界关于宪法解释的概念中存在的不同理解,对宪法解释的概念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对宪法文本含义的追寻实际上是将宪法文本语境化的过程。对宪法语境化的解释要以宪法文本为基础,关键要充分考虑到政治性因素和社会现实性因素,同时要以宪法基本精神和原则为界限,才能对宪法文本做出合理的、时代性的解释,才能实现宪法之现实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国立法解释制度由宪法解释制度、港、澳基本法解释制度与普通法律解释制度等构成,它与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法律监督制度及“一国两制”的政治体制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力图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立法解释制度之所以存在与发展的原因,认为我国宪法中所蕴涵的“人民主权”、“民主集中”、“权力监督”等几大原则是立法解释制度的宪法法理依据,对如何完善立法解释制度作出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宪法解释含义的探讨及对宪法解释意义的积极论述,揭示宪法解释对于我国宪法实施的重要作用。但我国的宪法实施的现状始终不尽如人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的宪法解释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国家机关、执政党、学者和民众对宪法进行了大量的解释。分析这些解释,可以发现一些特点和规律性内容。国家机关和执政党的宪法解释形成了显性解释模式、隐性解释模式、隐含解释模式和无形解释模式四种模式,解释的内容主要涉及国家机关的权限,其目的主要是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学者和民众解释侧重于公民权利方面,解释活动日趋活跃,解释方法更加多元,有利于我国宪法解释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为一切法令的效力渊源,宪法规定的含义,关系着国家宪政秩序的稳定和人民权利的保障。因此,宪法解释对于宪法精神的落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宪法学领域,尚没有形成关于宪法解释的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宪法解释在我国有其具体运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完善相应程序,就能使全国人大常委会充分履行其宪法解释的职能,维护我国宪政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宪法更多的是从政治意义上被阐释的,许多与宪法相关的问题往往要从宪法之外去寻找宏大的理论话语。然而,这种方式会销蚀宪法的至上权威。因此,欲建立宪法的至上权威,就必须从宪法解释入手,通过以宪法文本为根据的宪法解释解决宪法的相关问题,这才是宪法权威的真正生成之道。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对我国民事诉权保障制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分析了民事诉权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社会文化背景、法律文化权利观、法律制度运行机制三个方面揭示我国民事诉权保障不力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完善我国民事诉权保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成德宁  侯伟丽 《南都学坛》2013,33(3):105-112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城乡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矛盾也不断显露出来,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了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过去那种把改革重点放在农村土地所有制上(绝对公有或绝对私有)的传统思路很难使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出困境。目前我国土地产权结构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农村土地产权在政府、集体和农户之间分割配置不合理;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明、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农村土地产权结构难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动态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该根据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从抽象地规定土地所有制转向具体地分割和配置农村土地产权,设计最优的产权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实施农村土地的产权分割。即确立国家和农户作为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并在它们之间详细分割土地产权,明确"所有者保留的产权束"和"使用者可获得的产权束"。第二,实施农村土地的产权流转。即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停止农村土地不定期的行政性调整方式,建立起农户之间土地使用权市场化、常态化的流转制度和机制。第三,实施农村土地的产权交易。即在明确土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对土地的总体规划和调控目标,实现城乡之间、农用地与非农用地之间市场化的土地产权交易,消除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第四,促进农村土地的产权组合。即在明确农户土地产权和农户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土地产权的组合,重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农户走合作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宪法劳动权之重新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宪法对劳动权的传统解释认为 :劳动权是公民要求国家提供有保障的工作并发给报酬的权利 ,相应地国家负有具体地保障公民就业的义务和责任。其实践则是劳动力计划管理体制。它虽然带来了秩序、平等和安全 ,却在较大程度上丧失了自由和效率 ,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僵化和停滞。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劳动权也亟须重新解释。文章认为劳动权应解释为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公民 ,自谋职业不成时可要求国家提供劳动就业机会 ,如不可能时则国家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 ,其性质应为受益权而非自由权。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和西方造纸、印刷技术及设备的传入,西方传教士在华出版业兴起,传统出版业开始走向近代化、机械化、规模化。传统出版业与近代传教士在华出版业、官书局出版业、民营出版业互为促进,有力促进了中国传统出版业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庄二平 《南都学坛》2012,32(6):121-124
电子商务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使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发生了改变,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活力的增强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有效地助跑中小企业发展,带动了创新就业。但是也为税收征管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和冲击,具体表现在:税务登记很难正常实施;税收管辖权区分和定位难度加大;税种性质定位难度增加;税收征管难以有效进行;税收公平原则受到冲击;税务信息收集能力受到削弱。为此,应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应对对策: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收登记制度;强化居民税收管辖权;健全和完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制定积极、稳妥的税收政策;加强国际间税收协调与磋商;提高税收征管人员的素质水平,以充分适应和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城镇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源远流长,军事、政治、经济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现行行政意义上的镇起源于宋朝,明清时期发展迅速,清末至建国前各政权推出的一系列法规促进了小城镇建制的规范发展.小城镇的全面发展始于新中国的成立,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即1949--1978年波动发展时期,小城镇建设处于摸索之中,发展滞缓;1979--1999年迅速恢复、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小城镇数量快速增长;2000年后小城镇质量全面提升时期,小城镇发展重点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  相似文献   

17.
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反映旅游业成长的主要指标如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入境旅游人数、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等都表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大多超过了10%。金融危机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旅游业增长的长期趋势,基于ARMA模型的预测表明,在2011-2015年间,我国旅游业还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国家旅游局制定的202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远景目标将会提前到2015年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向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存在着长期动态联系,但相互间的影响系数较小,说明目前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尚未形成。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影响系数之和小于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系数之和,说明我国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还不够高,大量中间服务需求尚未从产业链中脱离出来,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存程度较低,支撑和拉动作用有限。这一方面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制造业的价值实现和竞争力的提升。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产业间尚未形成一种协调发展的机制。计量模型及投入产出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存在双向溢出效应,是互动发展的关系。推动两者的协调互动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将有助于产业链的整合,推动中国企业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演进,实现产品附加价值的增加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今后,我们应进一步引导企业及全社会来认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水平和能级,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深化与发展服务经济有关的各项改革,制订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及相关配套措施,建立起有利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良性互动的机制,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关联与集聚式发展,推动建立有利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的商业信用、诚信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推进产业链的整合,以获得整合基础上的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和最大化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取向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在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上应注重协调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既要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又能保护环境;在坚持自由化贸易的基础上积极实行管理贸易;大力推进全球网络贸易的发展;完善对外贸易的相关法规,增强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