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回答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对个人养老存在挤入还是替代效应是建立和完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础。文章基于新三支柱橄榄型可持续发展养老制度调查数据,运用Logit和Probit模型分析家庭结构、养老保险参与对居民个人养老储蓄意愿影响以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研究结果表明:(1)仅有一个子女和需要赡养老人数量较多的居民个人养老储蓄意愿更强;(2)希望提高养老保险缴费个人比例并不能显著提高个人养老储蓄意愿,但父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能显著提高个人养老储蓄意愿;(3)家庭结构、养老保险参与对个人养老储蓄意愿影响存在性别、年龄、收入、户口等异质性。整体来说,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会激发个人养老储蓄意愿而社会养老由于替代了家庭养老部分功能同样对个人养老存在挤入效应。因此应在提高居民个人养老储蓄意愿,推动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完善的同时,注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与个人养老等养老模式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2.
姜向群 《人口研究》2007,31(4):57-62
在人口老龄化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养老方式的选择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事情。文章探讨了养老的经济资源和照料资源的责任主体问题,提出以个人为责任主体是当代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当今社会中家庭生活的重心移向了年轻一代;新老两代人的供养关系正在由"反哺式"向"接力式"转变;养老模式更加向个人责任、借助于社会化的途径方面发展。家庭养老是一种正在被替代的、生命力不断下降的养老方式;提出回归家庭养老是不现实的,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本文立意在于探索家庭养老向以个人为责任主体的社会化养老转变的必然性,引导人们关注自己晚年保障的终生计划及长期准备,关注发展社会化养老制度、设施及其市场化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财务转移回报动机与强度探究家庭养老的有效性。利用2011年CHARLS全国基线调查数据,计算子女给予父母的财务转移,以子女的教育程度和父母赠与的婚嫁礼物衡量父母早期付出,在交换动机的前提下,探究代际转移"回报契约"的回报强度;并通过控制父母目前健康状况,探讨子女的回报是否存在利他因素。本文建立Tobit II型(ET2T)模型,使用海克曼(Heckman)两步法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家庭养老的水平不高,父母月均收到200元,"回报契约"的强度不高、子女回报的利他因素较小,故从财务回报角度上,本文认为现今家庭养老的保障作用有限。另外,在财务转移概率和数量上,儿子均大于女儿;农村子女给予概率更大,但数量更少;子女数量的增加不会减少财务的给予概率和数量:也就是说家庭养老的水平与子女数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探讨身具"儿媳—女儿"双重身份的农村已婚女性在家庭养老资源分配过程中,如何在公婆与父母之间进行权衡.通过对山东省莒南县868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公婆与父母所获得的养老支持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更倾向于将家庭养老资源给予自己父母而非公婆.家庭资源的多寡对女性承担公婆与父母的赡养义务均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且家庭...  相似文献   

5.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和支持家庭养老功能发挥都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居家养老服务对家庭养老功能究竟产生何种影响尚需深入研究。在反事实因果的框架下,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两期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对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发现,居家养老服务显著减少了老年人的家庭代际支持获得,尤其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子女对老年人的工具支持,这种替代作用在相对弱势的老年群体中更为明显;居家养老服务并未显著削弱老年人的家庭代际关系,说明中国家庭养老功能的整体发挥依然得以维系。应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对家庭养老的支持作用,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与家庭养老之间的相互融合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养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作为农村养老保障支柱的地位正在逐渐减弱。文章利用"2002年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养老问题与对策研究"的调查数据,从老年人的养老所需和土地收入的供给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土地养老的现状。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地区差异、老人及其子女的人口特征、家庭特征这三类因素对土地养老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老人及其同住子女的年龄、文化程度、从业类型不同,导致土地养老的可能性呈现显著差异;家庭规模越大、人均责任田越少,土地养老的可能性越小,而家庭总收入的影响则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参保行为与养老观念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倾向于子女养老的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概率较低,而参加养老保险也改变着居民的养老观念。通过联立方程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后,得出了养老保险淡化“子女养老”观念的净效应,进而指出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挤出了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同时也弱化了人们的家庭养老观念。国家大力推行的养老保障体系在行为与观念两个层面上挤出了家庭养老,以国家制度化养老保障体系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模式对家庭养老模式具有替代性。在养老模式的变迁中要综合考虑各主体的功能与责任,联合各界力量共同承担社会养老责任。  相似文献   

8.
《人口学刊》2013,(6):41-46
以往的家庭养老研究中,主要是从支持的角度将子女视为养老的主要承担者,缺少互动的视角。从积极养老角度讲,家庭养老中,子代与父母代存在互动关系;养老的质量与代际互动关系具有相关性;其中,与子代的社会地位无关,但经济支持的满意度受到子女数量与居住距离的影响,日常照顾的满意度受到子女数量的影响,情感支持满意度受到交流频率的影响,此外家庭养老还受到老年人的养老期望、传统孝文化以及社会保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口学刊》2019,(4):72-83
本研究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别考察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意愿,重点分析两类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大部分老年人仍然认同"养儿防老"的观念,认为养老责任主要应由子女承担,在家庭中养老仍是最为老年人接受的方式。与非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相比,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更偏好独立居住,对子女养老责任的期待更低,但对子女精神支持的需求更高,同时更加企盼来自政府和制度的养老支持。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共同塑造了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但对两类老年人的影响不同。从个人因素看,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会更为显著地影响非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的养老意愿,特别是影响其对机构养老的态度。从家庭特征看,对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而言,配偶发挥的作用似乎超过了子女,对其养老意愿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夫妻健全"的独生子女父母更偏好独立养老。"养儿"对两类老年人均有影响,但意义不同。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而言,有无儿子显著影响的是"在自己家还是子女家养老"的家庭内部决策;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而言,有无儿子则显著影响了其养老地点在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老年人养老认知及养老需求。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通过入户面对面询问的方法对当地491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老年人进行自编问卷调查。结果:414(84.3%)人与子女居住;306(62.7%)人认为"靠儿女"养老比"靠自己"养老重要,490(99.7%)人知道家庭养老概念;443(90.2%)人认可"养儿防老"观念,"提高养老金"(67.2%)和"提供养老服务"(25.9%)是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访谈发现伊斯兰文化及民族传统文化在"养儿防老"观念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在养老金广覆盖的基础上,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老年群体仍然以"依靠子女养老"为主、"依靠自我养老"为辅,建议加大"新农保"政策宣传力度及政府财政支持,提高养老金水平及提供养老服务,切实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1.
收益率波动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精算模型比较了收益率波动条件下,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对参与者的经济影响差异,并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现行政策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1)由不同收益率,可确定不同收入群体对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偏好差异,从而为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实施替代率结构调整提出分类标准。(2)收益率较低时提高退休年龄,个人账户激励效果强于基础养老金,因此在收益率波动状况下,提高退休年龄并增加个人账户份额不失为恰当选择。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各地区农民基础养老金现行给付标准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完善农民基础养老金制度过程中需要将养老需求和养老供给相结合,建立农民基础养老金给付适度水平模型。文中依据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养老保险替代率和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建立农民基础养老金给付宏观适度标准.依据恩格尔系数和养老保险合意替代率建立农民基础养老金给付微观适度标准.对各地区基础养老金及基础养老金与土地养老、子女养老、社会救助养老联合给付的适度性进行了检验。提出各地区分层次、分阶段向适度区间调整、财政适度补贴、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房养老”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与社会养老功能严重不足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即将于近期内全面启动的民生工程重要举措之一。本文提出,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中,除国务院文件倡导的“反向按揭”(也称“倒按揭”)之外,“以房养老”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作为补充,以通过自有住房租赁或买卖获取差价用于养老补贴的“易房养老”,即为其中值得倡导与推广的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如何使延迟退休政策被大众广泛接受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问题。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原理,结合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和前景价值函数中的"S"型效用函数,构建关于工资收入、养老保险缴纳费用、养老金财富和闲暇时间的综合效用模型,从性别、闲暇偏好、工资收入水平、利率、参保年龄、养老金个人缴费率六个方面确定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退休年龄,并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对延迟退休政策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退休年龄下的个人效用函数是关于退休年龄的"先大幅上升,后缓慢下降"曲线。男性参保职工于63岁退休获得效用最大值,而女性参保职工于60岁退休获得效用最大值,且二者最优退休年龄并不会随工资收入水平的改变而改变,工资收入水平只会对参保职工获得的效用绝对值产生影响,工资收入水平越高,参保职工获得效用值越大。此外,若闲暇偏好越低、利率越低、参保年龄越大、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率越低,则参保职工的最优退休年龄就越大。总体而言,只有考虑性别因素、给予延迟退休政策适当的弹性操作空间、改进养老保险计发办法、创造更好的老年就业环境,才能使延迟退休政策更好地推行。  相似文献   

15.
养老金待遇确定机制是公共养老金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从三个方面系统研究了美国社会保障退休金确定机制:在退休年龄方面,实现了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的相对分离,通过引入“全额领取年龄”建立了“早减晚增”式初始退休金调节机制;在计算办法方面,建立了基于个体的、全国统一的基本保险金额计算办法,并通过分级加权实现了收入再分配和减少老年贫困等功能;在待遇调整方面,建立了基于生活成本调整的退休金指数化自动调整机制。立足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践、借鉴美国退休金制度设计经验,本文认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机制改革的方向是引入较为宽松灵活的退休政策、待遇计发与全国性指标挂钩以促进全国统筹和制度公平、增强待遇计发对参保和缴费行为的激励作用、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待遇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6.
17.
For pay-as-you-go financed pension systems, claims may b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contributions (income) or the number of children of a family. We analyse the optimal structure of these parameters in a model with endogenous fertility. It is shown that for both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there exists no interior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intragenerational utility maximisation. Thus, pure systems are always welfare maximizing. Furthermore, children-related pension claims induce a fiscal externality that tends to be positive.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ptimal contribution rate shows that the widely accepted Aaron-condition is in general a misleading indicator for the comparison of fully funded and pay-as-you-go financed pension systems. Received March 12, 1996 / Accepted January 27, 1997  相似文献   

18.
养老金新政:新旧养老保险政策的替代率测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论文通过模型在一定的精算假设下作了比较分析,发现在同样的精算假设下测算,改革之前的养老金替代率要明显高于原来预计的目标替代率,其主要原因在于在个人账户空账的条件下,个人账户假设的利息率是比较低的,而做实个人账户之后,资本市场可以获得合理的利息回报,个人账户积累的效率提高,加上基础养老金比例增加,是改革后养老金目标替代率没有下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