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互助医疗两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都做出了贡献。调查研究表明,由于两种制度的制度设计差异,所获得的效果也不同。本文侧重于对这两种制度的基金筹资方式、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制度变迁理论的两种模型。两种制度变迁既是对立的,又是互相补充的。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历了由政权组织形式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转变的曲折过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动力不足,行政色彩过浓。只有重新进行资产组合、运行方式、利益机制等方面的制度设计,才能确保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  相似文献   

3.
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权冲突及制度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存在着明显的职权冲突,主要原因在于二元公司治理模式固有的矛盾以及现有相关法律的不健全。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不能急功近利,应该区分长期和短期两种制度安排。短期内要明确界定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两种制度的不同性质与功能,形成协调机制;长期则要实现二者职能的融合,向单一监事会制度过渡。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目前没有明确界定的产权,缺乏完备的决策信息,而交易成本又很大,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恰恰相反。要解决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难度很大的深层次矛盾,必须着力进行制度创新。但中国企业的制度安排主要由政府决定,企业自身的制度创新是被动的、非自发性的。即中国国有企业制度主要是外生的,制度本身可以看作是整个社会领域的一个变量,它们是对社会发展的反应。因此,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表现出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特点;而创新模式是以国家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辅之以企业自身的诱致性制度创新。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制度的不均衡问题,振兴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5.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内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以及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  标的构造以及治理结构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6.
经过20多年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企业劳动者的劳动行为与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变化与并存的新旧两种制度及其机制作用相关,正确地认识这些变化,抓紧制度与机制创新是解决当前国企生产经营过程中职工劳动意识与行为上的各种矛盾与问题的必然选择,对于充分利用国企人力资源,确保改革成功,以及维护社会安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变化,制度网络结构中一项或几项制度必然需要变迁,这其中还涉及多项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制度,若它们同时进行协调变迁,则可以将单一制度变迁的效果放大。基于制度网络结构形态,构建关联制度的协同式制度变迁模式,以此分析网络结构中的制度变迁独有的特点,进而从结构内部具体分析协同式制度变迁运行的机理,并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提出从全面系统性角度进行改革的思路,如制定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方案,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应是全方位、多领域的系统性改革。  相似文献   

8.
人民陪审员制度与人民监督员制度具有相似之处,也具有差异。人民监督员制度发展完善在合法性论证、刚性约束力赋予、具体制度设计和立法路径选择方面多大程度上能够借鉴人民陪审员制度,根本上取决于两种制度性质定位及由此决定的两种制度的共性与差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变化,制度网络结构中一项或几项制度必然需要变迁,这其中还涉及多项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制度,若它们同时进行协调变迁,则可以将单一制度变迁的效果放大。基于制度网络结构形态,构建关联制度的协同式制度变迁模式,以此分析网络结构中的制度变迁独有的特点,进而从结构内部具体分析协同式制度变迁运行的机理,并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提出从全面系统性角度进行改革的思路,如制定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方案,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应是全方位、多领域的系统性改革。  相似文献   

10.
如何将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等环境治理工具进行互动与衔接是未来环境治理制度改革的关键。两种制度在现时的环境下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及相应的变革路径。两种不同的变革路径却有着共同的价值需求,即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的衔接与互动。在衔接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的争议就是维持或简化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这种衔接思路的差异制造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制度逻辑:一种以维持环评审批为核心,另一种以简化环评审批为核心。就中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方向而言,简化环评审批似乎已是不可阻挡之潮流。是否应当以简化环评审批、强调排污许可为目标进行两种制度的衔接。简化环评审批并不等同于弱化环评制度;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的衔接构造上,应当遵循的思路:在宏观上,以效益最大化统领全局;在具体操作上,秉持“在简化环境影响评价的大环境中,寻找强化的契机;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进程中,夯实衔接的构造”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法官释明权是诉讼法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行政诉讼法学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法官释明权作为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应有之义,更作为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必要"补丁",其价值在现今两大法系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彰显。在倾向职权主义模式的行政诉讼领域,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官释明权已经存在,法律规范也在其解释功能的缝隙中透露着释明权的生存空间。因此,在理论上厘定和梳理行政诉讼法的法官释明权体现出一定的急迫性。  相似文献   

12.
在依法治教成为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性标志的当今 ,高等教育的法制化也是世界的潮流与必然趋势。目前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法制表现为如下特征 :成文教育法占主体地位 ,立法体系完备 ,执法、监督和司法制度完善。而这些完善的法律制度无论是制定还是实施 ,无不是平等、大学自治 (学术自由 )、权利救济、民主等诸基本原则的体现与反映  相似文献   

13.
法国和德国在近代法制建设中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被视为大陆法系的楷模,但由于在经济、政治、文化、法制传统方面的差别,两国在法制近代化的基础、路径、完成的程度、风格和历史影响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形成了大陆法系的两个支系,对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晚近 ,不少法学家都倾向于认为法应当是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融合体 ,并相当重视在既有严整的规范体系内纳入法的价值要求。但是 ,如何在纳入的同时实现法的两套体系之间的自恰、圆融的“通约”却成了一项技术难题。通过提出验证“通约”的三项技术标准并进而对传统通约技术即自上而下形态的宏观统摄技术进行批判分析 ,继而探寻微观层面上的概念———“权利”所具有的自下而上的通约功能 ,并同样予以校验。从而得到结论 :在赋予“权利”这一概念充分的定义弹性的前提下 ,在宏观价值统率、微观权利配置这两个向度上共同努力 ,即可实现法之两套体系的完美通约。  相似文献   

15.
常见的会计确认收益和费用的标准有两个,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者对于确认收益和费用的基本标准不同。收付实现制关注现金流量,即当收到现金时,该收益就得到确认;而权责发生制并不关注现金流量,而是看重收益。权责发生制有它本身不可替代的优点,但是收付实现制在特定的企业或经济条件下更具有现实意义,成为对权责发生制最有力且必不可少的补充。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补其短,为此才能更好地进行会计确认和核算。  相似文献   

16.
借用社会阐释学方法,以司法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为背景,文章从法律治理技术的角度审视了我国的司法考试制度。指出,司法考试制度必须置于国家治理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法律专业化、法律共同体、法律治理化和政治文明化,是我国司法考试制度在逻辑上所承载的价值导向,其集中体现了围绕着人的素质构成问题的法律治理技术在我国的运用和展开;司法考试制度预期目标的实现最终依赖于一系列配套制度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受教育权是现代宪法所确认的一项最重要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有关受教育权的保障和救济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一系列教育诉讼案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制度是教育法律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因文化传统、法律制度与技术以及教育体制的差异,其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制度也不尽相同.通过比较分析两大法系受教育权法律救济相关制度的设计、实践差异,借鉴域外先进的法律技术经验,可以对我国的制度优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制度伦理有着与个人伦理、伦理制度研究不尽相同的领域。制度伦理是对制度主体的伦理要求 ,是对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合伦理性思考 ,也是对制度安排、发展与创新的道德评价和伦理评判  相似文献   

19.
中华法系是法律史学科中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论题,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然而,囿于纯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局限,该研究难有突破.本文用比较法理论,置中华法系于世界法律格局中,并相对应于西方两大法系进行思考,对中华法系及其形成进行论述,提出了具有一定新意的见解中华法系是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为代表的东亚、东南亚一系列封建国家法律制度的统称.中华法系的形成是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法超出中国的范围而成为东亚、东南亚国家法律传统和法律系列的过程,其中,几乎没有武力征服或任何殖民扩张的因素,它与中国法文化优势的形成相一致,是唐律传播并影响开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制度风险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存在制度风险,具体包括制度生成的非中性和路径依赖风险、制度运行的内部风险和溢出风险、集体建设用地隐性市场的处置风险。因此,必须明确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法律原则,优化制度变迁路径;健全土地利益机制,保证制度生成中性;设立交易范围、条件、关系、程序法定和交易过程规范的市场交易制度;确立柔性干预、刚性干预和宏观调控三者结合的政府介入制度;建立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的处置机制,稳步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