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时代劳动教育直接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水平,它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精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貌,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价值属性。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实践指向表现为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观念;重视劳动实践,促进劳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  相似文献   

2.
现代志愿服务精神强调的是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和“互惠互利”,认为志愿者报酬是合理的.“志愿时间银行”是一种重要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也是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国“志愿时间银行”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宣传、提高统筹层次、提高信息化程度和丰富志愿活动资源.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青羊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普法和维权服务,力争实现新就业形态领域企业利益与职工权益“双维护”。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益,事关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和社会和谐稳定。成都市青羊区统筹促进平台经济发展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积极调研督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普法和维权服务,力争实现新就业形态领域企业利益与职工权益“双维护”、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双促进”。  相似文献   

4.
数字时代,推进劳动教育是紧扣时代发展之要、满足人才培养之需的重要命题。劳动教育的开展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劳动教育观辩证联系的理论土壤,符合社会发展多重矛盾化解的历史必然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意蕴。但数字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数字异化、数字鸿沟、数字消遣和数字赋权等问题,遮蔽了学习者的主体性,阻碍了教育者能力提升,模糊了教育与娱乐的时空边界,加速了反劳动文化弥散。基于此,面向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厚植“主体在场”的劳动教育实践根基,推动“环环相扣”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协同联动”的常态化教育机制建构,促进“软硬齐抓”的内生性教育生态营造,推进劳动教育的创新变革。  相似文献   

5.
最近,达州市劳动保障局局长李绍奇以《坚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促进劳动保障工作上新台阶》为题,为全系统126名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李绍奇指出,一要认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重点解决“为什么”;二要紧密联系实际,找准存在的问题,重点解决“怎么看”;三要加大整改力度,促进劳动保障工作上新台阶,重点解决“怎么办”。广大党员从这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党课中深受启发和教育。  相似文献   

6.
巴中市巴州区劳动保障局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紧紧抓住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根本,组织党员广泛开展以“到困难、进贫困家庭、访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在帮贫扶困中增进与广大群众的联系,增强与服务对象的感情,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群众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7.
劳动具有综合育人价值,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劳动教育可以体现出高职教育属性、完善高职育人体系以及促进高职院校补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短板。当前,受思想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教育政策的影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同时,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会受到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探寻增强劳动教育育人效能的策略,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效能。  相似文献   

8.
在高职低年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中,通过对其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更好地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形成志愿服务的团队,实现专业实践初体验。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结合专业开展志愿服务的优势,指出其功能及作用。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在日常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深化专业服务内容,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定期开展,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9.
<正>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围绕民生行动计划,以"问需于民、阳光仲裁、公信公正、和谐调处"为指导,提升效能上水平,创新特色争一流,切实维护了润州辖区劳动关系的的和谐稳定。■坚持问需于民,深化服务创效益一是深化志愿服务。针对社会日益增多的劳动法律维权需求,仲裁院的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劳动法律法规服务,组织成立"助岗维权"志愿服务队,利用每月"18"普法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12.18"志愿者  相似文献   

10.
纵观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存在劳动教育窄化、弱化、虚化、淡化等问题,折射出劳动教育目的“偏离化”、教育观念“固有化”、教育方式“单向化”、教育途径“去身体化”等价值困境。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全面教育的根本要求,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通过认知新时代劳动的“变”与“不变”,践行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融合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把握劳动课程开发的时代性、体系化、协同化原则,以课程编制的“四段论”为基本,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的课程目标、丰富劳动资源的课程内容、优化劳动配置的课程实施、提升劳动效果的课程评价,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从税国松维权系列纠纷申请监督案件入手,分析了案件中雇员受损赔偿纠纷和工伤保险待遇纠纷并存并被判双重赔偿的判决冲突及其法律上的原因。"事实劳动关系"在税国松的工伤认定案件和工伤赔偿案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深入地分析了事实劳动关系能否对劳动关系的三要素进行突破以及法律拟制的界限。实践中,这类"事实劳动关系"广泛存在的重要根源在于"用人单位"概念及功能的错位。笔者主张用"雇主"和"雇员"概念代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概念,以便受雇于自然人的从属劳动者能够直接获得劳动法的保护,解放"用人单位"不应有的从属劳动者识别功能和劳动关系判断功能,以及变革劳动法律一元保护方式至多元保护。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新时代农民工的主体,就业是其融入城市的立足之本,如何实现农民工的稳定就业是稳就业的关键所在。受国务院参事室的委托,课题组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新情况进行"百企万人"实地访谈和问卷调研。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和创业中出现"四新"变化,即就业渠道实现新拓展,"城归"创业呈现新趋势,个体诉求存在新动向,产业升级倒逼新技能。针对当前的诸多新变化,在国家层面需要在提升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扶持农民工到新业态就业、修改劳动法律法规有关条款、拓展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保险覆盖面、建立"城归"创业示范园区等方面进行政策创新,做好精准施策和政策落地,为新生代农民工走向高质量就业和持续创业提供新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在就业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我国劳动力市场正面临过度安全和过度灵活并存的格局。如何通过构建"灵活安全性"就业政策平衡二者的关系,是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举措。本文对"灵活安全性"就业政策从理论上进行了阐释,分析了我国目前就业面临的困境,从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加强技能培训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灵活安全性"就业政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本质是再一次的农村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即合理配置农村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与扩大消费市场的双向改革。市场是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础动力,三种不同市民化路径反映出发挥市场的动力机制作用存在重建市场微观主体与构建公平竞争环境两大前提。从法学层面分析,重建市场微观主体,重点需重新明确农村资源产权,实现户籍与财产权利的分离;构建公平竞争环境,要在适当保留农民特殊国民待遇的前提下实现权利义务的均等。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应该成为上述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新常态"背景下,学科交叉研究日益突出,在生态学跨学科分析框架下进行中小企业新生代员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新常态"对中小企业新生代员工人力资源的生态多样性、生态风险、界面管理以及全面管理方面产生了多种生态影响。中小企业可采取人力资源生态圈模式、生态调适模式、生态位模式、生态链模式、生态学习模式,提高新生代员工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产业就业承载力是在一定产业规模和技术条件下所能容纳就业人口的上限值。本研究通过梳理我国城市产业就业现状与演进特征,构建包含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和就业保障在内的3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城市产业就业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292个地级市产业就业承载力进行理论分析与量化评估。结果表明,华南华东就业承载力较高,人才集聚力强;浙江、江苏相对均衡,广东内部分化严重;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城市承载力弱于华北、华南、华东地区。基于宏观决策的系统性、协调性、前瞻性要求,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城市产业就业承载力的关键在于尊重"人随产业走"客观规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短期重在留住传统岗位和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以确保充分就业;中期需完善包括基本社保、职业教育、生育友好型社会等就业保障体系;长期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带动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是在人类经济社会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更高级的经济发展方式,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企业组织在追逐自身目标下会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调整其结构形态,向无边界、扁平化、平台化、柔性管理及高组织效率的液态转变,与之相对应的劳动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工会应该全面审视数字经济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提高数据治理能力,提升劳动者数字素养,增强群众工作本领。  相似文献   

19.
灵活就业人员面临较大的工作风险,但目前我国实行的工伤保险制度难以为其提供保障。学界试图扩展劳动关系概念以包容灵活就业,但在学理与制度两个方面均遭遇阻力。以职业伤害保险保障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亦是进路之一,审视既有试点可知,职业伤害保险虽能覆盖工伤保险力所不及的劳动者群体,但也存在发展定位走偏、参保人数少、认定难度大、部门监管难等问题。应厘清职业伤害保险的发展定位,立足于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安全,从向全国推广职业伤害保险、加强宣传针对性、强制平台购买职业伤害保险、缩短缴费周期、完善伤害认定的举证责任配置以及完善筹资机制等六方面着手,完善职业伤害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20.
过度劳动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既创造了经济繁荣,也侵蚀劳动者的健康。根据推动主体的不同,过度劳动分为强制性过度劳动和自主性过度劳动,前者是指其他主体为自身利益而强制劳动者过度劳动,后者是劳动者受利益驱动而主动过度供给劳动量。在对自主性过度劳动的内涵和特点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劳动者自由决定劳动量供给为前提构建经济模型,发现劳动者效用与其劳动量呈倒U形,并且得出:适度劳动下的最大劳动量对应的效用不是最大的,最大化效用的实现需要劳动者过度供给劳动量,而当劳动者追求的期望效用大于适度劳动量下的效用时,就会形成自主性过度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