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精气学说与《内经》中的医学心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先秦时期哲学界对精气的认识及精气学说的形成 ,进而论证精气学说对《内经》的中医理论 ,尤其是对医学心理思想的影响。归纳了《内经》对精气学说的发展 ,提出《内经》将精气学说升华为“自然之气”、“人体之气”2个层次和“自然之气”、“生理之气”、“心理之气”3个类别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周易》阴阳气论思想对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影响 ,认为“精气为物”思想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以阴阳论气思想对中医学“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 ,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是秦汉道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它围绕"道"构建了一个宇宙生成模式,用"太一"、"精气"等范畴解释了其运行原理和特点。《吕氏春秋》着重强调了"乐"的媒介作用和教化作用,是对"道"的认识问题上的又一进步。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气论     
先秦汉魏时期关于气论的代表性观点可归纳为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三种形态,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文气论思想的来源。刘勰主要继承与发展了《周易》阴阳刚柔的气论思想与曹丕文气"清浊"说。刘勰文气论内涵多样,最大的贡献有两点:一是在文论史上首次确立了刚柔风格类型说,并以"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理论支撑,推演出了《体性》篇"数穷八体"的八体风格类型;二是以文气论风骨,提倡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5.
先秦汉魏时期关于气论的代表性观点可归纳为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三种形态,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文气论思想的来源。刘勰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周易》阴阳刚柔的气论思想与曹丕文气"清浊"说。刘勰文气论内涵多样,最大的贡献有两点,一是在文论史上首次确立了刚柔风格类型说,并以"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理论支撑,推演出了《体性》篇"数穷八体"的八体风格类型,二是以文气论风骨,提倡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6.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宇宙论。该文本在论述宇宙生成时提出了一系列哲学概念,其中关于"神明"概念的解释学界争议颇多:或云"神明"为神祇,或云为日月,或云为精气和精气显现出来的作用及现象。这些解释皆可商榷。考之典籍可知,"神明"应指"精气和日月星辰"。  相似文献   

7.
《远游》属于边缘话语 ,由政治、道德向哲学游移。《远游》中有两个哲学框架 ,一个是道论 ,一个是阴阳五行说。道论对老、庄思想有所继承 ,同时又融入了精气说 ,发展了道家的自然天道观 ,但在层次上又较之道家有所降低。阴阳五行说制约了对四方物象的描写 ,各方位出现的事物都是阴阳五行说所激发起的类比联想的产物。道论和阴阳五行说在《远游》中不是平行的 ,而是主从关系。道论在作品中生成心灵和道的境界 ,与阴阳五行说相伴随的则是一系列具体的物类事象  相似文献   

8.
道家的生命本性论奠基于老庄,发展于《吕氏春秋》,成熟于《淮南子》,完成于玄学,经历了老庄的自然朴真论,《吕氏春秋》的自然情欲论,《淮南子》的恬愉为主、情欲为次论,玄学新道家的圣人有情论等演变阶段,而以郭象的宿命主义人性论告终。这种演变轨迹说明:一方面,道家对生命本性的理解从忽视情感因素到正视情感的存在,其理论越来越成熟与理性;另一方面,道家的生命本性论由自然主义最终演变为宿命主义,是玄学新道家在特定背景下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  相似文献   

9.
《荀子》、《吕氏春秋》均有集百家学说于一身的特点,两书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比其他诸子更为丰富。比较起来说,《荀子》的教育思想以性恶论为哲学基础,《吕氏春秋》以天性论为基础。前者认为教育能够改造人性,由恶趋善;后者则认为教育不能改易人性,却可避免人的天性遭受戕害。《荀子》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圣人,《吕氏春秋》则把教育的目的更多指向培养遵守社会规范和因循自然规律的普通人。两书在教育方法论方面有许多相似的观点,但《吕氏春秋》更加强调基于自然人性的师生关系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两论"即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思想的拓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大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魂魄。"两论"思想蕴涵着马克思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尺度,符合和谐社会思想的内在要求。通过"两论"思想在大庆发展实践中的主体化,作为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从"两论"起家,到大庆油田的成功开发建设,直至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大庆所走过的辉煌历程,也是"两论"思想在大庆发展实践中充分践行的过程。"两论"不仅过去是,而且现在和未来都将是大庆发展实践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大庆可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永恒的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4.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