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芳 《人才瞭望》2009,(4):58-59
企业如何才能留住人才.在当今人才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必须为人才创造成功的机会,提供成才的条件,才能防止其“移情别恋”。对于企业来说,首要的是把企业变成人力创业沃土和成就事业的乐园,才能使其对企业产生认同感、成就感、归宿感,创造“拴心留人”环境,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2.
《人才瞭望》2005,(10):49-49
人才并非凭空而来,选拔与培训一样重要,柯达强调领导人才要从内部寻找,不仅发挥了人力管理的潜力,更在生产的第一线,造就了一个人才库。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才管理学将人才分为两大类:显人才和潜人力。显人才,是已被社会承认的人才,即平常所讲的人才。潜人才,简而言之,即已经成才,但不被社会承认的人才,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才黑马"。  相似文献   

4.
2013年10月28日至30日,由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焦作市政府主办,河南省留学人才与专家服务中心、焦作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领办,以"太行为台揽英俊,长河作海润人才"为主题的2013年海外英才中原行暨焦作人才与项目洽谈活动在焦作成功举办,该市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会洽谈和对接.这是继今年7月焦作市成功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洽谈活动后的又一次招才引智的盛会,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5.
"天下之要,人才而已"。"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历代知识人士,都呼吁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涌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为人才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给亿万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保证,也为亿万人才充分涌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人才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诸多环节,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6.
针对人才稀缺情况,有许多人提倡:应当大力培养人才。其实,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观点,靠培养是出不了真正的人才的。人才是社会实践造就的,体制和制度的竞争性和公平性是产生人才的根本。什么是人才?一个既具有高尚品德,又具有杰出才能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才。如果一个人只是才华出众但品德恶劣,或者只有品德而才能平庸,都不能称为是一个合格的人才。品德和才能相比,品德是人才的灵魂和向导,才能是人才飞翔的翅膀。没有才能的人生只能是平庸的人生,犹如麻雀,虽羡慕展翅高飞的雄鹰,但力不能及之,只能"空悲切"。而一个人若失却了…  相似文献   

7.
缪进鸿 《人才开发》2004,(11):28-28
不久以前,我聆听观看了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看到许多青年歌手得分都高达90几分,其中有的竟高达99.2分--离满分只有O.8分之近,不禁有点吃惊,心生疑虑,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这样高的分数似只应打给歌唱艺术已达到完美的"炉火纯  相似文献   

8.
丁向阳 《人才开发》2004,(10):22-23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并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制定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人才统计工作,成为落实科学人才观的当务之急。笔者不揣冒昧,对人才统计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就业市场的“人才高消费”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杨 《人才开发》2005,(5):38-41
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带动了高等教育的突飞猛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培养出大量高质量、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但是,我国就业市场也日益面临严峻的压力。据统计,我国2004年高校毕业生达280万人,比去年增加68万人,加上2003年尚未就业的18万大学生,有300万人要就业。这个庞大的群体面对的却是签约率低、降薪、海归人士的冲击等等问题。面对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用人单位打出"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等等再看,大专生请靠边站"的招牌,产生了"人才高消费"现象。一、何谓"人才高消费"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人才高消费是一种非…  相似文献   

10.
广东汕尾市近日下发通知,自2013年6月开始,该市将用一年时间在全市开展以"人才优先、工作争先"为主题的"基层人才工作促进年"活动。该市以广东省帮扶推动欠发达地区"扬帆计划"及其子项目为依托,加强与"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的对接,加快实施重点人才项目,拓展提升"扬帆计划"、"硕博人才引进计划"、"本土人才特支计划"、"人才智力扶持基层计划"。  相似文献   

11.
论人才定义与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春丽 《人才开发》2002,(12):13-14
人才问题现在已成为中外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中国对于人才的定义却始终众说纷纭,因为大家对什么是人才的看法不同,所以在发掘、培养和评价人才方面各执已见,直接影响到人力  相似文献   

12.
振兴企业,关键在"人才"。企业如何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人才环境呢?笔者认为留人的关键是要留住人心。要留住人心必须通过努力使其对单位和工作产生"五感",形成内在的持久的凝聚力。一是认同感。人才是否愿意到一个单位工作并长期留在那里,要看这个单位有无发展前途和有无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因此企业对引进的人才要如实介绍单位的基本情况、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拥有的优势、面临的困难、采取的措施、项目的特点、产品的性能、生产流程以及岗位设置等,使其了解单位全貌,增加对单位的可信度,从而对单位的发展目标产生认同,树立主人翁意识…  相似文献   

13.
游本根  孙华 《人才开发》2004,(11):21-21
时下,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注重引进人才。他们今天赶人才集市,明天奔高等院校,广泛招聘人才;或派人当说客,劝导在外的本地人才"凤还巢";有的甚至暗使"手脚","挖"别家的墙脚……其求才若渴之举,可与历史上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求诸葛"相媲美。  相似文献   

14.
《人才开发》2011,(3):49-51
最近,从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萧山区人才开发中心被授予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荣誉称号,全省各级人事人才系统中仅18家单位获此殊荣,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乐益民等领导为获奖单位授牌。  相似文献   

15.
潜人才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取决于潜人才的自我推荐开发、领导者的慧眼,也取决于潜人才成长的客观环境、制度建设,等等。一个潜人才的脱颖而出,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我推荐开发是潜人才转化为显人才的内因。因此,探讨潜人才自我推荐开发,对潜人才的迅速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潜人才的基本特质所谓潜人才是指那些具有人才素质和能力,没有机会充分显露其才能,尚未取得显著成果和社会公认者,或者是指那些初露锋芒,正朝着成才目标奋斗不息,尚未取得成功者。潜人才一般具有以下特质:1、素质和能力的成长性。潜人才是人力和…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这句经典的电影台词,道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真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掌握国家人才储备与发展状况、最大限度发挥人力和智力资源的效用,可以说是大变革时代中国不得不面临的现实命题。这道命题的解答,大而化之,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发现人才,二是评价人才,三是人尽其才。  相似文献   

17.
新华网日前从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了解到,2014年,我国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扎实推进。其中,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申报人数较上年增长24%。据了解,2014年全年,"千人计划"申报5720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千人计划"青年项目申报2241人,比上年增长44%。同时,"千人计划"项目体系继续拓展,增设了文化艺术人才类别,拓宽了非华裔外国专家申报渠道。  相似文献   

18.
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近日在"2010第五届新人力高峰论坛"上表示——近日,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秘书长龙永图在由易才集团和新人力杂志社联合举办的"2010第五届新人力高峰论  相似文献   

19.
沈欣 《人才瞭望》2010,(7):54-55
深圳市2010年的人才引进工作于目前启动,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了今年人才引进的新政策。三个新政分别对应届毕业生、干部调配和招调工三类人才入深的条件和流程作出了详细规定。  相似文献   

20.
蓬莱市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引进中的主渠道作用,完善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加大人才、智力引进的力度,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智力支持。 “吸纳”与“扩散”相结合。一方面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经营”,帮助各类企业广罗博收人才,扩大吸纳容量;另一方面,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和辐射功能,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