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父亲的声音     
我们一家人对父亲的恐惧已经成了一种自然反应,甚至连母亲也怕他。小时候,我和妹妹以为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的——家家户户都有个酗酒的父亲,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发酒疯,无论怎么做都不合他的心意。  相似文献   

2.
亲情:铭记着父亲的养育之恩——母亲是心目中的第一大恩人——把二哥视作恩人胡适在虚龄五岁之前,同父亲胡传共同生活两年多。当时似懂非懂,故而影响不深。即便如此,也铭记着父亲的养育之恩。他在《四十自述》中追忆道:“我小时候也很得我父亲钟爱,不满三岁时,他就把教我母亲的红方块字教我认。”“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师》,他亲笔抄写了给我的。这部书说的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有这样几句:“古之学者,察于人伦。因亲及亲,九族克敦;因爱推爱,万物同仁。能尽其爱,斯为圣人。”这部书,胡…  相似文献   

3.
在一篇名为《父子情》的散文最后,舒乙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为名人之后,幸或不幸一直是人们谈说的话题。而在老舍先生的盛名之下,他唯一的儿子舒乙,仍然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一段独属自己的风雨人生,幸或不幸,甘苦心知。老舍的一根红线将爱子舒乙系大,战乱频仍,别情在心人难寐。再见老舍,无言之中,体味着父亲的温情1935年8月16日,舒乙降生於青岛海边一楝美丽的小褛里,与他一向诞生於此的还有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樱海集》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同为《骆驼祥子))3A搞於1936年,於是舒乙常戏言,他…  相似文献   

4.
我父亲陈雨田离开我们两年多了。想起父亲,往事历历在目,经常在我的梦境出现。父亲小时候生活比较清贫,爷爷早逝,靠伯父资助读书,学习很刻苦。他一生追求革命,读书期间就参加了中共领  相似文献   

5.
聆听之福     
李荣华 《老友》2009,(3):26-26
父亲有个习惯,在饭桌上,一旦酒杯在手,他嘴里的话就多起来,这时候,只要我们愿意做他的听众,准能讨得他的欢心。可惜,在我小时候,我们讨父亲  相似文献   

6.
我们一家人对父亲的恐惧已经成了一种自然反应,甚至连母亲也怕他。小时候,我和妹妹以为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的——家家户户都有个酗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眼神     
多年来,我总认为父亲对我不好。小时候,他曾打过我,幼小的心灵已视他为天底下最坏的恶魔,从此以后,不论父亲对我怎样哄骗.我都不理睬他,总是跑到母亲的怀里,诉说自己的痛苦,而这时父亲只好失落地离开。但是,在一次父亲对我的眼神中。却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父亲特别爱抽烟,小时候每当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回到家,我和弟弟便围在父亲膝前,让父亲吐烟圈儿给我们看。这时,母亲就笑着站在旁边看着我们父子。  相似文献   

9.
九年前,利奥逝世后,有人对我说:“我从来也不知道他是你的继父。”你知道,我从来也没这样叫过他。起初他在我的生活里无足轻重;不久他成了我的朋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他也就是我的父亲。  相似文献   

10.
父爱无声     
我小时候,父亲常常出差。生活在母亲和姥姥温柔呵护下的我,便习惯了被人高捧在掌心的溺爱。对我而言,爱就是呵护,就是温馨,就是不变的甜蜜和幸福。而由于与父亲见面的时间不多,我几乎不知道父亲对我究竟是什么感觉,  相似文献   

11.
霍英东1923年5月10日出身於香港一个水上人家,其时家境已十分艰难,7岁时失去父亲,两个哥哥和叔父也葬身大海,靠了母亲的辛劳和全家的节衣缩食,他上完小学,中学:18岁步入社会,虽苦苦挣扎,30岁前”鬼打墙”霍英东的祖父霍达潮,曾拥有大风帆船,来往於港澳之间,从事货运。当霍英东降临人世时,家道中落,已陷入了十分困窘的境地,全靠父亲租船驳运维持生活。全家穷得连鞋都穿不上,无论寒冬酷暑都是赤脚行走。父亲那只来去匆匆奔忙不停的大脚几乎就成了霍英东儿时最鲜明的记忆。如果单单是艰辛也就罢了,水上人家经常面临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父亲洗澡     
儿子满月那天早上,一阵时断时续的敲门声把我唤醒。门一开,父亲“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还背着半只米袋,笑呵呵地站在我面前。父亲一到,岳父全家也相继起床,一个个和父亲问好。我带父亲进房看小宝宝。父亲小声地抱歉:“把你丈人家的早觉搅了,早知道你们还在睡,我在街上再遛达几圈。”我连忙安慰父亲:“不碍事。不碍事。”当父亲看到他孙子那张稚嫩红嘟嘟的小脸,两眼笑成了一条缝。午饭一吃完,父亲便提出要回家。我和岳父母再三挽留他住一宿,可他找出种种理由推诿,拎着蛇皮口袋就向外跑。岳母给我下了最后通牒:一定要留…  相似文献   

13.
微风 《百姓生活》2013,(8):39-40
头22年,他救人从不留名,只想做幕后英雄 现年68岁的宋立明出生于河北黄骅市一个普通农家。他小时候家里穷得连水桶都没有,父亲去借乡亲的水桶,用完总要挑一担水送还人家。父亲的勤快、热心赢得了乡亲们的称赞。那时候,父亲常对宋立明说:“做好事,不吃亏,乡亲们心里都记住哩!”这句话影响了宋立明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我是山西省万荣县的一位农民,我父亲赵海山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经在晋陕狭谷黄河滩上的一次游击战中救过一位首长。这位首长在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期间,曾在国内一老年杂志上撰文回忆此事,并表示想寻找我的父亲。我父亲已在几年前去世,临终时他向我们交代,一定要设法找到这位首长,并替他转达几十年来的思念之情。那位老首长的回忆文章是我的一位老乡看到的,他没有记住作者名字和那本杂志的刊名。这让我们的寻找工作遇到很大的困难,一度几乎要放弃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有朋友告诉我说:“《山西老年》是在全国老年读者中…  相似文献   

15.
高小宝 《社区》2013,(11):31-31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两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人是我家的亲戚,是位木匠,在我们那一带名气很响。有一年,我家要做一些家具。把他请了来。父母对他特别尊敬。我颇不以为然地问父亲为什么要那么周到.父亲说:“我敬的是他的人品和本事!”就因为父亲这句话.我暗暗对他多了关注。随着他完工成型的家具越来越多。我开始对他的手艺佩服起来。  相似文献   

16.
1978年12月,我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回北京探亲,到中央民族学院教职工宿舍看望费孝通先生。此时父亲已去世11年了,这是自“文革”劫难后我第一次见到费先生。我们都没有谈及十几年来的遭遇,记得费先生直截了当地问我:“你能不能回来整理潘先生的遗稿?”并专门谈及父亲去世前摘录的近万张民族资料卡片。这件工作对我来说感到很突然,一是我缺少文科的基础训练,对父亲的专业研究工作不很了解;二是担心我的工作单位内蒙古农牧学院不放我走,当时“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刚开始,我参加了为“内人党”平反落实政策的工作。但在费先生的努力下,我不久被借调…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历书     
《老友》2003,(6)
父亲年近花甲,在乡下种了一辈子的田。他文化不算高,也不爱看什么书,但在他睡房的那张老式条桌上,却永远整齐地摆放着一叠厚厚的历书。小时候,在我不识字前,每每父亲拿出历书在昏暗的油灯下写些什么时,我都会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待父亲写完便吵着要看历书封底的猪狗牛等属相图。后来上小学了,我对历书的兴趣渐渐转为中间的记事栏。  相似文献   

18.
Ade 《女人世界》2006,(6):12-15
她曾经说自己是没有一个完整快乐的童年。都说女儿跟爸爸亲,可是小时候的勤勤对不苟言笑的爸爸却总有些怕怕的。看着别的孩子在父亲膝下嬉戏撒娇的样子,她甚至怀疑:我是他亲生的吗?  相似文献   

19.
纪岚 《北京纪事》2015,(4):84-86
50年代初,从河北老家来到京城挑砖
  父亲很爱聊天,但他的故事总是断断续续,不长就断了头,但跟我讲了几十年。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首都北京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城市建设一下子摆到议事日程上,急需大批的建筑工人。1952年春天,父亲的故乡河北永定河畔一个古老的村庄,被一场洪水洗劫后,父亲跟着几个老乡来到京城,参加到北京的建筑大军中,在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当了一名挑砖工。第二年,只有父亲一个人扛着铺盖卷腰系一根麻绳又回来了。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建设新中国新北京之初的岁月里,每一个劳动者都以当家作主的自豪感,投入到每一天繁重的劳动中。那时候父亲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工地既是家也是他的生活信念,工友们也是朋友,在工地他怀揣着梦想。后来我在电视台介绍老北京的故事里看到,那时建筑工地上虽然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却都是人背肩扛,一天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父亲说:“我们当时就是这样工作的。”他年轻时只有1.57米的身高,父亲就是以这样的身体条件参加到了北京的十大建筑工程建设的。已经有一些生活经历的我问父亲累吗?他说:“那会儿年轻,不觉得累。那时候有150斤一副的担子,也有200斤一副的担子。人家大个儿挑200斤,我不服输也挑200斤的。”两年后父亲加入了共青团,三年多以后他又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20.
父亲戒烟     
近几年,父亲的身体大不如前,为了他的健康,我多次劝他把烟戒掉。 父亲对我说:“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也知道吸烟对身体有百害无一利,我也下过多次决心,但就是戒不了。有时不吸烟就憋得难受。以后你不要管我了,管也没用,我这辈子看来是离不开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