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司马迁在《史记》随文注释中,运用了大量的声训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已相当熟练,可与刘熙《释名》这部声训专著相媲美。可是,至今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对《史记》与《释名》中声训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声训在《史记》中的特点和体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史记》的内容,并对声训的探源功能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鲍思陶 《文史哲》2006,12(6):45-54
东汉刘熙的《释名》一书试图运用声训的方式来推求语源,但是他和他的前辈们使用的方法是一样的,这种声训是在“一对一”的意义层面上进行的,缺乏词族内部语源意义的推求,也没有经过同族词的验证,所以往往是“射覆”式的。应该从人类文化、人类思维和名实关系的角度为之建立验证声训是非的标准,以便能够条分缕析地研究《释名》声训的个案,给其以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吴泽顺 《云梦学刊》2004,25(6):101-105
《说文解字》中大量的声训材料以及不拘一格的声训模式,说明其作者许慎对词语之间的音义关系已具有明确认识。许慎的声训研究成果,反映了秦汉时期音转的历史概貌,为汉语语源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4.
试论声训的目的和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方法,在汉语词汇研究,特别是同源词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声训的目的究竟是解释词义,还是探寻词源?宋人“右文说”、清人“因声求义”说,是否属于声训的范围?这些问题,前辈学者多有分歧,本文通过对汉语史的考察,对声训的目的和范围作了必要的界定,有助于人们对声训意义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5.
《释名》的异名同训现象及其对“右文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名》里,不同事物名称的训释有时是相同或相近的,我们称之为“异名同训”现象。《释名》异名同训现象在实践上发“右文说”之先声。  相似文献   

6.
<释名·释饮食>比较科学地对汉代饮食类词语进行分类和训释.本文试图对其中饮食类词语的训释特点和命名原由进行探讨,并根据具体情况考证其名物的指称,从而揭示汉代饮食文化特征和内涵.  相似文献   

7.
<释名>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与<尔雅>、<说文>堪称我国训诂学史上声训、义训、形训的三大里程碑.<释名>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编排上更为细致、系统化、合理化,成为后世类书中词语分类取法的对象;义训上开创了以声训统系全篇的新的训释方式,发展了原有的训释方法,有力地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儒段玉裁编著的《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学”的权威之作。段氏作注不拘泥于字形,从大量琐碎的训诂实践中系统地总结提出了诸多“因声求义”的声训条例。本文通过归纳、分析《说文解字注》的声训条例,阐述了段氏音义相贯的训诂思想。  相似文献   

9.
《释名·释饮食》比较科学地对汉代饮食类词语进行分类和训释。本文试图对其中饮食类词语的训释特点和命名原由进行探讨,并根据具体情况考证其名物的指称,从而揭示汉代饮食文化特征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
《释名》的理据类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通过把《释名》的理据类型分为摹声性理据、借贷性理据、同源性理据和合成性理据四类 ,并对其可信度作了量化分析 ,认为《释名》是一部可信的理据词典  相似文献   

11.
考古学涉及大量独特的古代文物,是中外语言词汇空缺现象最显著的领域之一。词汇空缺给国际考古学的交流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因此,音译作为古文物名词翻译中克服词汇空缺矛盾的一种重要对策和方法,在考古学翻译中广泛使用。然而,考古学文物名词翻译中音译法的使用尚缺乏充分的论证。模因论的出现为音译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同时也带来了古文物名词音译法的消解。古文物音译词模因的先天不足、宿主薄弱、实体稀少、形态怪异和内涵缺失最终导致这些音译词在目的语文化中生命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12.
治理手段是否合理、妥当,是决定治理腐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治理腐败手段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治理腐败活动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领导力量、法规与制度以及组织机构等,是构成治理腐败综合手段的三种基本手段。不同性质的基本手段之间的组合,会形成消极的、超常规的、积极的等三种不同类型的治理手段。要有效地治理腐败,必须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结晶,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和中国人民前进的新道路.建立了欠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模式;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理想;创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目标。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只有多维度解读才能完整地、准确地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代儒家成系统的诗论 ,出自对《诗经》的解读 ,较早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四家说诗互有异同 ,但无论是讲诗言志 ,或是以比兴言诗 ,还是谈风雅正变 ,都以“美刺”为一贯之宗旨。这成为汉代诗学思想体系最显著的特征 ,奠定了中国传统诗歌理论批评的政教纲领  相似文献   

15.
杨华 《社会科学》2012,(9):154-162
清初诸儒的性论观虽不尽一致,但均力图摆脱理学思维的羁绊,以重建清代性论观。清初学人的性论观在性善问题上普遍注重"积累",在性恶问题上强调"习染",其中蕴含着清初学风由理学之"虚"转向朴学之"实"的内在学术逻辑,折射出鲜明的"弃虚蹈实"的时代义理。清初性论观的发展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转型与思想学风转轨之间的互动,而且性论观探讨中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表现出的新特点,深刻影响着"前近代"中国的思想走向。  相似文献   

16.
建立党代会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制度,是党法党规的要求,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党代会代表是有行业身份差异的。只有根据行业身份差异,建立党代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党代会代表的能量,提高联系群众的水平,增强服务群众的效果。我们可以按照党章对基层党组织的分类,来具体描述基于行业身份差异化的党代会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制度的内容和方式,分别构建乡镇、街道和村社党代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党代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教育、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党代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以及党政机关党代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相似文献   

17.
陈白沙的思想上承周敦颐、程颢、邵雍,而与程颐、朱熹不同。这个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成圣境界——“孔颜乐处”理解的差异上。白沙糅合儒、庄、禅三家思想,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命题进行了超越性阐释,以自适任情取代“孔颜乐处”的道德伦理内涵。这充分表现在他的生活实践方面。另外,白沙心学的超越性也体现出宋明理学本身的矛盾,揭示出理学到心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8.
郑元叶 《兰州学刊》2009,(11):27-30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政治哲学含义是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在此前提下的消费资料分配制度是给形成自由人联合体提供基础性的社会必要条件。因此,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9.
论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庄子》内七篇中 ,《逍遥游》是极为重要的一篇。但前人对庄子《逍遥游》意旨的理解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玄学“各适其性”之思想解释 ;二是用佛、老的“空无”思想理解 ;其三是用儒家思想解释 ,认为体现了“自在快适”的人生境界。这些解释表现了前人对庄子“逍遥”的理解以及与庄子本意的差别。这种差别的产生 ,一是由庄子独特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和在庄子思想中存在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造成的 ;二是因为解释主体所处时代及主体因素的不同 ,导致了前人对庄子“逍遥”理解的差异。所以 ,比较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理解 ,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思想的发展及存在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宋超 《晋阳学刊》2006,(6):75-80
在西汉初期及中期发生的激烈政局变动中,代王刘恒与昌邑王刘贺,均以诸侯王身份入承大统,由于缺乏皇位法定继承人的权威性,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依靠王国旧臣以维系统治。由于文帝较为妥善地处理了代臣与汉大臣之间的关系,迅速稳定了其统治,亦为开启“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反观昌邑王刘贺,既不能审时度势,又缺乏处理复杂政治局势之能力,虽然力图效法文帝故事,不仅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反而促使权臣霍光迅速采取行动,加速了被废黜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