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连戏是明代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借戏曲宣扬佛理,劝人行善,根据民间流传的“目连僧冥间救母”故事而编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该《劝善戏文》分上、中、下3卷100出,它描写了傅相一家人的命运。傅相行善而升入天堂,其妻刘氏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孝母情真,地狱寻母,历尽艰险,终于感动神明,救母脱离地狱。发源于祁门县环砂村的目连戏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为广大专家、学者研究徽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堪称我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并入选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
目连戏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宗教剧,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戏祖”和“活化石”。青海目连戏作为一个剧种已经消亡,仅存的剧本《目连宝卷》手抄本成为这个剧种的一份遗产。一般认为,《目连宝卷》是在目连说唱本《目连救母幽冥宝传》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青海民和,同时发现了目连戏剧和目连说唱两个手抄本,因此显得弥足珍贵。本文介绍了这两个手抄本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目连戏出自佛教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又称目犍连,或作大目乾连、大目犍连、摩诃目犍连等,在释迦牟尼最杰出的十大弟子中排名第二。佛经《目连因缘功德经》、《目连上净居天经》、《鬼问目连经》、《盂兰盆经》、《报恩奉盆经》等经卷中都能见到。到了唐代,目连的故事已在我国广为流传,这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的流传讲唱可以得证明。其它如  相似文献   

4.
一、《目连变文》的生成    目连(Mahamaudgalyayana),全称“摩诃目犍连”,即大目犍连,目犍连(目乾连)。他是中国古代戏剧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因入地狱救母名闻于世。他的孝行故事,自晋迄今久传不绝。溯其故事来源,西晋竺法护译于太安二年(303)的《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首先称目连为孝子。该经《摩诃图犍连品第三》有云:“是故当悦心,至孝事父母。”而有关他入地狱救母的故事则见于《佛说盂兰盆经》及《佛说报恩奉盆经》。兹引前者如下: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大目犍…  相似文献   

5.
朱恒夫 《学术研究》2007,(3):147-150
美国柏克利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的全本南音《目连救母》,为清朝广东省省城丹桂堂刻本,说唱结合,以唱为主,句式皆为七字句,格律严谨。全本分四卷,共有64段,据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本改编而成,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南音《目连救母》形象地图解了封建社会的伦理体系,突出地塑造了一个至圣者目连的形象,不但是一部研究目连故事的有价值资料,也是研究南音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目连救母故事的渊源和流变进行了考辨。文章分别从佛经中的目连、中国化的目连、早期戏剧中的目连、宝卷中的目连进行梳理和分析,对目连戏的研究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收藏于青海省民和县麻地沟的《目连宝卷》是我国目前惟一一部首尾保存齐全的目连戏剧本,被专家誉为“中国古老戏剧活化石”。文化部专家组曾对其作出如此评价:青海民和现有的《目连宝卷》戏剧剧本在我国戏剧史上属前所未有,目连戏在黄河以北是青海独有。这一评价说明了青海目连戏在我国戏剧史上的特殊价值和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流失,《目连宝卷》散佚,独具特色的青海目连戏消亡的危险日益加大。抢救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现尚存于黄河、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区的傩戏、目连戏,以其渊源流长的历史和原始古朴的艺术风采,被人们誉为中国戏剧的两个“活化石”。傩戏,源于中国古代的傩——一种驱鬼逐疫的祭祀活动,《周礼》有“方相氏当蒙熊皮,黄金四目,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傩”的记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傩逐渐由祭祀酬神向娱人方向蜕变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戏剧,从现有史料推算,大约成形于唐宋之季。以佛教“盂兰盆经”为发端、目连救母故事为主干情  相似文献   

9.
公元三世纪中叶,随着印度《佛说盂兰盆经》传入中国,目连救母故事开始在中国民间流传,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目连文化。中国化的目连故事和目连文化至迟于公元七世纪中叶东传日本,从此便在日本广泛流传。中日两国目连故事和目连文化,虽然在诸多方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但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民族习俗等不同,因此两国的目连文化存在着内容涵盖、艺术品类、历史走向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戏曲史学界几位同仁正广为征集有关民间宗教祭祀活动资料,以求证实中国戏曲和欧洲戏剧一样,也是源于宗教祭祀活动。我以为照搬国外理论,未必能解释中国戏曲的发生。原因在于中国戏曲是民间性艺术,这是不同于欧洲的。因此,它的发生只能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寻找答案。一、信仰民俗是中国戏曲形成的基础目前,已知中国戏曲出现的最早记载,是北来未《东京梦华录》所述开封中元节演出的《目连救母》杂剧,时间在1103──1126年间。中元节即孟兰盆会,此会源于《佛说盂兰盆经》。盂兰意为解倒悬,怫经内容是借目连的故事,要求人们在七月十…  相似文献   

11.
黄生训诂学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生,字扶益,别号白山,生于明天启王成年,徽州教县人,与后之妻源江永、休宁戴震皆为徽州同乡。黄生毕生致力于汉学,著述颇丰,《徽州府志)载黄生文稿十八卷,另有“三礼”、“三传”和杜诗方面的撰述,但均已散佚,唯《字估》、《义府》二书,燕族从孙黄承育刊印,而流传至今。《宇治)和《义府》,极务提倡比堪文字、以音求义等训估理论和方法,对清代学者特别是乾嘉学派中人如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人产生过直接影响,训信学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字祛》一书日:“于六书多所发明,每字皆有新义,而根据…  相似文献   

12.
徽州文会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代的徽州府,以操商界牛耳的徽商和众多的书院①而饮誉全国,这些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然而,曾对徽州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会却长期为人们所忽略。高寿仙先生在《徽州文化》一书中虽有所提及,但只是为了阐明“乡村管理与宗族”的关系,没有作深人的探讨。本文拟根据徽州地方志(府志、县志、乡镇志)并结合其它资料,对明清时期的徽州文会作一简单介绍,抛砖引玉,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文会,又称为文社,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具有悠久的历史。《论语·颜渊》中有“君子以文会友”一语,说明早在春秋时…  相似文献   

13.
徽州徽班,顾名思义,就是徽州人兴办的、唱徽戏的戏班。这里包括徽州人在本土办的徽班,和在外地(如扬州、杭州等地)办的徽班,也包括在明代中叶以唱昆曲为主的徽班,和兼唱目连戏的徽班。  相似文献   

14.
二十四孝指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二十四个著名的孝子,它以宣扬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孝为其宗旨,主要流行于下层普通百姓之中,在士大夫阶层也有一定影响。它内容浅俗,流传广泛,对于我国古代及近代社会影响颇大。历来相传的二十四孝故事,程毅中先生认为“可能产生于晚唐五代,敦煌遗书中有《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翟理斯编目8102,伯3361,斯3728)。”①现存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先生所编的《敦煌变文集》卷七《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②中,二十四孝也仅提及释迦、目连、舜、王祥、郭巨、老莱子、孟宗、…  相似文献   

15.
辛玙 《徽州社会科学》2009,(6):47-47,42
在“徽州”得名(北宋宣和三年五月甲辰:公元1121年5月28日)888周年的吉祥日子,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大徽学研究中兼职研究员、黄山学院研究员方利山先生专为纪念这一庆典而撰的徽州文化研究新著作《徽州学散论》(续集),作为“新纪元文库”丛书之一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6.
《劝善金科》是一部在清内廷演出的目连大戏。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该戏是乾隆年间刑部尚书张照据明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而改编。笔者经过文献调查 ,得出了张照奉旨修改的《劝善金科》 ,并非是在郑本基础上大加增改而成 ,它不仅凭空增加了五条线索以迎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而且在康熙朝就已流行的二百多出的同名剧作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调整 ,大加润色而成 ,从而纠正了前人权威的论断  相似文献   

17.
论《聊斋》中的“痴负型”故事安国梁(郑州大学中文系)一《聊斋志异》中的《窦氏》、《阿霞》、《武孝廉》、《云翠仙》等作品属于“痴心女子负心汉”型(“痴负型”)故事。它们既是这一叙事模式传统的继续,又是这一叙事模式的发展和改造。“痴负型”故事是强烈的家庭...  相似文献   

18.
在《乡土中国》一书里费孝通先生深情地写道: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对乡下人来讲,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在古代数量占着最多的神无疑是“土地神”,土地者为最近于人性的神(土地公、土地婆)老夫老妻自首偕老的一对,管看乡间的闲事,他们象征可贵的“泥土”。正如费先生所说,徽州各地几乎村村都有土地庙(镇山庙),供着土地神镇守一方的土地。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安徽省文化厅、黄山市政府联合主办(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高峰论坛”于徽州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屯溪隆重举行前夕,黄山学院方利山研究员关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学术专著《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文汇》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这不仅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学术领域掘进的新探索,而且也是徽州学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具体细微。近年,各地对徽州文化研究蓬勃发展,涉及面广,课题浩瀚。大至程朱理学、书院教育、徽商经营、徽派建筑等等,小至一碗一盏、一张票据、一片册页等等,无不蕴藏丰富的徽文化内涵。前不多时。黄山市为徽州百姓所用的火火通召开了。徽州工艺(火火通)综合价值及应用学术研讨会”.从它的历史渊源、山地取材、工艺流程、科学原理、艺术造型、实用价值及能源利用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明显成果,从而反映它的徽州文化价值。无独有偶.黄山市还就。说鳖”这一徽州民俗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作为《徽州社会科学》杂志的“徽州说鳖”专题栏目名称.刊载了不少徽州文化专家的一些。说鳖”名篇,如陈安生的《说“新安”》、老松的《释“徽”》等。这些“说鳖”,既具有一定文化价值,而又突显徽州地方物色,从而为徽州文化研究开拓了新领域.增添了新形式,丰富了新内容。本人对此深感兴趣,因此不揣浅陋,也就。说鳖”这一课题,试以说鳖、说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