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长山 《求是学刊》2001,28(2):63-67
文章认为,法治的生成和发展是与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紧密相关的,而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在东西方却具有不同的演进路径.即在西方呈现的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复合(古希腊)--国家对市民社会的监护(古罗马)--国家吞并市民社会(西欧中世纪)--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分立和抗衡(近代资本主义).这种发展路径造成了多元文化和权利抗衡国家权力的西欧"独特性",并促动了近代法治的生成.而古中国及东方国家则一直处于国家吞并市民社会状态,形成了扼制权利和自由的"东方专制主义",法治便无以产生.这启示我们,中国要走向法治,就不应仅满足于法律制度的植入和法律体系的建构,也不应满足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理性文化这种"法治基础和条件"的一般性解说,而应着力建立国家和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论当代中国官方与民间的法律沟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作为大传统的国家法与作为小传统的民间法之间的冲突及其沟通机理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大、小传统间的冲突具有必然性,这种冲突的必然性取决于大、小传统各自所依赖的主体──国家与社会、所代表的利益——权力与权利、所表达的人性——社会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对立。以往,对两者沟通的学说及政策主要有三种,即:“地方性知识”与放任性沟通;“威权意识形态”与强控式“沟通”和“党派化政策”与劝教式沟通。这三种沟通方式虽然各有其效用,但都存在着明显的形成某一传统的霸权可能。只有国家与社会、官方与民间的各自自治及在此基础上的契约性法律,才是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沟通大、小传统的最高理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说的传统社会,是指前资本主义的传统农业社会。同样是传统农业社会,东方和西方在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方面存在不少差异。这些差异决定着东西方传统社会的政府在职能结构特征和职能弛张规律方面的种种不同。而政府职能结构及其驰张规律的不同又深刻地影响着东西方传统社会政府能力的某些差别。所有这些不同,不仅决定着东西方传统社会社会发展的快慢和取向,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当代东西方社会政府行为的某些特征及其社会发展进程中种种棘手问题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国家同法律变革与发展关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的生命是维系于社会 ,然而要使社会内在需求的“法律”能及时、充分地转化为现实之中的“法律”是不可能脱离国家这一中介的。只有国家扮演好自身与社会内在要求相适应的角色 ,才能使体现社会内在需求的现实中的“法律”能适时、有效地变革与发展 ,并助推社会变迁 ,形成两者良性互动。所以 ,对国家同法律变革与发展间所构成的矛盾统一体的内在特征能有较为清晰地把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关系结构中的法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与法律往往呈现着某种矛盾的状态。社会中实存的利益关系结构对立法起着突出的作用 ,并在宏观上影响国家法的产生 ;每一案件中存在的复杂的关系结构也会影响法律的操作与运行 ,从而可能使得国家法只成为“书本上的法” ;与国家法并存于社会中的具有特殊性的关系规则也制约乃至决定着人的行为。在法律和关系之间建构一种平衡 ,这或许是法律走出形式化困境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6.
法律源于社会,由国家进行创制,社会、国家与法律之间三位一体,在这个意义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就是各类规则的制定与实施的关系,国家角色转换与社会历史变迁共同影响着法律的发展.按照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东方社会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个人依附于村社的村社制度,使个人失去了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从而必然产生东方专制,这种政治上的专利和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就使得法律--这一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存在于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之中的国家社会规范--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更多地表现为刑罚),进而导致民众在心理上多尊崇习俗而不是信仰法律.东方社会要想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就必须掌握社会历史变迁、国家角色转换与法律文化发展的运动机理,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进法制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法律的基础是什么,这需要从其历史基础、社会关系基础以及道德与宗教基础三个维度来考察。实证主义法学派是把法律视为政治工具,自然法理论则把法律视为道德工具。而历史法学派则把法律看做群体记忆的表示,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特质。实证主义法学理论与自然主义法学理论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最近几十年中开始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缓和,然而,自然法学者与实证主义最终在对法律规则的解释上还是分离的。实证主义与法律自然主义之间的争论所缺失的是对法律历史维度规范性意义的认识,这种冲突可以在历史具体情形中得以解决。历史在其动态意义上与政治和道德、意志和理性一起成为法律的基础。必须援引历史才能对法律产生一种适当的理解。将历史法学加入到流行的政治法学派和道德法学派中去,以一种新千年的眼光来看待处在危机中的西方法律传统,以及西方法律传统与其他法律传统的融合。上述三大学派的融合,即或许可称做整体性法学。  相似文献   

8.
陈永标 《创新》2014,(2):76-78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城镇化必然离不开农村土地,保障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城镇化进程得以顺利进行,是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就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制度和法律角度作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保障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科学规划、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关系和农民的利益关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与邓小平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实行社会主义变革中的东方落后国家,必须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既是前者的理论要点,也是后者的理论支柱。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只有全方位对外开放,充分利用西方文明成果,才能抓住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0.
刘冰  栾景和 《学习与探索》2006,23(6):101-104
法律的恒久生命力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最终都趋同于把法律作为精神权威和行为规范的现象足以昭示法律之于人类社会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体现人类对法律的独特的理性价值追求。法律价值具有二重性:一重体现为法律中的人的理性价值追求;一重是法律具有满足主体追求的属性。前者表现为法律的内在价值,后者表现为法律的外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俄罗斯法治进程中,受国家制度变革的影响,不同时期主导性法律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十月革命前到苏联时期,再到当代俄罗斯联邦,主导性法律观在历时态上展现出一个演变过程。宗教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十月革命前法律观念,政治因素则成为苏联时期法律观念的风向标,当代俄罗斯受理性主义法律思想的影响,社会因素成为法律观念考虑的主要成分。与前两个阶段相比,当代俄罗斯法律观根本性的转变,基于理论基本立场变化,法律工具论色彩淡化,法律的阶级属性让位给社会性,人本化的法律价值取向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2.
论法律的国际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生活的全面国际化,世界人口的频繁流动以及法律的征服性等因素促使法律走向国际化,其主要特点是:(1)最突出的是那些政治性不强的民商法领域;(2)两大法系出现了融合;(3)在法律国际化过程中,各国主动性逐渐增强,第三世界国家的作用日渐增大;(4)法律国际化的进程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在法律现代化的进程中,法律国际化是一个突出现象,其意义对任何国家都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3.
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作为司法裁判的二元目标,是法律的规则性、规则的理性与限度之张力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司法语境中,社会主义法治是“两个效果有机统一”政策的构成性前提,也是其实践的规定性组成部分.遮蔽于道德理由的规则之治,是一种具有明显优势的社会治理模式,但也有其限度和局限,这是“两个效果有机统一”的践行性前提.相应地,落实“法律效果”就是最大化规则之治的优点与功能,以维系秩序与保障权利;关切“社会效果”则是基于规则适用结果与最优道德判断的不一致性,要求适度返回法律背后的道德理由,平衡法律适用的社会效用.法律效果在法治国家司法中处于优先地位,对社会效果的考量,须设定各种制度与方法约束.唯此才能使司法裁判做到“规范上封闭和认知上开放”,真正实现“两个效果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4):83-85
《法律与宗教》一书不仅论述了历史上法律与宗教的复杂关系,而且也在法学理论层面剖析了法律与信仰之间内在的、深层的联系。其中有一些经典的法律名言令人回味无穷,也将时时引导作为一个法律人应该如何让看待处理生活中法律与宗教之间的冲突。例如"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特别是"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信仰、上帝和法律三者之间紧密结合构成了西方文明的核心。西方的法律文化深受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文明的濡染。但在西方社会关系中法律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正如伯尔曼的所言:"法律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人的情感,人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人的信仰。"从我国现实的国情来看,来探讨分析法律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在现实和法学理论上都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律社会学是在二战以后,在西方社会科学的发展中,由法学和社会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在社科学领域里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这门学科是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法律与人类社会活动的联系影响的科学。从几十年的发展看,这门学科受到西方社会的普遍重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随这门学科的发展它对于推动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对于健全和完善社会法制建设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这门学科从理论到方法在西方已经是日趋成熟,日趋完善了。我国当前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提倡和加强对法律社会学这门新兴学…  相似文献   

16.
论公共问题的政府规制:合法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公共问题的日益增生和相互依赖关系的不断加强提出了政府规制的要求.通过政府规制维护、实现和延续公共利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趋势和必然要求.从公共问题、市场制度与政府规制间的关系中可以探究公共问题的性质和表现,从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间的冲突中可以揭示政府规制在公共问题治理过程中的基础,同时,基于政府行动能力对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影响,可以展示政府规制的限度.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世界的法律发展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趋势与图景。法律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仍在继续推进,法律全球化、区域化的潮流来势迅猛,法律本土化、民族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些发展趋势不仅会影响整个世界的法律总体格局,还会影响各个国家国内法律变革的方向。中国的法律家与法学家应当认真面对和思考当今世界法律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一、法律现代化以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为推动力,从十七八世纪的西欧开始,世界各个地区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或先或后地发生了空前急剧的历史变革。这一空前急剧的历史变革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围绕印度遗孀的殉葬和再婚问题展开论述,分析了萨蒂的起因以及废除这种习俗的过程,讨论了《印度教遗孀再婚法》的内容及其社会效果,阐明了在印度遗孀法律地位的变革过程中各派别的不同主张。本文认为,殖民时期法律的建构确实为印度社会的变革打开了门扉,但是它与印度人民的生活存在着不小的疏离感。对于印度人民来说,法律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仍然是有待努力的。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技术标准法律制度的确立与演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7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技术标准法律制度,1978-1987年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标准法律制度,1988-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颂布和实施,1998年至今政府体制改革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技术标准法律制度.通过对中国技术标准变革脉络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技术标准法律制度走的是一条"在传统中变迁"的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向正好相反.中国如何演化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能处理好国家强制和私人自治之间关系的技术标准法律制度,或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20.
盛美军 《求是学刊》2007,34(2):81-84
法律文化是人为了实现其绝对意义的全部本质,而在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领域中,从历史和思辨中凝结出的内存于观念中、外显于言行中的相对意义的合理的生存方式。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法律文化应然性的价值取向,法律文化在实现公平正义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具体体现为舆论造势、启蒙教化、规范设计、实践落实和催化保障作用。法律文化发挥作用应具备相应条件,即倡导积极的法律文化、培养理性的法律人、建立良性的法律文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