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继承了春秋以来的道家思想,其道论探究了宇宙的本原,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应作具体分析。张允熠认为,《淮南子》处于西汉意识形态由"黄老之学"转向"独尊儒术"的过渡阶段,故其思想主旨是调和儒道。丁原明认为,《淮南子》的道论、无为论及其综百家之长的特色均表明《淮南子》建构的是一个以道德为统领而兼容百家的黄老学体系。陈广忠认为,史书所载刘安"谋反"案为冤案,刘安的自杀有其多方面、多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一书综合百家之说,试图为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一套完备的理论学说。作为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育在《淮南子》中也被予以极大重视。关于教育教学的论述散见于各篇,在教育的作用、方法和内容上都有所阐述。因《淮南子》是综合各家学派的思想集体创作而成,所以在教育思想上亦存在着观点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尤其是道儒互绌的色彩相当鲜明,但两派也有其互通互补之处,从而使其教育思想较之以前更加全面、丰富。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是西汉前期的一部集先秦思想之大成的绝代奇书。其编撰宗旨是"纪纲道德,经纬人事"。在这一思想的导引下,《淮南子》以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道"为逻辑起点,以"明道"为基本线索,并贯穿自然、社会和人类之中,构建出庞大的思想体系。"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的思想和气魄催生出"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的编撰选材观,赋予《淮南子》汇聚诸子、熔铸百家的卓越品格。而"多为之辞,博为之说"的编撰风格论,既是出于阐述"至深"之"道"和"至众"之"物"的需要,也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主动选择的结果,从而使《淮南子》颇具铺张扬厉的汉赋之风。《淮南子》以其博大精深的编撰思想,奠定了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编撰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4.
尊“禹”是《淮南子》与墨家政治思想的历史契合之处,但其具体内涵有同有异,深刻反映出《淮南子》对待墨家思想的复杂的政治态度.强烈的“求治”意识是《淮南子》与墨家思想的政治共识,在此基础上《淮南子》对墨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有所反思和汲取.“圣王之治”是《淮南子》与墨家相同的政治理想,墨家蕴含“利民”思想的“圣王”现对《淮南子》影响深刻,成为后者“民本”思想的重要理论资源,但《淮南子》并未完全认同与接受墨家的“圣王”观,而是站在黄老道家的根本立场,有所取舍和融会.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淮南子》成语典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当前《淮南子》成语典故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淮南子》成语典故有效传承的具体路径——创造性转化,认为要依据传播学原理,在《淮南子》成语典故研究和传承现状基础上,树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机制,用城市景观和文创产品等"讯息"表达《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内涵,最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有效传承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两汉文献中所见《淮南子》资料,考证了东汉注释《淮南子》的史实,概述了魏晋至唐代《淮南子》的引用情况,从而简要勾勒出该书在唐代之前的流传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书名演变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淮南子》一书的名称历经千年演变,共出现了十多个不同的称呼。在成书之初,淮南王刘安将其定名为《鸿烈》,意欲向世人昭示他的成就。不久,刘向就代表官方将谋逆的淮南王书改称为《淮南》,并分内、中、外篇。内篇即是指代《鸿烈》,故《汉书》又称其为《内书》、《淮南内》。东汉中后期起,该书被尊称为《淮南子》,列入子书。当时的文人著述有时也以《淮南书》、《淮南记》、《刘安子》来指称。魏晋以来,《鸿烈》、《淮南》二名合成《淮南鸿烈》一名,有人又误把高诱的《鸿烈解》归之刘安名下。宋明学者亦不辨原文和注文,又以《淮南鸿烈解》之名代称《淮南子》。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成书于西汉初年,晚至唐朝传到日本等近邻,新航路开辟后始传向欧、美等远邦;西方《淮南子》全译本的出现更是迟至21世纪。2003年由加拿大学者查尔斯·白光华领衔翻译出版的首部法语全译本、2010年由美国学者约翰·梅杰领衔翻译出版的首部英语全译本及其2012年的精华版,在《淮南子》远播欧、美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白光华为研究《淮南子》及中国传统思想还一度游学台湾,受到台湾《淮南子》研究大家于大成教授的点拨。香港语言学家及翻译权威刘殿爵教授也为《淮南子》的对外译介和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成语是淮南地方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瑰宝,富含哲理、意蕴深远。运用变译理论探讨《淮南子》成语的译介传播,提出成语译介中的“守正”与“创新”原则,强调《淮南子》成语的分类译介要以推广淮南地方文化、构建地方文化软实力为依托。同时,通过译介例证,思考运用灵活变译的译介手段来把握目标读者的理解差异,整合多元传播媒介,创新译介路径与模式,为《淮南子》成语的译介和跨文化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论养生王云度由刘安及其宾客于文景时编撰的《淮南子》是西汉前期以道家为主·融合各家的理论结晶。《淮南子》“其旨近《老子》,……其大归之于道”①,《淮南子·要略》在概括《原道训》主旨时说:欲一言而寤,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视物而贵身,欲参...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哲学思想述评王德裕《淮南子》是由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122年)主持、众宾客集体撰写而成。这是继《吕氏春秋》之后,一部以道为主兼采众说的体系较完整的鸿篇巨制,对汉以后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仅就《淮南子》哲学思想中的几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游"是《淮南子》生命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虽承袭于《庄子》,但其思想旨趣已有所变化,凸显出贵族化的政治追求与生命理想。"真人"等是《淮南子》之"游"的理想的生命主体,表现出将生命与政治一体化的思想倾向,这是《淮南子》生命哲学对《庄子》思想的扬弃。《淮南子》之"游"具有浓厚的神仙化意味,比《庄子》更能彰显出道家的生命信仰。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是秦汉文化转型期的重要作品,是“杂家”的代表作,其受《楚辞》影响的一面以往没有受到重视。文章简要分析了《淮南子》与《天问》在创作动机、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性,以见《楚辞》、尤其是《天问》对刘安的影响,反映了《淮南子》对先秦文化吸收的广度。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集众宾客所撰,自名“鸿烈”。刘向父子校书,定名为《淮南》。自《隋书·经籍志》始,以《淮南子》名世。《汉书·艺文志》注录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内篇论道,外篇杂说。”按《汉志》注录形式,内篇、外篇当为两书。...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对秦相李斯的政治实践深为批评,认为其促成秦王朝的历史性覆灭,罪责难逃。在《淮南子》中,虽然仅在《人间》与《修务》中两次提及"李斯",但却以儒家为主,兼融黄老、墨家,体现出多元化的思想意蕴。《淮南子》着重从儒家"德治"与"尚贤"思想出发,对李斯进行政治反思和批评,揭示其内在的历史局限。黄老与墨家,对《淮南子》的李斯之论也有所影响,但逊色于儒家。《淮南子》论及"李斯"时,提出"阴德"、"治乱"之说,这在秦汉时期的"李斯"论中新颖独到、别具深意。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是汉代黄老道家著作,它对《史记》的影响主 要在思想方面。《淮南子》在构建天人古今知识体系、对待先秦诸子的思想方法、倡导法与 时变、礼与俗化、主张审微、重时等一系列问题上,给《史记》以深刻启示。《淮南子·天 文训》与《史记·天官书》之间也存在着学术联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英文期刊论文(2001—2021)的考察,发现英语学界21世纪以来对《淮南子》的研究呈现出三个层次: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在进一步探讨派别归属问题、谋篇布局方式等长期以来重要主题的同时,学者们联系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新兴议题,如环境问题和音乐的作用等,为《淮南子》研究开出新路。就学者构成和成果发表渠道而言,西方青年学者此时期对《淮南子》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英语学界有关《淮南子》研究的论文多刊载于有影响力的期刊。英语学界对《淮南子》的研究充分展示了老中青三代学者共同发展的学术景观。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是“集体创作”还是刘安所作,在学术界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史实表明,刘安不仅是《淮南子》一书的组织者,而且书的大部分内容出于他本人之手,其余也经过他细致地加工、润色,能够反映其思想,展现其文采。《淮南子》内容宏富,但绝非杂乱无章的拼凑,各篇既独立成文,又有内在联系,是自成体系的完整之作。肯定刘安的贡献对正确评价《淮南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论道”具有缜密谨严的理论逻辑,这突出体现在作为全书序言的《要略》之中。无论是“论道”的宗旨与原则、方式与思维,还是“论道”的特点与取向、价值与意义,《要略》均有深刻具体的理论体现。在此系统化“论道”的基础上,《淮南子》适应西汉大一统政治的发展需求,进一步会通、熔铸与整合先秦老、庄、黄(老)道家三学,深刻阐发自身“明道务治”的黄老经世思想。对《淮南子》“论道”逻辑及黄老旨趣的充分体现,使《要略》成为以淮南王刘安为领袖的汉代“淮南学派”在学术、政治上的思想纲领,也让其有力彰显出《淮南子》全书鲜明的道家理论特质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产生了800余条成语的重要文化典籍,《淮南子》产生了700余条成语,也是汉语成语的重要源头之一.《淮南子》对源自《庄子》的成语既有继承,更有发展,两书共同推动了中华成语文化的形成和运用,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生活.对《淮南子》运用《庄子》成语和原文推动成语形成和定型的具体方式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