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太平天国之始终,浓缩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从《原道醒世训》、《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编》,太平天国的思想甚至比稍后的洋务运动的思想还要先进。这代表了客家民系从历史的“自在”走向了“自为”,第一次在中国近代革命中崛起。  相似文献   

2.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体系.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客家山歌是孕育红色歌谣最深厚的土壤,也是红色革命文化重要组织部分.深入研究客家山歌对井冈山革命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贡献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以及思想感情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形式中的真实反映,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是一门具有多种民族文化价值研究的对象。文章将通过清流的地理、文化背景的概述,对清流客家山歌的民族音乐特征进行评析,从音乐文化概念的角度出发,对清流客家民系重要群体客家女性的精神个性进行探讨,以期深化对清流客家山歌所体现的女性精神内涵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客家山歌中对女性的描绘和对女性的讴歌,展现了客家女性独特的家庭和社会角色以及客家族群独特的女性文化特点。这些山歌也教化着后人,加深了客家人族群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推动了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铜鼓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铜鼓客家的民俗民风及文化变迁。其艺术特征非常鲜明:其歌词在章法结构上以四句和五句为主,句法上多七言句式;修辞手法多运用比兴手法。其音乐形态特征也很突出:五声音阶调式,多为徵调式,曲式结构多为二句体或四句体。  相似文献   

6.
客家山歌文化渊源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关于客家山歌文化渊源的探讨,主流的观点是从中国文化中原中心论出发,片面强调客家山歌直接继承《诗经》的文化传统,根在中原。但是大量的材料表明,客家山歌主要有两个渊源: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吴、楚文化的传统,另一是百越和武陵蛮等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而后者的作用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客家山歌根不在中原,而在赣闽粤客地。  相似文献   

7.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民广为传唱的民歌,浓郁的客家风情孕育了客家山歌词与乐、声与景、情与韵独特的风格特征,体现出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委婉细腻、质朴醇厚却又不失直白热辣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8.
客家山歌传承与发展中的“国家在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国家在场"使客家山歌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乡村艺术体系得以发展,山歌手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但是客家山歌的艺术性让位于政治需求,强调社会主流意识的宣传,弱化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政治功能突出而艺术形式发展不足。而在传承模式中,由于国家的引导,传统的口耳相传弱化,学校传承突出,传承机制也发展得更全面、丰富,但从它所培养的人才成果来看,模式过于单一,且极其依赖于国家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肇庆全境都有客家人居住,但凡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四会市的迳口镇、鼎湖区的凤凰镇、高要区的水南镇客家人所唱的山歌尤为独特。四会市迳口镇的客家山歌歌词为九字句,旋律音调与歌词自然和谐,“mi、re、do、la”四音构成旋律,朴素简单。鼎湖区凤凰的客家山歌歌词为七字句,旋律主要由“mi、re、do、la”四音列构成,正音中无“sol”,也少用偏音。高要区水南镇的客家山歌,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其旋律以“la、sol、mi”三音列构成,为礼俗歌,在“冠笄”礼中演唱,具有其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史哲学研究所教授刘佐泉《太平天国与客家》一书,2005年底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激进的文化政策,极大疏远了他们与恪守儒教精神的中国农业社会的关系.但在太平天国政治史上,其实隐存着一条儒家化倾向的政治轨迹.这一"儒家化"政治轨迹,起始于杨秀清的"儒家化"思路,成熟于李秀成地方建设的新思维,而只有到钟良相的"濮院仁政",才真正实现了儒家理想的"仁政".太平天国政治的儒家化轨迹,不仅是一条世俗化道路,也是一条理性的、良性的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运动对上海近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红 《南都学坛》2008,28(4):59-60
太平天国在长江中下游的军事活动使江浙、苏南一带的巨大财富和充裕的劳动力进入上海,促进了上海租界的繁荣、航运和贸易的兴旺。同时,房地产、消费服务业和钱庄业也大量发展,推动了上海迅速繁荣,走向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晚清道光、成丰年间吏治的腐败,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太平军占领南京后,靠反清朝腐败吏治起家的太平天国领袖们,却忽视了自身对吏治的整饬.从而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自身的力量.这是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根本因素之一.与太平天国领袖们不重视吏治整饬的态度相反,清统治者特别是湘军代表人物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痛定思痛,在整饬吏治上狠下功夫,取得了相当成效,从而奠定了战胜太平军的政治基础.1864年太平天国的失败,最终说明重视整饬吏治与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两次攻下嘉应州,对青年黄遵宪及其家庭造成了灾难性打击,但他对太平天国革命却没有太多的仇恨;相反他在感情上同情太平天国,而对清军则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表现出极度的憎恨和厌恶。这种现象意味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隐情:太平天国民族革命的思想和嘉应州人民与太平天国将士特殊的感情,曾一度动摇了清政府在粤东的政治权威和思想统治。  相似文献   

15.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没有制定新的战略规划,而是依旧固守初期的流动主义战术,兵力部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特别是领导层的腐化堕落,权力之争,内讧频繁,政治长期混乱等等,导致太平军离心离德,得不到百姓的支持,战斗力每况愈下,直至走上失败的道路。总之,太平军的诸般问题与太平军政权制度的落后同出一辙。  相似文献   

16.
就发动和组织起义而言 ,洪秀全的宗教实践是成功的。然而 ,由于自身理论上的种种缺陷 ,当上帝教上升为统治人们思想的意识形态时 ,它便日渐暴露出其先天不足的一面 ,既无力继续胜任太平天国精神支柱的角色 ,也无法阻遏太平天国内部自相残杀、上下离心等现象的出现。尤其是到了后期 ,洪秀全的宗教活动已不像前期那样含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而是一味强化自己作为真命天子的权威 ,故而无法挽救其内部的信仰危机。另一方面 ,在拒绝认同基督教的同时 ,洪秀全又激烈反孔 ,这就使得他的宗教在洋人和国人眼里都成了“异端”。总的说来 ,洪秀全的宗教实践是失败的 ,其理论更多吸收的是中西文化中的弱点或缺点 ,而不是双方的优点。太平天国覆亡后 ,缺乏生命力的上帝教便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加速了中国传统政治的解体 ,而且在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的同时 ,引入了某些现代政治的因素。这在不自觉中顺应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潮流 ,加快了中国由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失败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原因当是太平天国政权对儒家积极思想的背叛,是洪秀全思想中的矛盾性:他既反儒教又对儒家思想中的糟粕予以认同,他崇奉基督新教又对新教教义一知半解。这种矛盾性使太平天国始终没能建立起一个指导思想,没有在整个太平天国内部形成一种向心力。对儒家传统思想和知识分子的排斥又使太平天国处于极为孤立的境地。而曾国藩却不失时机地打出了维护儒教和传统文化的旗帜,并且用儒家思想牢牢控制军队,把道德说教与儒家功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从本质上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外来基督新教对中国本土儒教的失败。  相似文献   

19.
爆发于19世纪50—60年代的太平天国革命,正是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发生矛盾冲突、渗透融合,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时期。因此,反映在思想意识上,太平天国带有近代色彩,具有了超越同时代人的近代开放意识。它适应了时代潮流,反映着时代特征,具有时代精神。在中国思想意识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一、对外开放意识的表现 (一)从思想上学习西方,引进、利用、改造基督教,创立“拜上帝教”。 历代农民战争,往往以中国传统宗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