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的"教育孩子40条",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家教观: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作出回答。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看法。3.竖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供孩子玩耍。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刻意表现。7.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8.帮孩子制订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10.帮助孩子修改作业。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  相似文献   

2.
春节的脚步又近了,孩子过年添岁,老人迎春添寿,因此,老年人更应该在春节善待自己。如何让老年人在适度的娱乐中过一个和和美美、平平安安的健康年呢?过年家务巧安排老人心中都留有年节的旧痕旧俗,往往为孩子的穿戴、饮食采购、清扫房间、来往接待弄得筋疲力尽,年还没过,就病倒了。  相似文献   

3.
背景介绍 怡乐园是福利院里一幢花园式的三层楼房,每层18个房间,并配有一间活动室和一间值班室。每个房间都是标准公寓式设计,内有两个床位,带厨房和卫生间,生活设备一应俱全。这里居住的老人都是自费,他们生活上基本都能自理,可以包房,也可以合住。怡乐园目前已经居无空室,  相似文献   

4.
那年7月,护理四科科长找到我,说有一个房间的两位老人同时要求掉换房间,但都不说理由,且态度强硬。我询问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得知李老和王老都是由杨各庄乡民政所送来我院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两人都是单身,脾气都很倔,出现矛盾后互相指责谩骂,互不相让。  相似文献   

5.
我认识一位94岁的东北老人,老人中年丧夫,膝下五子。七八十岁的时候,她还到处去做些小生意,卖些衬衣、口罩之类的东西。老人的穿着很有特点,是老式的扣袢大褂,看上去不太像这个时代的人。现在她背已驼,耳也有些聋,但思维却极为清晰,行动也很利落,洗衣、做饭、打扫房间,比年轻人都勤快。  相似文献   

6.
现在许多志愿者都经常为老人献爱心、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而老年人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志愿者在服务时需注意一些事项. 在与老人会谈时,如需进入老人的房间,需两个或以上探访者同时参与服务.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在老人财务遗失时发生误会,因为有时老人记忆力不是很好,贵重物品一时忘记放哪了,找不到,便会对来访者产生误解.这也是对探访者的一种自我保护. 和老人聊天时,可陪坐于老人中间,切勿提及老人的个人隐私,如配偶、子女等,以免勾起老人不愉快的往事.应尽量让老人自己讲,我们认真听,适当回应几句.因为老人愿意讲的,一般都是他比较开心、自豪的事情,如遇到听不懂的语言时,多面带微笑,点点头来回应也可.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句俗话“人往下亲”,说父母把孩子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抚育成人,待孩子成家立业后,又养育了自己的孩子时,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几乎所有的人首先选择并愿意承担养育责任的都是孩子。因为忙于自己的儿女、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对曾经辛辛苦苦养育自己的父母的赡养就无暇顾及,渐渐的淡了、甚至可以忽略了……似乎父母成为空巢老人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导刊》2011,(11):18-19
如果说老年人是弱势群体,那么,失能老人则是弱势中的弱势。 刘起钎,95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名誉学部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大学者,有一独生女儿。这样一位有身份、有地位,有孩子,也有退休费和国家津贴的老人,在失能老人照料呈现“有钱也做不到”的当下。在自己高龄失能.女儿年老体衰的时候,也只能蜗居在缺乏专业人士照顾的“托老所”。得不到有效的照顾,晚景凄凉。而在江西吉安县,我们看到更多的失能老人和失能老人家庭的无助。“一人卧床全家忙”成为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因工作忙等原因,常常将 孩子交给孩子祖辈抚养。这样既可让老人因抚养孩子有事可干,而内心充实,又因老人有育儿经验及血缘亲 情关系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父母放心,可谓一举 多得。就目前看,隔代抚养主要出现在农村夫妇两人都 外出打工的家庭和城市双职工的家庭。据调查,目前我 国约2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抚养着的。而祖、父、子 同住,孩子主要由祖辈抚养的在我国则更普遍。孩子由 祖辈抚养有多种好处,但隔代抚养也有不利之处。  相似文献   

10.
章法 《老年世界》2008,(19):38-38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家庭人口结构一般来说是一家有四五个孩子的“梯形”结构,70年代一般是一家有两个孩子的“正方形”人口构成,老人都有子女陪伺在侧。到了21世纪的现在,却已是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的“倒三角形”,子女少且忙碌,使无偶老人更显孤寂,“再婚”便成了单身老人面临的一个安度晚年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11.
赵程 《当代老年》2007,(1):37-38
林与梅是大学时的同班同学,也是青梅竹马的娃娃朋友,两家的父母都是看着他俩长大的。他俩的结合,正合了父辈们的心愿。婚后,梅住进了林家。林家父母也着实没有将她当媳妇,而是当成了自己的亲闺女一样地待着,饭是老人们做,孩子是老人们带,甚至小两口的屋子都是老人们隔三岔五地进去打理。  相似文献   

12.
你给她心胸坦荡,她还你一脸灿烂。一我们与孩子是双城生活,儿子媳妇都在上海工作,我们四个老人都在南京。得到媳妇怀孕的消息,我欣喜若狂,奔赴上海,主动承担照顾儿子、媳妇的责任。我不指望孩子们全盘接受,只想用自己的付出,让他们生活自在些。晚饭后,我拾掇完就明智地回到自己的房间,把空间留给孩子们,却意外听到了客厅里隐约传来的抽泣声、击门声,不一会儿电梯口有了动静。我得出去瞧瞧,只见儿子撑住了电梯门,媳妇正背着包站在电梯里。  相似文献   

13.
如今的老人退休之后大多数是退而不休,但第二职业几乎都是帮儿女带孩子,最初我也不例外.我是2002年退休后来北京帮女儿带孩子的,那时候早送晚接,空闲时间就在菜市场买点菜,时间过得很快.时间如流水,一转眼,外孙上了初中,我有了大把空余的时间,该干点什么呢?有一次,我顺便帮一个老乡接送孩子,闲谈中老乡建议我可以开个博客,写写回忆录,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甚至可以像知心姐姐一样写一些激励和教育后代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正说到"撒娇",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女人和孩子,但你想过老人也会撒娇吗?事实上,生活中有些老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另类撒娇"来达到自己多见孩子的目的。我们认为,老人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让子女懂得自己的心理诉求,当然最佳的"撒娇"方法是坦诚地说出来。  相似文献   

15.
为民 《女性天地》2014,(11):55-56
你在为孩子忙得不亦乐乎,而老公却在一边悠哉悠哉;才费了好大劲把房间收拾整齐,没过多久就又乱了;总想多挤出一些时间安排工作、照顾孩子,可是时间总是不够用。种种烦恼总会惹得你要大发雷霆。可是你也知道,发脾气是于人于己都有负面效应,一定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平静下来,并且让心情如鲜花般重新盛开吧?  相似文献   

16.
周曼 《老年世界》2011,(21):39-39
在我工作的医院附近,经常有一位老奶奶佝偻着身体,坐在医院门前的花坛边做童鞋、卖童鞋。在医院门口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说。老人已过百岁,但身体很好,飞针走线一点也不吃力。老人做的鞋很好卖,人们说,孩子穿上老人亲手做的童鞋,可以免灾。听了人们的讲述,我对这位老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夏茗 《老人天地》2013,(1):22-22
18平方米的房间里,曾经挤满一家亲亲热热的老老小小,而如今兄弟姊妹都已成人,与父母之间不仅不再亲密而且产生了深深的怨恨。究竟是老人的错还是子女的错?  相似文献   

18.
《老龄问题研究》2008,(1):25-30
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家庭结构逐步由“核心化”家庭向“空心化”家庭转变。这种“空心化”家庭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留守家庭”。其主要特征是子女都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有的则把孩子也带到外地去,家里只留下老人看守,这种家庭也称之为“空巢家庭”。而留在家里的老人、儿童被称其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据了解,“留守儿童”的“三缺”问题(即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已引起政府重视,但“留守老人”问题却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究竟“留守老人”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政府及社会给予哪些关心和帮助呢?为了寻找这个答案,本课题组在对全市作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重点调查了平和县秀峰乡福塘村和坪土回村。调查方式主要采取进村入户的问卷调查和召开有村“两委”领导、老年协会领导、学校老师和留守老人代表参加的座谈会。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老人”负担很重,他们不仅自己生活无人照顾,有的还要为子女照看孩子,甚至有的还要耕种责任田。这种新情况所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不仅关系到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而且关系到孩子的教育保障问题,涉及到家庭稳定与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建议,从现在开始,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留守老人”。  相似文献   

19.
盛芳 《当代老年》2010,(10):11-11
不久前,某市一社区花钱对原有的老年活动室进行了施工改造。一个月后,改造后的老年活动室重新开放。令一些老人不快的是,老年活动室新设了一个“特别房间”。能进入这个房间打牌、下棋和娱乐的,都是退休前在单位担任中层或中层以上的干部。当然,这个房间装璜得十分漂亮,  相似文献   

20.
2003年的一天,年过30的徐丽萍突然想:当我老去的一天,我将在哪里寻找我的晚年幸福呢?家、养老院或者可以有一个与朋友共享的独立养老空间? 就是这样一个对未来的遐想,引起她一发不可收的敬老情结.从了解开始,她看到听到身边的老人为找不到理想的养老院发愁;身边的好多朋友,因工作繁忙没有办法照顾父母而焦虑;一些空巢老人,孤苦寂寞,病了也没人知道,甚至有老人死在家里很多天都没有被发现,而在对养老院进行走访调查的过程中,看到一些机构仅以维持老人吃饱穿暖为主要工作,甚至一些失能老人的房间发出的气味使人无法靠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