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对话到和平:以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实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在传播的历史中,不断与各种宗教对话。对话让两个不同主体的思想得以交流,因为了解对方而不会产生误会或害怕等负面情绪,进而在交流的气氛中,因为了解而互相学习,因为交流而彼此尊重,因为相处而积累友谊,因为友谊深厚而能让和平降临。世界宗教博物馆是一个由佛教团体筹建的博物馆,主要从事推动宗教对话、世界和平的各项事业,期望将我们在佛经中所体证到的和平对话的精神具体实践在世间,从尊重每一个信仰、包容每一个族群、博爱每一个生命的精神出发,让世间的人们可以与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对话、沟通、了解彼此,进而可以和平相处。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实践是具体而微、有目共睹,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值得深入研究其内在理路与成功要诀。 相似文献
2.
宗教与哲学的精神功能都有多种表现。二者在心理调适、心灵慰藉、陶冶情操等方面都可发挥自己独特的影响,只是它们的方式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分析,对宗教与哲学的精神功能给予了展示,揭示了它们的异同,认为宗教与哲学精神功能的差异性决定了人类对它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关于宗教对话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由对终极者的信仰所激发,以之为核心又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思想观念、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的象征体系。姑且不论实际存在的种种宗教作为人间的体系,有以次终极为终极而沦为准宗教或伪宗教的可能,有背离自身的信仰核心或与之不相适应而“世俗化”甚至“伪滥”腐化的可能。仅就其符合上述宗教定义的情况而言,任何宗教顶多也就是带有人的种种局限性的象征体系,它可以部分地表达,但不能完全地表达信仰对象,它与信仰核心的适应只是相对的,它是不能也不应该与它所象征的对象或其信仰对象相等同的。任何宗教总要以其信仰对象为绝对,但它绝不应该以自身为绝对,因为象征体系并不是被象征者。如果说被象征者或绝对者是唯一的,那么象征者或相对者就一定是多样的,因为内在无限丰富的绝对者需要外在无限丰富的相对者来表现。所以结论只能是:第一,实际存在着的各宗教都不能自视为绝对;第二,宗教的多元状态是正常的;第三,非绝对的各宗教当然就是可以相互比较、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是应该彼此开放并对其他思想开放的。而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认识到宗教的象征性和与之相连的相对性。由于宗教在文化中所处的根本地位,在文化对话中,宗教对话显然带有根本的性质;由于宗教冲突与族际国际冲突的关联,在今日世界上,宗教对话已日益具有紧迫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普通信众对自己的宗教信条的象征性质的忽略而造成的执着或狂热,会形成妨碍宗教对话的基础深厚的重大障碍,这就对理论思考,不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的理论思考,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近三十年来我国宗教哲学的兀然崛起和高歌猛进的一项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宗教哲学界内部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态势,而在这些争论中,"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之争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本文对这场争论作了比较客观和比较详尽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比较深入地阐述了它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如何处理基督教和世界其他宗教的关系的问题在当今世界异常重要。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基督教思想本身就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经历了多次范式的转化。从传统的排他范式转向兼容范式,又从兼容范式转向多元范式和后现代范式。这种转变表明了基督教对自我认识的深化,也可以看到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关系之未来不是彼此排斥或兼容,而是互益和尊重。在此背景下,对于中国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之关系的处理,对于中国宗教和平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日本京都哲学的创始人,西田几多郎曾经深受宋学、尤其是阳明学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体现在西田哲学的前期,也反映在了西田哲学的后期。围绕“至诚”这一概念,西田在重新审视作为东方儒学的传统理念的同时,也站在自身的哲学立场赋予了它以一种新的内涵。西田的儒学诠释,不仅是通过创造性的诠释,构建自身哲学思想的一个必要之过程;同时也是赋予儒学以“现代性”的一个“尝试”。回顾这一历史性的对话,反思这一尝试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将是我们如今探讨京都哲学与儒学之间的“对话”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既是俄罗斯社会剧烈动荡时期,也是俄罗斯文化发展的"白银时代"和哲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等为代表的宗教哲学是俄罗斯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文化相碰撞与融合的现代性背景下,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在创造性地回归东正教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并超越西方理性文化精神,寻求民族文化精神新生长点,实现俄罗斯文化的批判性重建,俄罗斯宗教哲学的文化重建努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宗教、艺术和哲学,是人心灵的文化形式。人通过与宗教、艺术和哲学中的感觉、情感和意义进行“对话”,使人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关系成为一种灵魂问答、思想共鸣和心灵对话的关系。感觉世界是人的宗教、艺术和哲学之寓所。神秘感是宗教形成的始点和宗教传达的发端,通感是艺术的创作源泉,崇高感是哲学世界的一个属性。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来体悟、表达和表征人的情感世界。人的情感在宗教中被赋予与神相感知的作用,一切都是对神的情感的回响;艺术是人对情感世界的体验,艺术本质上就是实践着的人的生命艺术;人的情感是哲学思想的依据,哲学世界是反思性的情感世界,情感世界是体验哲理的思想世界。人的心灵是一个意义系统,宗教、艺术和哲学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不同文本,它们构筑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在宗教中,人的意义不能是出离于神的意义之存在。只有透过神,人的意义才被透见为一种意义。真理是人作为存在物存在的本真意义,艺术是真理之寓所,艺术使人得以平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重,艺术于自身中包含着使人之生命蓬勃向上的力量。意义世界是哲学之存在的真正问题域。人之生命存在本身迫使人们去追问意义,生命存在本身通过人对意义的追问表征人自身存在。 相似文献
10.
白银时代俄罗斯宗教哲学的思想路向和主要贡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象征主义的兴起和宗教哲学的复兴为主要标志的俄罗斯白银时代, 是俄罗斯文化史上颇为辉煌的一页。白银时代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复兴及作为其延续的流亡哲学,其成果体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从俄罗斯宗教哲学对民粹主义的批判、对直觉主义和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的阐发、对自由的独特理解、对雅典与耶路撒冷两种真理的区分等视角作了梳理,使人们对俄罗斯的宗教哲学传统和俄国知识分子思考问题的基本路向有一个宏观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当代哲学对新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恰当回应。伴随着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科学哲学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也具有了某种必然性。基于无处不在的技术,哲学家们对技术的不同思考展现了人类对技术性质理解的不断演化,尤其是在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历史关头,人工智能对人类智力的挑战已经关涉如何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力之间的关系问题。生成式预训练转换模型(GPT)的工程性质,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从单一的技术手段转变为更多样复杂的工程设计。然而,从哲学上分析这种转变,我们看到的不单是哲学研究领域的更迭,更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即工程哲学为当代以及未来的哲学研究带来了更多关于后人类时代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从独白到对话——迈向法律论证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论证理论摆脱了传统法律方法论所预设的单一法律决定主体的理论局面,而引入多元化的主体,由此使得法律论辩成为可能.法律论证理论视域中,德沃金独白式的赫拉克勒斯法官形象已经被"听众"和"解释的共同体"等复数主体的观念所取代.从独白到对话的理论演变,使法律方法从传统理论迈向法律论证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价值哲学与宗教哲学的对话中,拉德布鲁赫提出了“超越制定法的法”。相对主义对于任何见解都是宽容的,但是,对于妄称自己系绝对真理的观点,则是不宽容的:法律的理念乃是正义,而正义则是实现人类的平等。在制定法律之时,如果完全没有追求正义,并有意识地对构成正义核心的平等予以否认,这样的法律就只不过是一部恶法。对存在于“超越制定法的法”的背后的自认为的“神法”,是允许存在怀疑和信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纳粹法、日本殖民地统治法等都应被评价为“制定法的不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全球宗教哲学”的角度出发 ,把哲学本体论的根本范畴即“存在” ,界定为“使在”(使世界存在 )、“内在”(内在于世界 )和“超在”(超越于世界 )的“真正的神秘” ,即无形无相又难以描述、看似“空、无、非”实为“实、有、是”的世界本源。作者从儒、释、道等中国宗教哲学以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圣经宗教哲学的本体论引证大量的理论表达 ,支持了上述界说 ,表明了这种宗教哲学的界说所具有的普遍根据 相似文献
15.
西方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西方宗教及其哲学的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认识宗教在现代西方社会中的性质和功能,它们是否像西方哲学一样在近现代之交发生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深刻变更?这是本文提出并试图作出一种肯定回答的问题。作者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二者长期存在的原因以及它们在近现代之交必然发生的变更;接着分析了基督教及其哲学与西方哲学在历史上的相互渗透和交融关系及后者在近现代之交的表现,由此说明二者变更的一致性;最后具体论述了现代西方宗教哲学对传统宗教观念和宗教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俄罗斯文化发展的"白银时代",也是俄罗斯哲学创作的黄金时代.以别尔嘉耶夫等为代表的宗教哲学是俄罗斯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它既传承并发扬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宗教文化传统,重新反思和构建了现代性语境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又以特有方式直面现代西方理性文化危机,同存在主义等各种哲学流派与思潮形成互动与对话.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东方与西方的差异、国粹与舶来品的争战中如何既批判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之优长,又批判继承本国传统思想精髓;既可以解决现代人的生存异化与精神困境,又能够实现俄罗斯文化的现代转向与重建,成为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化与宗教哲学需要积极回应的时代课题和所肩负的现代使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何光沪先生发表在<浙江学刊>2003年第4期上的论文<"使在"、"内在"与"超在"--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的回应,围绕"存在"问题提出三个问题:一、所谓本体究竟是"存在",还是"非存在"?二、存在或上帝是实体,还是象征?三、"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如何面对无神论的挑战和诸宗教本身的突变?作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试图从她在研究的当代思想家雷蒙·潘尼卡的思想出发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理想国》(又译《国家篇》、《王制》)通常被后人冠之以副标题《正义论》,并以开篇闻名于世,寓意深厚的首卷为全文对正义的讨论奠定了基调。其中,与苏格拉底讨论什么是正义的第一人是克法洛斯。这位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老人,在与苏格拉底探讨正义的对话中处于何种地位,是与克法洛斯这一独具特点的角色密不可分。深入剖析克法洛斯三个层面的形象,便于全面理解柏拉图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为发掘《理想国》卷首蕴含的伏笔、领悟何为正义提供了丰满生动的例证。 相似文献
19.
在稍不留神便多出几个“体系”的今天,人们却纷纷议论哲学“边缘化”的现象。笔者以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时下的哲学工作者太刻意于构造体系而未关注提出振聋发聩的时代问题。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之学,是通过反思与批判,为解决时代问题提供一种实践观念的智慧,而不是一种自娱式的思辨游戏。哲学执着的只应是那些属于必须在反思层面被提问或者说只能诉诸反思的方式才能解答的问题。站在世纪的界碑上回眸20世纪的历程,我们发现,百年间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无不深刻影响并改变了整个历史进程和人类命运,而其中需要以反思形式加以解答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俄罗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索洛维约夫不仅仅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复兴运动的肇始者,更是这场宗教哲学复兴运动理论范式的奠基者.索洛维约夫对西方哲学的批判,对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模式,对神人性的强调等,无不影响并构成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建构新的理论体系的重要维度与理论参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