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章以2008~201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限售股股东对限售股追加解禁承诺的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限售股股东追加解禁承诺与股价效应的关系。研究发现市场能够识别限售股股东追加解禁承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承诺公告在解禁日前发布比解禁日后发布的市场反应更好,而且越接近解禁日发布承诺公告的公司股价效应越好;限售股股东追加解禁承诺规模越大,市场反应越好,但市场并不关注追加承诺是否附带价格承诺,并且实际控制人是国家、股权集中度高以及营业利润增长率比较高的上市公司的股价在承诺公告发布前后更容易得到市场的积极支持。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股市的特殊性,文章在HS模型基础上将投资者划分为消息观察者、动量交易者和套利惯性投资者,从他们对股票基本面和技术面关注点的不同出发,分段研究了三类投资者不同决策对股价的影响.分析表明:股价波动以消息传播为始点,动量交易者与套利惯性投资者加剧了动量效应,套利惯性投资者还会引发股价反转效应;股价产生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程度受到股票市场环境、投资者规模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股市增发公告的股价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新  刘曦 《统计研究》2008,25(4):61-65
增发公告的股价效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研究相关的91家公司股价变动情况,对公开增发公告与定向增发公告,以及定向增发中不同募资投向的各种股价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方式的增发公告之间,不同募资投向方案之间的股价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对市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根据研究结果还得出了目前我国股市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了《新闻联播》播报上市公司的新闻对该公司股价和交易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注意力理论,分别选择Google Trends搜索指数、公司市值规模作为投资者注意力、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代理指标,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股市异动的根源.检验结果表明:《新闻联播》导致了股市异动,股价在新闻报道后第2日出现0.36%的异常上涨,第3日至第15日发生0.92%的反转;交易量也在新闻后出现了1.87倍的异动.基于注意力理论的解释性研究表明:《新闻联播》所引起的股市异动,部分是由信息效应产生的,更关键的原因在于注意力驱动下的购买压力效应.此项研究丰富了行为金融的研究视域,并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股东增持与公司股价短期波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中国证券市场上发生大股东增持股份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大股东增持股份后上市公司股价的短期波动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公告大股东增持股份向市场发出公司股价被低估的信号,导致公司股价短期上涨,具有正向的财富效应.  相似文献   

6.
张峰  谢靖 《统计与决策》2016,(16):157-159
文章将媒体关注看作一种信息中介,从媒体经济功能发挥的角度提出“财经媒体关注、股价波动同步和市场效率提升”的分析思路,运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媒体关注作用于股价波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媒体关注对信息不对称水平的降低作用.研究发现:媒体关注增加了股价波动,同时该增加效应受到市场化水平的正向调节;政策型媒体和市场型媒体的关注都具有增加股价波动的效应,然而市场型媒体关注在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的股价波动同步性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事件分析法,对2004年度盈余预告中预盈扭亏类、大幅上升类、预亏预警类、大幅下降类四类上市公司在公告前后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进行了实证研究,证实了上市公司盈余预告具有信息含量;同时,我们发现股价对信息披露存在提前反应,证实了在信息披露前存在内幕交易的可能性;最后,依据实证研究结论,对投资者的投资交易策略、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监管方的监管策略方法等提出了几点应用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财务报告重述表明先前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的不可靠和低质量。文章以2006~2010年期间以临时公告形式发布的对以前年度财务报告进行修正并披露的139家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事件研究法来分析检验了重述公告发布前后短期时间窗口内的股价变动,并运用回归分析法探讨了重述公告信息对股价的解释力。研究结果显示,重述公告发布前后短期的时间窗口内股价整体会受到显著的负面影响,并且投资者会对重述公告所包含的内容做出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投资者并不总是理性的,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达方式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结果,即投资者决策存在"框架依赖效应"。文章利用我国股市个体投资者二级市场交易数据,通过区分股价变动信息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对投资者买入-卖出股票的决策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不同的信息表达方式下,投资者买进与卖出股票的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即投资者决策结果不同,从而证明了投资者决策存在"框架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10.
针对周内各日收益率差异的来源问题,在引入非理性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周末效应的超额收益率模型.该模型利用投资者对小概率的反应偏差来衡量投资者非理性偏差,考虑非理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周内各日的超额收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股价与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扩展Lettau-Ludvigson模型,结合我国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对股价和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有弱负效应,而房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较大的正效应.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深入解析货币政策、股票价格与房价三者之间关系,有助于更好协调政策、经济增长与两类市场平稳发展。据此,本文基于价格超调理论,讨论了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价格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动态影响机制。理论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直接抬高房价的同时,还会通过股票市场的超调效应间接影响房价。进一步应用随机波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SV-VAR)模型从时变角度测算了货币政策对两类资产价格影响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第一,短期内货币政策对股价较之房价有超调效应,长期看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间接影响房价。第二,在经济扩张期、经济收缩期以及“新常态”时期三个代表性时点上,股价均对货币政策冲击产生超调现象,且会进一步向房价传导。第三,经济收缩期房价对货币政策的响应幅度要大于经济扩张期的响应幅度;经济“新常态”时期房价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响应小于经济“旧常态”时期。第四,股价作为中介效应通常是正向的,即股价对房价具有正向拉动作用。最后,引入传统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检验货币政策对房价传导过程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货币政策确实存在以股价为中介向房价传导的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协调经济增长和股票市场、...  相似文献   

13.
运用二维非对称BEKK-GARCH模型,考察了上海金融期货与现货市场间收益率的非对称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铝期货与现货收益率间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而铜期货与现货收益率波动溢出效应不显著;铜、铝期货、现货市场间都存在双向的波动非对称效应,都对来自对方市场的"消息"的冲击有显著的反应.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周转率效应"的假设前提下,对中国股票市场在上涨和下跌的不同市场行情下(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是否存在"羊群效应"以及中国的投资者是否存在"非对称反应"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国的证券市场中并未出现十分明显的"羊群效应",但是投资者却存在"非对称反应",即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下行时更加显著的趋向于羊群效应。本文的结论同时也部分的支持了"周转率效应"的假设,即在极端的市场情况下,相对于高换手率的股票,低换手率的股票显著的收敛于市场的收益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债市场分割下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市场指数为分析目标,运用Hamao等(1990)的单变量GARCH模型两步法,考察我国国债市场问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检验期内,我国国债市场的价格对信息的反应不灵敏;外部冲击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信息流动是单向的,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波动冲击会影响到以后交易所国债市场的波动,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波动冲击不会对以后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波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将股价噪音定义为股票价格与理性价格之差,对机构交易与股价噪音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当股价被低估时,机构并未表现出购买的偏好;而当股价被高估时,机构也未表现出抛售的偏好,由此可见机构投资者并未扮演理性套利者的角色.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流通盘规模、股票内涵价值等基本面因素后,机构投资者交易变量与股价噪音水平值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机构交易是股价噪音的来源之一,也进一步说明机构投资者未能发挥其促进股市理性的市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评估投资者的风险水平时必须要考虑到流动性的内生性,即交易量对于价格的冲击效应(market impact)。对于考虑交易量市场冲击效应的La_RVaR计算,Hisata和Yamai(2000)给出了详细的分析框架和思路,认为投资者首先要在考虑市场冲击效应的基础上求出最优的交易策略,  相似文献   

18.
规模效应是一种常见的金融市场异象,在新兴资本市场对资产价格影响非常显著,行为金融理论用投资者情绪可解释其规模效应。采用网络文本技术与主成分法相结合,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标,以此度量市场情绪,并研究市场情绪与规模效应之间的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股市存在显著的规模效应,投资者情绪与规模效应成正向关系,即当期情绪越高涨,规模效应越显著;由于小盘股易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拉动小盘股与大盘股收益率的差值,从而造成规模效应在不同情绪期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关于机构投资者能否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均没有形成确切的结论。基于上交所的相关数据,文章从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和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导力量前后市场波动的对比分析两个方面,对机构投资者能否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认为,机构投资者虽然存在羊群效应但是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因而,大力发展投资机构对于稳定我国证券市场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股票退市风险警示制度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为了进一步完善退市机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向投资者充分揭示风险,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3年5月12日正式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所谓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是指由证券交易所对存在股票终止上市风险的公司股票交易实行"警示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特别处理",是在原有"特别处理"基础上增加的一种类别的特别处理,其主要措施为在其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以区别于其他股票.退市风险警示对上市公司来说是一个利空消息,将直接影响股票的价格,但由于各国证券市场效率不同,股票价格将对利空消息产生不同的反应.在高效市场中,利空消息将导致当天股价的急剧下降,未来价格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在低效市场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反应不足,即市场对利空消息反应微弱,股价逐步缓慢地调整到较低水平;一种是过度反应,即投资者对利空消息过于悲观,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超过理论水平,而经过一段时间消化后,投资者对负面消息能够合理评价,股价便会产生反向修正,回归到合理的价格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