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变化关系为研究基础,将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非参数局部多项式回归的方法来拟合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曲线,对曲线的拟合效果、单调性、凹凸性及动态变化特征进行详细阐述.依据实证结果得到如下结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能源产出效率及边际收益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以全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拟合线作为参照标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二者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东部地区曲线变化比较复杂.最后从脆弱性、非同步性和阶段变化性三方面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特征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建立卫生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实证分析了卫生行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卫生行业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影响显著为正;政府卫生投入对中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则恰恰相反.在得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卫生行业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考虑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的情况下,使用贝叶斯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CAFTA(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域经济收敛问题,并重点分析了贸易成本对CAFTA经济收敛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其一,CAFTA区域在间接效应和总体效应上呈现出收敛态势,但在直接效应上呈发散态势,说明该自贸区成立与发展减缓了内部经济发散,但仍存在区域经济增长失衡的风险;其二,CAFTA组建与发展进程中的贸易成本下降,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逐渐从负面转向中性.因此,中国要以实施“一路一带”战略为契机,通过“互联互通”进一步降低区域内贸易成本,增强国内外自贸区的互动,以此更好地协调中国与其自贸区伙伴国的经济增长,为CAFTA升级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4.
段志民 《统计教育》2010,(12):35-41
本文通过构建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基于1990-2009年中国31个省区市和三大区域的面板数据为例,通过使用动态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对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大地区内部各省区市的技术选择指数均呈现收敛趋势,并且收敛值各异,由此导致了在我国技术选择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不同,中西部地区技术选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较大,而东部地区则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我国2005-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信息经济指数面板数据,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收敛性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我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网络社会对我国东西部信息经济发展贡献的差异较大,对西部的贡献稍大于东部;在控制地区差异的条件下,网络社会指数会促使我国各省市区的信息经济以1.26%的速度收敛.因此,应进一步缩小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距;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而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差距,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6.
科学把握各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其禀赋差异,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提质转型,实现数字中国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依据数字经济的内涵特征以及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实践,从数字基础、数字产业、数字融合和数字环境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使用改进的指数法测度并评估中国各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而采用聚类分析法揭示其空间发展格局。研究发现,2015—2020年,中国各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增长趋势。广东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青海暂居末位,并且落后型省份在数字经济测度的各项维度指标中均不具备优势。从整体来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基本形成了东部省份集体领先、中部群体次之、东北和西部区域相对落后的俱乐部式阶梯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在发展速度上,省域数字经济的年均增速高达10%以上,并且中西部地区的增速已经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形成集体追赶趋势。使用空间面板误差模型对省域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做进一步分析显示,长期内,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通过省际之间的经济交流及空间溢出效应而形成收敛趋同现象,这一结论在条件收敛和绝对收敛模型以及变换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后均成立。研究结果表明,为构建区域数字经济动态互促的良性发...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我国2003—2018年30个省份的数据,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条件β收敛具有正向作用,且对经济增长来说,数字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相对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更重要,一个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均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且对本地区产生正向反馈效应,这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尹伟华  张焕明 《统计教育》2008,(9):52-55,64
本文综合运用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法,从不同角度较全面地考察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计量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省区的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趋势,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内基本上可以认为存在具有不同稳定性的"收敛俱乐部"现象,即东部经济带存在稳定的收敛趋势,任何外部冲击都应该是暂时的,而中、西部经济带却经常会由于外部冲击而随时可能呈现发散。  相似文献   

9.
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和空间回归模型,从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的角度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分异的过程。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空间集聚格局日趋显著,且东部和中西部区域分别演变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相对集聚区。造成这一分异现象的成因是各种内生因子和宏观经济环境因子的区域间差异及其循环累积作用、空间自相关性的空间近邻效应及极化——涓滴效应。  相似文献   

10.
使用动态面板纠偏虚拟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法,对市场分割同地区经济收敛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不存在绝对收敛,在控制了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后,条件收敛特征明显;在控制了市场分割和经济开放程度后,收敛特征更加显著;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当市场分割程度较低时市场分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增长;当市场分割程度较高时,市场分割程度的提高则会阻碍经济增长.此外,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