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15个省(市)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验证了人口流动会拉大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差距这一观点,并建立人口流入量与对应收入之间的关系模型,解释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不仅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国策,也使其成为社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我国省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从而对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和所受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同,对经济发展有持续显著正影响的因素有:人力资本、人口资本、市场化进程和财政支出等。据此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3.
彭文慧 《统计与决策》2012,(19):148-150
文章采用我国31个省(市区)2008年和2009年的截面数据,实证研究吸引外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1)外资特征的区域差异是导致外资行为的重要因素,并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外资企业的就业比重越高则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2)外资出口比重过高不利于经济增长,这会削弱本地的积累;(3)区域差异化的开放战略和引资政策仍然是影响外资经济绩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8-2008年度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分析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以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两种作用关系为着眼点,研究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与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总体而言,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又促进了能源消费的增长,但就不同区域而言,这两种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发现,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泰尔指数的能源消耗与GDP增长协同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泰尔指数分别从东、中、西部和省域方面实证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耗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耗带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且是由各区域间不同工业化程度造成.从全国29个省区划分的高、中、低能耗区看,同类别能耗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共性,经济增长、人口因素和能源价格对高、中、低能耗地区能源需求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合理安排能源消耗需要同时考虑人口增长和能源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娟  张江林 《统计与决策》2012,(24):144-146
无论根据外生的经济增长理论,还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都能得出,中国经济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还是靠技术。文章从技术交易不同的合同类型角度,利用2006~2010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技术交易成交额和国内生产总值,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技术交易活动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将全国31个省市划分为东中西部,对三部分地区的不同技术交易类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差异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并结合各地区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萍  孙群力 《统计研究》2008,25(8):40-44
 本文采用中国28个省市区1978~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表示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负。就业结构的变化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东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负。空间结构变化对全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正。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计量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西部经济增长态势 虽然库兹涅茨本人是根据一个国家的经验数据总结提出的倒"U"理论,但是在研究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中,该模型对于研究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更为巨大.因为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即是研究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及其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和良性循环.本文主要以西部地区作为区域研究对象,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等12个省(市、区)在内的广大地区,其面积67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0%,人口约3.67亿(2002年),占全国总人口的28.56%.文章主要选取中国西部地区1986-2002年的数据,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探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演替轨迹,为西部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1999-2008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通过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分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但区域之间又有所差别,东中部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城镇居民消费的推动,而西部则更多倚重于农村消费的贡献;政府消费也会促进经济增长,但不及城乡消费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我国2005-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信息经济指数面板数据,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收敛性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我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网络社会对我国东西部信息经济发展贡献的差异较大,对西部的贡献稍大于东部;在控制地区差异的条件下,网络社会指数会促使我国各省市区的信息经济以1.26%的速度收敛.因此,应进一步缩小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距;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而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差距,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研究中国人口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人口结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提升,会明显地促进经济增长;人口结构比例下降,会抑制经济增长。根据研究结论,并结合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和人口结构比例将出现下降的现实,提出了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提高人口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夏冰 《统计与决策》2016,(6):98-102
文章以我国各区域对应变量结合面板数据进行空间差异的测算,针对区域人口红利所致的经济增长,及其引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空间权值的进一步验证.并利用二元邻值W矩阵进行人口红利发展SDD函数权重矩阵构建模型,验证了劳动力增长过程中的区域间外溢.结果证实,少儿抚养及老年赡养对区域人口红利存在显著的外溢关联影响.我国东、中、西区域之间存在时序上人口红利外溢效益的负向关联,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东部区域与中西部区域间的劳动力资源流动应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劳动力迁移流动的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我国人口和劳动力迁移流动的基本情况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资料推算,1 995年1 1月~2 0 0 0年1 0月,我国常住地发生变化(跨乡、镇、街道迁移流动)的人口(以下简称“流动人口”)为1 371 4万人,其中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内流动的人口1 0 0 1 4万人,跨省流动的人口370 0万人。在全部流动人口中,1 5岁及以上的就业人口(以下简称“流动就业人口”)为8341万人,其中省内5 5 2 4万人,跨省2 81 7万人(有关数据详见表1 )。表1流动人口状况单位:万人,%推算总体数据占合计的比例合计省内流动跨省流动省内流动跨省流动流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我国西部12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协整方程、ECM模型等计量模型,考察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政府公共投资对西部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及其时空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公共投资的增加对西部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其短期作用不如长期效应显著;受各地区经济结构以及投资结构的影响,公共投资的产出弹性存在地区差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下降.  相似文献   

15.
陈恒  侯建 《统计与决策》2016,(24):96-99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文章选取中国2002-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技术供给渠道的研究视角,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将自主研发渠道(R&D)和国际技术转移方式(FDI)的非线性门限性质引入模型,探讨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随着自主研发渠道R&D投入强度门限的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对各地区经济增长和运行总体上起到了很大程度的正向效应,应鼓励内生自主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其次,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同样存在国际技术转移方式FDI强度的显著影响,并且在我国实际区域差异条件下过高或者过低的FDI强度都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制定实施差别化的区域R&D和FDI体制,最大效用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和政府行为等视角,系统剖析了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并利用我国31个省份2004—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揭示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2)数字经济亦能通过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和政府行为等变量的中介效应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间接促进作用;(3)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非线性特征,随着经济增长水平提高,促进作用不断增强。据此,本文从厚植乡村“数字土壤”、统筹多维因素综合施策、重视中微观层面差异化特征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利用2006-2010年华东六省一市制造业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对华东六省一市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经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华东六省一市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位熵每提高1%,人均GDP将提高0.31%,其产出弹性系数高于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的协调增长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省内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现象却日渐突出,这种现象在发达东南沿海发达省份也同样存在。文章以江苏省为例,用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过去三十年里,苏北、苏中对苏南的经济都有促进作用,苏北对苏南的促进作用大于苏南对苏北的带动作用,苏南、苏中对苏北有带动作用,但是作用不甚显著,苏南对苏中的带动作用与苏北对苏中的促进也不甚显著。不论是促进作用还是带动作用,都有滞后期。最后,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差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LMDI)分析劳动生产率、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结果表明人均GDP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省区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由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动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并不明显.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较快增长,一是要大力提升劳动生产率,二是要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努力挖掘人口红利的潜在空间,四是要兼顾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地带经济是我国地区经济中区域经济的重要模式.在“七五”期间,国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明确提出了三大战略地带划分框架,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带:1.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以沿海省为特征的省(区)、市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