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在引入权威第三方政府之基础上,建构了产业跨界转移演化博弈模型及其雅克比矩阵均衡解.研究表明,通过转出地和承接地的自身演化无法实现产业转移的最优策略均衡,引入一个以政府为代表的权威第三方以实施财政补偿与政策引导乃不二之选.为此,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产业跨界转移的三边补偿机制;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以繁荣城市群集群经济为主导,以发展同城化集群经济为趋向,努力构筑区域经济“高精尖”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转移与技术升级双重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产业转出地与产业承接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向共赢.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识别与检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文章尝试运用波士顿矩阵和区位商方法识别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需要进行产业转移的具体行业,并对识别结果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该识别方法具有有效性,且目前我国的区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全国范围内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即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价值链高端的产业仍向东部集中.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更适合作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网络动态演化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创新中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集群作为一个自组织的动态复杂网络系统,其形成与动态演化存在路径依赖.文章认为.在产业集群演化的过程中,其稳定性非常重要,可直接影响到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期的动力机制与生成期动力机制相比具有更稳定的作用机制,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产业集群的抗风险能力;而在衰退期,产业转移对产业集群的稳定性的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4.
产业转移直观地说就是在空间意义上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动态过程.产业转移常常以相关国家或地区间的投资、贸易以及技术转移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按照涉及的地域范围,产业转移可以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5.
中西部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借鉴了物理学中势差的概念与原理,用两区域产业转移模型,从经济势差、产业势差、成本势差、交易成本势差、技术势差五个方面对我国中西部欠发达省级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基于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历年年鉴的数据测算出各欠发达区域的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评分结果,并且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结果检验。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的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于资源供给、市场需求或竞争优势的变化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是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移动,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国际产业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以产业国际转移为手段进行产业调整.产业转移对不发达国家和区域来说能够弥补资金的不足,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对发达国家和区域来说可以通过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转移有利于缓解产业趋同现象,可以形成对资源的替代作用,减少资源产业布局中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化转移:理论述评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产业的模块化发展以及产业链分工的细化,产业集群化转移成为产业转移演化的新趋势,但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明晰的理论框架。从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现实趋势入手,利用文献综述的方法,较为清晰地厘清了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内涵、动因、模式及效应。指出发展产业集群并将之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建立二者的互动发展机制是应对这一新趋势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8.
一、从硅谷模式看高技术产业集群式创业发展机制 1.形成产学研密切协作的技术创新机制,以技术链、产业链为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 研究产业集群的权威机构美国Milken Institute报告指出: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培育高科技产业的唯一最重要的原因.通过硅谷的领袖公司的市场驱动,斯坦福研究院、Palo Alto研究中心(Xerox PARC)、IBM San Jose实验室等研究机构,以及大学等商业和非商业产业集群的横向联合对硅谷不断的技术创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许多技术被迅速市场化、商业化,成为一些成长型公司和产业集群的核心技术,奠定了产业集群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上海产业向沪外转移明显加速,并逐渐向不同产业领域呈现分化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沪上几大具备行业代表性的工业集团的走访调研,并结合"十二五"时期上海工业经济情况变化,反映上海近年来产业区域转移的基本现状及主要特点,并就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建议作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欠发达地区积极主动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其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采用区域产业静态和动态集聚指数测算出东部地区五省一市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和陕西省的区位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确定出陕西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对接行业.结果表明,东部五省一市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趋势明显,陕西省的优势产业主要是重工业及资源型工业.陕西省应利用自己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找准产业承接的行业对接点.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产业链理论架构与核心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蔡宇 《统计与决策》2006,(17):114-116
当今的新闻报道、政府文件、领导讲话,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新概念就是"产业链",与这种情况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国内学术界很少从概念界定和理论剖析上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而理论架构和核心问题更是少有探讨.其实,产业链是一个与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广泛涉及到企业、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新概念,对于有着深刻内涵的产业链,在使用时仅仅简单表达为产业链条,实在是一种过度奢华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理论认识上的贫乏,往往导致实践上的盲目和简单化.因此,从概念界定和系统分析上深入研究产业链形成的相关理论及核心问题,对于组织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西部地区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经典计量和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区际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分析该问题时具有较好效果,区际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各省经济增长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还发现,区际产业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与创新强度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因素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地区组成的“大北京”经济圈的规划对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选择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根据京津冀的实际状况和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提出三地新的产业发展方向、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就成为目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河北经贸大学戴宏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一书,立足产业梯度转移规律,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对区域产业转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根据京津冀三省市产业结构的实际状况,对“大北京”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碳消费的中间投产在外贸转移中的隐含可能,文章以我国作为对象国,并按照贸易过程中的国内产业转移为最终投产碳消费测度对象构建多区域投产模型,按照效率、技术、结构和投产规模效应以及进出口国的相应产品占比与碳排放条件验证针对我国贸易的产业转移条件下的碳消费隐藏部分的排放条件.结果证实:我国近阶段出口以及贸易推动的经济增长仍以高资源消耗为代价,但我国在对美贸易出口中实现了产品单位碳消费逐步削减.  相似文献   

15.
基于集群效应视角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对于信息产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把信息产业的集群战略置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基本理念下加以考察,从信息产业集群式发展对企业与社会带来的影响与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信息产业集群式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知识转移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博弈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转移主体行为.考虑到传统的知识转移博弈模型不能对转移主体之间的竞争行为进行充分解释,本文基于知识转移主体之间的竞争条件,建立三种博弈模型.结果表明,知识转移方通过控制知识转移水平影响知识接收方的竞争程度;知识接收方通过改变创新投入减少知识转移方的控制;知识转移方和接收方在各自主导的博弈情形下可获得最大收益.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产业集群水平直接影响着资源型产业的效益,进而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势头.资源型产业集群水平的测度和分析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本地区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态势.在评价体系的运用过程中,应该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及进行综合评估.进行地区比较分析时,标杆分析法的采用有利于促进本区域的资源产业找准差距,实现集群水平的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对区域石油产业链中游企业横向竞合过程进行简述的基础上,从宏观指标、技术进步指标和内部指标三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石油产业链中游企业横向竞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介绍了基于模糊积分法的横向竞合效益评价方法,借鉴Shapley估值法提出了横向竞合利益分配模型,为将来合同的签订提供依据.最后,论文以山东省石油产业链中游企业横向竞合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在FDI下,还是在外包下,加工贸易成为中国承接产业链分工下国际产业转移的直接衡量。文章利用2002~2008年中国27个省市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产业链分工下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加工贸易出口有助于促进地区技术进步,而加工贸易进口阻碍了地区技术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嵌入国际产业链分工后向关联有助于实现技术进步,而嵌入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前向关联不利于技术溢出和扩散。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1991-2004浙江、上海和中国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制造业占全国份额、产业部门增长率等方法分析了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在全国的基本情况,提出并验证了反映区域主导产业演进特征和过程的主导产业倒U型演进假说。结合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了作为浙江当前产业发展重点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提出了浙江省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规划发展。浙江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具体战略是“外引内孵”、“东扩西进”,注重择商引资,加强自主创新,实现区域产业的合理升级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