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产业结构变动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实证的方式就中部地区内各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在1978-2011年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远远高于同一期间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32.7:45.4:21.9变为2011年的9.1:56.0:34.9。内蒙古三次产业的变动对其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又是多少?本文试图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期提出旨在提高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一、三次产业变动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内蒙古经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的状况,并对产业结构变动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经济的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存在极大的相关性。扩大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收入,但会减少经济的规模;增加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扩大经济的规模、增加资本生产的效率和减少劳动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就业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通过1997~2003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显示: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对转型期的中国就业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就业正相关,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与就业负相关;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破坏效应,产业结构变动的净结果使就业增加;转型期的就业与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湖北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影响着经济增长快慢。本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年《湖北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近20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1978—1999年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五计划中 ,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现在乃至今后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提出。根据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 ,经济增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的不同特征 ,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也不同 ,而结构变动则是现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本文结合江苏省1978至1999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动、劳动力配置变动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指出江苏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着力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带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8.
文章从时间序列角度(1978~2008)对我国农村公共投资的整体情况和结构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较为有益的结论,并建立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从结构角度考察农村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根据分析,得出三点推论:①我国的农村公共支出在一个较长时间的增长速度保持稳定.推论②我国广大农村在科技基础上存在很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在现阶段,农业科技费用占的比例比中西部农村要高,但基础设施建设和支农支出比例较低.推论③农村发展性投资(支农支出、农业科技投资)在短期内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长期来看,边际效用降低,如不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将会对我国经济长远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给出了1985年以来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然后基于29个省(市)1985-2004年的截面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之间的Paneldata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过“九五”时期的努力 ,深圳市宝安区在成功抵御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积累反通涨和反通缩两方面经验、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总结“九五”时期宝安区产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绩 ,审视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探讨“十五”时期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方向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九五”时期宝安区产业结构变动基本情况与“八五”时期相比 ,“九五”时期经济增长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速度明显加快。而分产业观察 ,各个产业增长速度的增长幅度又有所不同 ,正是这种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0—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应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结果表明,总体上数字经济可有效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分区域看,数字经济对我国东部、中西部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均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但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优化方面,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使制度创新有效地增加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和控制社会资本的能力。南通市股份制改革推动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的规模化 ,推动企业上市 ,激活了工业企业的发展动力 ,增长方式由过去那种传统的速度型、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和集约型转变 ,促进了生产要素积聚和优化配置 ,企业管理得到了强化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北部地区产业结构非生态化问题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经济建设轻生态建设,导致西北部地区生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使用大量统计资料,对中国西北部地区产业非生态化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明确资源经济条件下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升级。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一个包含两部门的产业结构变迁模型,考察异质型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并结合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借助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初级人力资本显著地抑制产业结构升级,中级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高级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作用不断增强。分区域检验显示,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中、高级人力资本能够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对东部地区的作用效果更明显,但在西部地区未能得到有效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识别人口红利衰减、产业结构变化对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中国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基于2005—2018年相关数据,重新估算了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力成本及产业结构高度化等指标,利用完全修正最小二乘法开展回归分析,考察了中国人口红利衰减、产业结构变化对工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对中国产业升级及企业创新也有较强的正面效应;短期外循环不畅,对中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存在长期不利影响。中国应合理配置要素资源,通过创新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工业经济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中介视角,以2015—2019年中国31个省份为样本考察了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效应来看,数字经济能够显著地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表现出规律性的区域异质性,促进作用强度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从中介效应来看,在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中,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为25.17%,即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最强,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弱。  相似文献   

17.
何锦义  杨森 《统计研究》2015,32(6):50-58
本文参考OECD《生产率测算手册》,针对国内MFP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者测算与政府机构测算的差别;对有形技术变化和无形技术变化的正确理解;要素服务量作为要素投入量的合理性;并对产业MFP和总量MFP相互关联的现实意义等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利用2005-2011年我国分地区分行业统计数据,效仿《生产率测算手册》提出的思路和方法,运用T?rnqvist MFP指数,从各地区大类行业开始,通过门类MFP、三次产业MFP,建立起与总量MFP之间的关联,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变化的评价方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基本思路产业结构评价是统计评价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产业结构评价中,多数都是利用历史数据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长期评价,而在众多的统计年度评价指数中,目前还缺乏对于产业结构年度变化的综合评价指数。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每年都会发生变化,如果能找到一种综合评价产业结构年度变化合理性及程度的方法,对于政府及时调整产业政策就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描述和评价产业结构年度变化的合理性,其难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短期评价的标准问题,二是如何综合成为一个指数。在一般分析中多数都用某一产业的比重上升或下降来说明问题,但综合…  相似文献   

19.
于斌斌  申晨 《统计研究》2020,37(2):65-79
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由以城镇化率增长为主的传统城镇化迈入以质量提升为主的新型城镇化,而城镇化效率是反映城镇化质量的综合指标。本文从产业和空间两个维度构建了我国城镇化效率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城镇化效率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与产业间结构的服务化调整相比,产业内各行业生产率增长才是城镇化效率提升的主要来源,并在考虑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在省域空间范围内,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城镇化效率改善,但这一影响效应伴随着城镇化率提高和城市规模扩大而变弱。本文蕴含的重要政策启示是,当前我国应将城镇化效率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考量目标,并以生产率增长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尤其是在城镇化程度和城市规模均不高的情况下,慎重采用服务业对工业的“腾龙换鸟”或“退二进三”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向新常态转换的冲击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国自2007年以来逐步向新常态经济转换的冲击影响机制。我们应用SV-TVP-VAR模型分析了2001Q1~2015Q3间以技术冲击和投资冲击代表的供求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动态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这两种冲击的影响机制都在2007年左右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首先从影响的方向来看,投资冲击的短期影响为正但波动性加大,中长期的影响则变为负值且影响逐步增强,而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逐步增强,但从2014年以来其影响有所下降;其次从影响的数量来看,分时段的方差分解表明2007年之后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解释力度大幅上升,而技术冲击的影响比较平稳。这些结论说明中国经济向新常态的转换主要源于需求侧的不利冲击,但最近以来供求冲击都呈现了不利影响的趋势,为此我们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