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生支出作为改善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必然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作用。但当卫生支出或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水平和高水平时,其贡献应当是有显著差异的。基于中国1998-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Hansen开发的门槛面板回归方法,得出如下结论:卫生支出对经济增长确实存在门槛效应,并且这一门槛效应主要是由于卫生支出自身的变化带来。当人均年卫生支出高于86.49元时,人均卫生支出的产出弹性从0.187 9增长至0.205 5。基于此,下一步的医改措施应当将重点放在进一步加大投入规模上,而不是对医疗保障体制的结构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不同因素对水稻生产能力的影响,基于C-D生产函数构建了一种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动态分析方法,文章以1978年-2012年我国水稻生产数据为基础,测算了资本和劳动对水稻单产的动态产出弹性,并依此考察了2001年-2012年我国水稻生产中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等投入要素对单产增长贡献率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1年-2012年,我国水稻单产的资本产出弹性逐渐增加,劳动产出弹性逐渐下降;水稻单产增长的资本贡献率波动中显著上升,由29.21%上升为74.72%,劳动贡献率单调下降,由41.25%下降到9.17%,广义技术进步贡献率表现为波动中逐渐下降,由29.54%下降到15.81%.机械、化肥、种子和农药的产出增长贡献率占较大份额,成为水稻单产增长的主要投入要素.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2003—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存在基于人力资本水平的双门槛效应,只有当人力资本水平超过一定门槛值时,政府科技支出才能显著激励创新产出;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呈“阶梯型”递增,当人力资本水平跨越第二门槛值后,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会显著提高。进一步的动态均衡关系分析表明,政府科技支出、区域创新、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动态相互影响机制,政府科技支出和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且随着期数的增加,正向作用趋于稳定;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的冲击作用;从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来源于经济增长自身的驱动效应,随后是区域创新产出、政府科技支出。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1998—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中国科教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门限效应"。主要结论有:科研、教育支出都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贡献;促使科研支出产出弹性出现"门限效应"的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当人均GDP高于7 480元时,其产出弹性从0.144提高到0.177;促使教育支出产出弹性出现"门限效应"的主要是教育支出自身的大小,当人均教育支出高于298.87元时,其产出弹性从0.207提高到0.222。因此科研支出要视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适度投入,而教育支出则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九大苹果主产省区2000~2009年的技术进步、要素弹性与苹果生产率,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非中性的,存在衰退的趋势,且农家肥是技术节约型的;在五种投入的产出弹性中,劳动力弹性贡献最大,灌溉的弹性与施肥量有很大的关系,施肥量越大,灌溉的产出弹性越大;黄土高原区苹果生产的技术效率波动较大,环渤海区则较稳定;受教育程度、人均纯收入、农村投资比例均对苹果生产的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和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农业劳动人口比重对农村固定资本投资的门槛效应进行分析,并从空间相关性和农业劳动人口比重空间分布研究了我国劳动力要素投入对农村固定资本投资的空间门槛特征.研究表明:当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比重分别跨过0.067、0.243和0.285这三个门槛值时,农村固定资本投资对人均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边际效应差异;东部、中部和北方是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地区,在空间上主要处于L-L集聚、H-L集聚或不显著地区;西南则是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较高的地区,处于H-H集聚地区;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下,农业劳动力比重的门槛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代表性粮食品种稻谷为研究对象,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与中国23个稻谷主产省份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判断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偏向及其增长路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稻谷生产主要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较为稳定,观察期内劳动力、农业机械与化肥产出弹性均值分别为0.066、0.050和0.005,其他要素整体趋势波动较大,均值为-0.459。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强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农业机械、劳动力投入和其他要素间替代关系显著较强,化肥与劳动力之间替代关系较弱。不同功能区稻谷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始终高于土地生产率,数值差异明显。因此,中国稻谷生产已从土地生产率导向路径转向劳动生产率导向路径,应根据生产要素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因行施策选择适合的粮食生产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8.
陈琦  李风 《统计与决策》2023,(11):100-105
文章基于2001—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基准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市场规模、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规模是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要素集聚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基于市场规模的门槛效应,当市场规模小于门槛值时,要素集聚会显著抑制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要素集聚最终会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市场规模、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当市场规模超过门槛值后,中部地区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最强,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非参数检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我国各省份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了归类与划分,从多个角度研究了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差别,发现东、西部地区收入差异仍旧显著;工业收入、建筑业收入、交通运输邮电业收入、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收入、社会服务业收入、文教卫生收入等项指标相关性较大;地区环境、政策扶持、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和稳定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我国1954~2010年的数据基于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研究了政府规模(政府消费与GDP之比)对人均产出的影响.经验结果表明我国政府规模对人均产出的影响取决于两年前的政府规模,政府规模在11.59和13.29之间政府支出对人均产出的影响为正,反之,政府支出对人均产出的影响为负.我国政府规模最优值为12.44,当达到最优政府规模时,政府支出增加1%,可使下一年人均GDP增长7.4%.由于目前我国政府规模较大,应该缩小政府消费总量,优化政府消费结构来促进经济增长及经济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束了从1990年到2005年在几百元到2000多元之间徘徊的局面,一举达到6000元,但与全国及部分省份的差距仍然较大。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束了从1990年到2005年在几百元到2000多元之间徘徊的局面,一举达到6000元,但与全国及部分省份的差距仍然较大。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后 10年 ,山西省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 ,从纵向比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与全国及周边省份相比 ,形势则不容乐观。 197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31.96元 ,到 1985年低 39.2 8元 ,到 1990年低 82 .81元 ,到 1998年低 30 3 .38元 ,呈现出逐步加大的趋势。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的排位 ,1985年为 19位 ,1990年为 2 0位 ,到 1998年为 2 1位 ,也是在逐步后移。这说明近几年我们虽然有进步 ,但发展的步伐已经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的产出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我国31个省份1952~2007年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了各省的政府总支出的产出弹性和政府消费支出的产出弹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省的政府总支出的当期产出弹性和长期产出弹性都大于零;绝大部分省份的政府消费支出的当期产出弹性和长期产出弹性都大于零;绝大部分省份的政府消费支出的产出弹性大于政府总支出的产出弹性。所以,增加政府消费能使财政资金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正确认识和评价农民的富裕程度,是党和政府进行宏观决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依据。本文以金华县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的农村住户调查资料(以下简称县住户调查)为依据,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计算方法作一探讨。一、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金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县农调队通过以100户样本产的总纯收入除以100户的总人口计算得到的,笔者认为这种方法的缺陷已越来越明显,应加以改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得到的收入是单一的农业生产收入,且在同一生产单位…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DEA的经济生态效率模型,测度了2003-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的超效率生态效率值,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了分解,并使用面板模型对影响经济生态效率要素的产出弹性、替代弹性参数进行了估计,核算出产出弹性有效的临界点,最终得出:十年间中国区域经济生态效率值存在动态的漂移变迁过程,高生态效率值地区存在着从西部向东部区域的转移倾向;技术进步在生态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所带来的产出弹性不断提升,但由于环境治理效率的低下,客观上制约了生态效率提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如何引导农民把一部分消费资金用于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前最迫切的问题之一。生活消费资金转化的潜力(一)农民消费资金的增长连续三年超过纯收入的增长。从1979年到1984年的六年中,除1980年和1981年的消费增长超过了纯收入增长,有四年纯收入增长超过了消费的增长,平均每年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比消费增长快4.3个百分点。从1985年起,情况发生了变化。1985—198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平均每年递增13.3%,比人均纯收入增长快4.1个百分点。三年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7.2元,而同期人均生活消费则增加了124.5元。生活消费占纯收入的比重,在经过1982—1984年的下降之后,又由1984年的77.1%回升为1987年的  相似文献   

18.
肖尧  杨校美 《统计研究》2016,33(11):49-55
劳动力成本是否影响我国工业结构?进一步,对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将产生怎样影响?针对该问题,本文利用中国2001-2013年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以单位劳动力成本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面板模型,检验单位劳动力成本与工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位劳动力成本与工业结构调整呈现“U”型关系:当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于门槛值0.1246时,其对工业结构调整产生负面影响;而当单位劳动力成本高于该门槛值时,其对工业结构调整具有正向影响。本文的政策涵义是,政府和企业应该以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为契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积极引导和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9.
一、内蒙古牧民增收存在的问题(一)内蒙古牧民收入增速趋缓且波动较大与内蒙古农民收入相比,从绝对数来看,内蒙古的牧民人均纯收入一直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而且增长速度也相当,但往往不会连续三年高于或低于农民的增长速度.因此使牧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但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不稳定,时而很高,高于20%,时而低为负数;而农民收入的增长较为稳定,呈现持续稳定增长的趋势.其中从2001年开始连续3年牧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低于农民.所以,牧民收入增长速度趋缓以及增长的波动性较大影响了牧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20.
文章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发展现状、趋势,研究其主要来源与构成,探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缓慢、乏力的原因,寻求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途径,这对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