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相关数据,理论和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来说,2012年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对大部分行业来说,隐含碳出口量也大于进口量.由于存在大量产品进口加工之后再出口的现象,因此隐含碳出口量较大的行业进口量也较大.(2)在保持隐含碳贸易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行业隐含碳贸易量份额的增加量等于其他所有行业的减少量之和.  相似文献   

2.
李杰锋 《统计与决策》2017,(19):157-160
文章针对制造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产业部类形成面向MRIO的投入产出表,得到精细化的MRIO中国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测度,并按照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效率效应、技术效应和相应的结构与规模效应进行MRIO的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效应分解.结果证实,不同的制造业各部类产业贸易对应的MRIO存在多种测度结果,应该从隐含碳生产机制出发治理结构矛盾,从制造业产品出发形成新的贸易隐合碳控制规模.  相似文献   

3.
利用投入产出方法测算出2002-2007年度中国隐含碳排放总量和分部门的排放量,并应用结构分解法研究了排放强度、生产技术、国内需求结构、贸易结构和经济规模五个因素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排放强度和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动是碳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生产技术、贸易结构和经济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增加有显著影响.从部门结构上看,贸易结构因素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分布特征的变化,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贸易结构的变迁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小;另外,虽然直接碳排强度明显下降,但受碳排强度因素和生产技术因素共同影响的完全碳排强度却几乎没有变化,反映出能源政策在各部门的实际效果受到生产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碳消费的中间投产在外贸转移中的隐含可能,文章以我国作为对象国,并按照贸易过程中的国内产业转移为最终投产碳消费测度对象构建多区域投产模型,按照效率、技术、结构和投产规模效应以及进出口国的相应产品占比与碳排放条件验证针对我国贸易的产业转移条件下的碳消费隐藏部分的排放条件.结果证实:我国近阶段出口以及贸易推动的经济增长仍以高资源消耗为代价,但我国在对美贸易出口中实现了产品单位碳消费逐步削减.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区间贸易隐含CO2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测算了中国2007年8大地区CO2排放的生产者责任与消费者责任,既估算了各地区对外贸易出口与进口的隐含CO2排放量,也估算了中国8大地区之间贸易流人流出所隐含的CO2排放量;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区CO2排放成本转移的相对强度,提示了不同地区贸易隐含CO2排放的行业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就中国与国外的隐含CO2流动看,中国生产过程中实际排放的CO2已超过了消费者责任下的排放量;就中国内部来说,也存在着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向欠发达的内陆地区的“碳泄露”现象,而南部沿海和京津地区的CO2排放成本转移的相对强度最大,同时内陆与沿海地区的隐含CO2排放的产业分布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定量测算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量及省区间碳排放空间转移量,是科学制定区域减排规划、合理分配碳减排责任的前提。文章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建立了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碳排放转移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和省区间调入及调出的碳转移量,为界定各省区在区域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责任及减排配额分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OECD行业数据库和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投入产出表,结合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Rev3.1),编制了中国2005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依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利用所编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中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规模。结果表明,中国2005年对外贸易出口隐含碳21.48亿吨,约占碳排放总量的38.8%;进口隐含碳16.81亿吨,相当于碳排放总量的30.4%;碳排放贸易余额4.67亿吨,为碳排放总量的8.4%。与之相比,利用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的测算结果受到"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该效应占到出口碳排放量的20%,反映出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在分析对外贸易隐含碳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潘安 《统计研究》2018,35(1):53-64
本文在总贸易核算框架下,采用WIOD提供数据计算与分析了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讨论了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的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来自出口国内碳排放,进口国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承担主要的碳排放责任;中国在与美国贸易中主要处于碳排放转出地位,但碳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参与GVC分工是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出现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是中国调整出口隐含碳排放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与GVC视角下的计算结果相比,基于MRIO模型的计算结果高估了中国出口隐含碳、碳排放转移规模以及碳贸易条件指数的实际水平。本文的创新在于将总贸易核算法应用到对外贸易隐含碳的研究领域,改进了传统对外贸易隐含碳的计算方法,有助于更为全面地分析贸易隐含碳排放特征及其碳排放责任。  相似文献   

9.
文章用Basto和Cabral (2007)贸易模式的动态新指标,反映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转变.该指标把贸易模式的变化分解成三个不同的方面:增强一国原有专业化的产业间贸易、弱化一国原有专业化(专业化转变)的边际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研究发现,农产品贸易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其内部各行业间专业化发生了较大转变,专业化转变是产业间贸易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刘巧玲  王奇 《统计研究》2016,(10):12-20
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关联密切、贸易增长快速,国内贸易中隐含污染核算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本文比较分析了两种省际贸易隐含污染核算方法,包括基于双边贸易总量方法(EEBT)和地区间投入产出分析方法(MRIO);运用两种方法对2002年和2007年我国30个省市间贸易隐含SO2流动情况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EEBT方法对省际贸易隐含污染的核算结果比MRIO方法核算结果高约18.87% ~ 32.88%,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省际之间双边贸易产品不完全为调入地的最终消费,其中的部分产品通过进入中间生产环节供国内其他地区消费或国际出口;并进一步对差异的地区分布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对协调我国区域之间污染或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