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江苏经济板块中,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经济"洼地"。自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跃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近三年来,金融在区域间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中应有的调控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因此,江苏沿海地区应采取点轴式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金融业架构,促进金融业的资源整合,支持沿海地区的创新协同发展,以实现江苏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中国339个地市为分析单元,对五大区进行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特征.结果表明:五大区在经济增长收敛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即都存在经济收敛情况,收敛的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其次,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的特征不同于其他四大区域,具体表现为其经济增长方式对空间位置关系较为敏感,因此在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时需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3.
研究海洋强国战略的政策效应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基于1997—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鲁宾反事实分析框架下运用合成控制法定量评估了海洋强国战略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海洋强国战略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且这一影响具备统计上的显著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估计结果显示,海洋强国战略对沿海地区2013—2018年人均GDP的年均贡献率为8.03%。分地区来看,海洋强国战略对沿海各省份经济增长具有异质性影响,其中,对江苏、山东、福建、浙江、广东和海南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对河北和广西的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加快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已成为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鲜明特色。在生态文明约束下基于强可持续理念中环境福利非减性的发展诉求,构建MEBM-Luenberger经济绿色发展转型的研究框架,引入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从总体增长、要素投入和生态全要素生产率(ETFP)增长等三个维度对中国八大区域经济绿色发展转型的动力差异进行识别,进而运用方差分解揭示其动力差异的结构来源,助推中国八大区域经济绿色发展转型。研究发现:2001—201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1.26%,要素投入是其主要动因,呈现以“环境建设—物质资本—清洁能源—非清洁能源—人力资本”贡献度依次递减,但以中性技术进步驱动的ETFP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八大区域经济增速呈现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梯度递减趋势,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非清洁能源等要素投入是其主要动力,而ETFP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且在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较大,在西北和南部沿海地区较小。中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动力差异的结构分解中,以环境建设为主的要素投入差异和以效率变动为主的ETFP增长差异是主要成因。沿海地区以环境建设要素投入差异为主,而内陆地区对E...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及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都不能很好指导当前的江苏沿海发展.采用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形成的点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则是一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多元统计综合评价的方法,计算出2003至2007年间中国286个地级市的城市“紧凑度”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得分。将全部城市划分为8大经济区域后,针对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适合发展紧凑型城市,这些地区城市“紧凑度”越高,将越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其他地区现阶段暂不适合发展紧凑型城市。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LMDI方法,采用“三层完全分解法”,对中国1997-2014年的CO2排放总量进行分解,探讨了8大区域的CO2排放特征及其对全国碳排放的贡献,并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均产出、人口结构及人口总量6大因素对CO2排放的影响.文章基于CO2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联系紧密的基本特征,分4个阶段考察了区域CO2排放特征及各因素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8大区域中,京津和南部沿海地区对全国碳排放增长的贡献最小,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的贡献最大,西北地区的贡献呈上升趋势;在影响CO2排放的因素中,人均产出的变动为主要助长性因素,能源强度的变化为主要抑制性因素,能源结构变动的助长性逐年减弱,并在近年成为抑制性因素;2007年之后,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也由助长性因素转为制约性因素.据此,本文提出了需要协调区域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改善能源使用的技术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我国2003—2018年30个省份的数据,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条件β收敛具有正向作用,且对经济增长来说,数字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相对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更重要,一个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均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且对本地区产生正向反馈效应,这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出口增长的特征与持续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现有对出口增长分析的文献大多重点分析出口增长的规模与结构问题.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出口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工业化进程、外资进入和沿海地区出口加工能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测算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发现我国农垦企业在区域间存在着收敛趋势,收敛的速度较快.位于东、中、西部垦区大城市的农垦企业,对本区域其他企业技术溢出明显,其中西部垦区收敛速度最快.将国有企业改革措施量化为控制变量,考察它们对生产率收敛的影响.这些措施中的"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和"优化要素投入"与收敛关系密切,说明农垦部分改革措施会产生马泰效应,对于改革效果明显、基础较好的垦区,将以比初始状态更快的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