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文章基于2015—2020年中央及地方层面出台的314项数字经济政策,通过政策样本分析厘清我国中央层面数字经济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地方层面的政策特征;采用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政策地理分布的可视化分析进行文本挖掘,梳理得到现行政策体系结构、关注点及问题;在识别一级变量时,引入递进且排他的效力级别指标,结合政策内容构建PMC指数模型,对6项地方层面的典型数字经济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实证结果表明:P1的PMC指数为5.68,存在提升空间;长三角地区内P2—P4三项政策的PMC指数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但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上仍存在不足;P5和P6的PMC指数得分较低,反映出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政策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2.
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可再生资源的约束下,如何合理开发和保护区域性旅游资源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其中以开发性保护为主流的研究趋势,同时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旅游政策也偏向于此类方式.文章在此背景下,借助政策效用评估工具构建区域旅游政策的效果的评估框架,并以H省数据位样本进行检验,并且在此基础上阐述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3.
区域开发政策是各级政府为了落实区域开发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开发、优化资源地域空间配置、协调国家和地方经济关系以及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而制定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总和.在不同的经济阶段与条件下,不同区域的社会福利函数存在着差异,全国社会福利函数也存在着差异,中央政府区域开发政策目标选择也会发生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因为目标差异的存在,才导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选择不同的区域开发战略与区域开发政策.  相似文献   

4.
健康产业是提高全民健康福祉的重要保障,同时作为辐射面广、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复合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稳步提升也有着深远影响。文章构建了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政策效力三维分析框架,通过对健康产业政策进行地区间、时间序列间的政策协同性测度,探索各地区政策体系的经验和不足。并通过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政策效力的二维交叉分析,进一步解释了长三角地区政策工具分布失衡,政策目标重服务、轻技术,缺少区域一体化政策协同等问题,为构建合理的区域健康产业政策体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章构建了由区域知识创新能力、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环境与潜力三个要素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利用中国2006年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数据进行实证得到了以下结论:影响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大小因素依次为知识创新能力因子、经济投入因子、技术创新因子、创新潜力因子和创新环境因子;北京、广东、上海、天津区域创新能力较强,但不同地区在创新能力和经济投入等各方面的突出表现不完全一致.进一步,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章构建了战略新兴产业管理多层次技术创新协同演化模式,揭示了战略新兴产业内创新主体、组织结构与外部环境诸要素对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协同演化的作用机理与路径。研究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资源约束动力对技术创新种群的形成负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创新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外部环境等三层级要素对战略新兴产业的管理模式创新和技术协同创新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可获得的统计数据,对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环境三大方面提出了18项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总体规模、相对产出和相对投入为主要成分,揭示了各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与原因,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类别判断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北省在积极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创新政策方针的基础上,根据本省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指导、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创新政策.文章采用模糊集合论方法,通过比较研究,对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9.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贫困治理的目标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社会救助制度作为向低收入群体提供物质保障和服务支持的制度安排,为化解生存危机、融入社会、提高发展能力,进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以1994—2021年93份低收入群体社会救助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以及政策力度三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政府在社会救助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偏好使用环境型政策工具;在政策目标上,更倾向于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现金和实物等物质保障,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在政策力度上,政策效力的变化主要依靠政策数量,且存在政策发布层级不高、社会救助法律缺位等问题。基于此,从政策目标、治理任务以及体系完善三个方面出发,梳理出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演进规律,进一步提出推进法制化建设、补充参与主体以及构建发展型救助体系的优化路径,为坚持“弱有所扶”和社会救助制度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10.
构建科学的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对于准确评价中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和分析影响低碳技术创新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特征,通过理论遴选以及运用专家咨询法、隶属度法、相关分析法和鉴别力法等多轮实证筛选,构建了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模型分析表明,显性的低碳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与隐性的低碳技术创新支撑能力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是实现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前提和保障,而低碳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是影响中国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郭炬  隆毅 《统计与决策》2012,(15):42-46
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与证据理论改进算法,从区域技术创新投入、产出产出、创新环境等三个方面来构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解决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目标过多、任务量过大的特点,减少了偏差,使结论更加符合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经济环境因子、技术因子和自然禀赋因子,利用三个因子的贡献率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的权重,计算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前列。长三角作为东部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还存在产业层级有待提高、城市发展定位与分工不合理、自主创新水平需要提升等问题。因此,长三角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区域创新集聚、培育区域创新合力,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变“西部开发输出资源、东部加工制造”的垂直分工格局,转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西部大开发第二阶段以增强西部发展能力为主导的政策要求。从四川资源特点出发,必须与中央企业联手,共同推进资源转化战略,除了改革财政税收政策、移民补偿政策、生态补偿政策、资源定价机制、建立资源转化长效机制外,在四川这样以战略资源开发和大型项目建设为主且人口密集区域,还应抓住国家采取“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样的新方式来推动改革深化和区域发展的政策机遇,争取批准在川东北或川南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试验区”体制下探索多样化的资源转化模式和政策配套改革方向,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模式、新途径。中央企业更要率先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四川做出表率和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界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石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油气资源富集的8个省级地区进行分析,得出石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能力的两个公共因子。对西部与华北地区石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能力进行了排序,发现中国石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能力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蕾 《统计与决策》2016,(7):108-111
文章考察了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创新的权变因素,构建了各因素与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逻辑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创新网络、知识流动、社会资本、研发系统、创意产业链、创新理念等要素对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据此得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得出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并进而提出制定和切实履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增强中小企业创新动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吴升 《统计与决策》2016,(13):55-57
文章以技术创新网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了技术创新网络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的模型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课题研究数据,验证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作用机制模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据此,从技术创新网络、网络联盟与企业组织学习等维度,对提升技术网络协同创新绩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9.
“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降低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高的工业企业碳强度成为关键。财税激励政策作为引导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是推进企业碳强度治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研究以政府补助与税收优惠两种典型财税激励政策为切入点,选取2016—2019年中国工业上市公司的1 461个样本观测值为研究对象,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面板模型,对财税激励政策的碳强度治理机制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财税激励政策能够显著降低工业企业碳强度,通过激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产生碳强度治理效应;对两种财税激励政策组合效果检验表明,二者在激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互补作用;从宏微观结合的路径研究需要出发检验高管政治关联影响作用发现,高管政治关联削弱财税激励政策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行业异质性分析表明,两种财税激励政策对高科技行业碳强度降低作用更强,对高碳行业碳强度影响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对于完善财税激励政策、引导工业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降低碳强度具有重要意义,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文章从我国区域政策的演变历程入手,分析了我国区域政策的整体效应,并运用区域关联乘数效应理论重点分析了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