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丹 《统计教育》2008,(6):13-18,36
本文基于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分组资料,采用GQ Model和Beta Model拟合收入分布函数并计算了北京市城镇居民贫困规模;采用最新的Shapely分解方法将贫困变动分解为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线变动三部分效应之和;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三因素亲贫困增长判定方法。得到的结论是:1986~2006年间,北京市城镇居民的贫困率呈现出了下降趋势,其中经济增长是减贫的绝对因素,收入差距和贫困线变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贫困率的上升,但总体上增长还是亲贫困的。  相似文献   

2.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贫困化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的,本文根据贫困经济学中对贫困类型的划分及造成贫困原因的阐释,探寻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农户个人三个方面给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力图用笔者提出的三维贫困测度观来重新考虑有关贫困水平测度的准则,其要点有:(1)为了表明贫困水平变化的三种状态,Sen氏贫困测度的后两个准则需要作进一步推论。(2)对有关准则在贫困测度中的功能或作用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3)由于贫困者人数是直接影响贫困水平的三个基本因素之一,对贫困普遍性的关注也应该作为测度贫困的一条准则;(4)贫困人数关联准则、收入差距关联准则和弱转移准则对应了影响贫困水平的三个基本因素(贫困者人数、贫富收入差距和贫困者收入差异程度),是设计贫困水平测度指标的三个基本准则,所谓贫困的三维测度观,就是指用这三个准则来指导贫困水平的测度;(5)然而,在多数情况下,有关贫困测度的准则往往只能被单独地满足。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历来是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及其所导致的收入增长会减少贫困,尤其是绝对贫困:相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分配的恶化却可能加重贫困,尤其是相对贫困。本文以天津为案例,采用定量的方法集中分析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变化对我国农村贫困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社会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扩大,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就业体制改革的推进,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加大,以贫困职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城镇贫困群体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6.
田雅娟等 《统计研究》2019,36(1):92-103
主观贫困包含着大量客观贫困无法体现的信息,是客观贫困测度的一种有效补充。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半参数广义可加模型的主观贫困效应的测度方法,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的微观调研数据,对影响我国居民主观贫困感受的决定因素以及主、客观贫困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按照CSS数据中居民对自身经济地位的自我评价,将居民划定为主观贫困和非主观贫困两种状态;其次,为了更加灵活的捕捉连续变量的影响,利用所提方法对影响主观贫困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并对主、客观贫困测度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居民主观上的贫困感受不仅受到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家庭规模、人口结构、教育水平、资产积累、医疗支出、家庭遭遇困境事件、居住位置等因素均会显著改变主观贫困发生的概率。因而居民主观贫困的脱离不仅依赖于经济条件的改善,教育、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从政策上提高贫困人口应对困境的能力都对提升居民安全感和获得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亲贫困增长分析中的Shapley分解规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阮敬  詹婧 《统计研究》2010,27(5):58-66
亲贫困增长主要是指能够使贫困群体参与经济活动并从中得到更多好处的经济增长。本文把影响亲贫困增长的因素分解为经济增长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和贫困线变动效应,并纳入一个统一分析框架中,采用合作博弈理论中的Shapley分解规则证明了亲贫困增长分析中因素变动效应的完全分解过程,并用住户调查数据(1988-2007年)对中国农村和城镇的亲贫困增长状况进行了实证,在此基础上作为制定具有瞄准功效的反贫困政策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世界贫困现状□葛同贫困问题,是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减轻贫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各国致力解决的艰巨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贫困现象总体上有所减轻,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贫富不均的现象仍较严重。据...  相似文献   

9.
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社会经济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差距、行业垄断和非正常收入等因素,是导致中国基尼系数居高不下、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化的原因。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收入差距扩大化诱因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通过分析得出生产要素中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重要诱因的结论;提出缩小或控制中国收入差距的"一主两翼"组合的经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和财产的差距已大幅度拉开。撇开消费支出不论,仅就家庭金融资产而言,经济专家将目前中国家庭分出五种类型:即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富裕性、富豪型。 贫困型家庭;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人民币以下,户均金融资产仅3000元。这部分家庭主要由经济状况不好的企业职工家庭、停产半停产待业职工家庭、  相似文献   

11.
周明  黄慧 《统计与决策》2012,(16):122-125
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具有深刻的产业变动原因。文章以地区GDP为基本指标,通过对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进行产业分解进行和地区分解,分析了1990~2009年20年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产业构成和地区构成,揭示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变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地区集中因素。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而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又是推动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性因素。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是推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以及缓解非农产业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衡量通货膨胀对贫困影响的传统方法提出商榷,提出能够准确测度通货膨胀对贫困人口在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三个维度影响程度的新方法,并具备推广到更多贫困维度的特性.该方法以具有加法可分性的R贫困指数为基础,利用Sharply方法对贫困改善的通货膨胀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分解,根据2004~2010年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数据计算通货膨胀因素对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的贡献度,较为精确地测度了通货膨胀对贫困群体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亲贫困增长测度及其分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阮敬 《统计研究》2007,24(11):54-58
摘  要:亲贫困增长主要是指能够使贫困群体参与经济活动并从中得到更多好处的经济增长。在讨论经济增长、不平等与贫困规模变动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收入分布的亲贫困增长测度方法并用Shapley值法对之进行因素分解,并采用CHNS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能够自动缓解贫困,需要进一步采取瞄准式扶贫措施来解决的结论 。  相似文献   

14.
唐斯 《统计与决策》2011,(16):75-77
文章建立东部、中部和西部面板数据模型,从二元经济结构着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预算内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比重变化对不同区域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根据江苏地级市数据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在数学意义上具有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但三大区域收敛有较大区别.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大多数经济增长因素、间接分配因素与经济干预因素都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因此,继续提高区域开放程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省际消费差距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水平的增长率。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我国城镇居民省际消费差距不断增长?各影响因素对省际消费差异的贡献如何?本文采用"反事实假说"构造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政府行为、消费习惯、对外贸易等的"反事实"省际消费增长率,并以此测算和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城镇居民内部消费差距的贡献度。研究结论是,省际间的地区经济差异、收入差异是省际消费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基础设施、对外依存度和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消费差距。  相似文献   

17.
 利用CHNS调查数据,分两个阶段:1990-1999、1999-2005,依据收入分布函数定量讨论了收入增长、分配公平与贫困减少三者之间的关系。均值回归与O-B分解结果显示:收入决定机制是影响人均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然而需要关注在1999-2005年间教育的系数效应为负。分位数回归与M-M分解显示:两个阶段,收入决定机制是导致居民收入分布向右偏移的主要原因;第一阶段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源于劳动力特征的变化,第二阶段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难以解释。Shapley分解结果显示:收入增长能显著减少贫困,而收入差距扩大会累及减贫效果;在两个不同阶段,贫困减少的增长效应贡献始终最大,而分配效应与贫困线变动效应贡献顺序发生了交替变化。  相似文献   

18.
多维贫困理论与方法更有助于对贫困的精准识别和量化.本文构建了新型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引人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测度并分解了农村家庭多维贫困的广度、深度和强度水平.研究结论表明:随着贫困维度的增加,多维贫困的广度、深度和强度指数下降,表明农村家庭不易发生多维极端贫困;农村家庭多维贫困指数(MPI)呈西高东低态势,表明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具有典型的区域分布特征.此外,多维贫困指数分解结果显示,收入、金融和教育等因素是我国农村家庭致贫的主因.其中,东部地区金融因素影响最大,而中西部地区则为收入因素.研究结论为贫困的识别和精准扶贫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乌兰察布盟地处内蒙古中部,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劣、经济结构单一、经营方式粗放,贫困落后的面貌一直难以改变。在全盟11个旗县市中,共有国家级贫困旗县6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3个,成为全自治区贫困...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3—2019年多维相对贫困的相关数据,采用AF方法、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及其分布动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扶贫减贫效果显著,2019年重度多维相对贫困省份已经消除,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分解结果表明,经济维度的减贫效果最为明显,社会发展维度次之,而生态环境维度在减贫过程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中国多维相对贫困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总体基尼系数跨度较大并且下降明显,多维相对贫困的总体差异在缩小;中国多维相对贫困状况的总体发展态势与三大地区的发展态势具有空间上的一致性。总体来看,我国多维相对贫困的整体状况有所改善,绝对差距也在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