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新概念,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要使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成为指导我国环境立法、实现生态文明的科学依据,需要深刻理解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与逻辑构造。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贯穿了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而非以生态、资本为本,其逻辑要义是以新发展观、新生产力观、新文明观组成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辩证统一,其逻辑指向是坚持环境正义的人类命运共生发展。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将自然—人类—社会三者进行有机统一,坚持人类的根本利益,从地球整体视角统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塑发展和环保的联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以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坛经>中有很多关于六祖慧能超人"法力"及"佛谶"的记载,这使<坛经>的神秘力量增强,吸引信徒力量增大.<坛经>所载六祖非凡"法力"使其身上笼罩了一层神秘色彩,有了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佛教"法力"与原始"神话"、"巫术"及古代的"神话小说"、"志怪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谶语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奇特现象,"佛谶"在中国渐趋本土化,日渐与中国传统的占卜、占梦、占星、算命、风水舆地等结合起来,使佛教趋向世俗化,由单纯的信仰走向实用.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7,(5):137-140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思是说,我们透过一个人的目光可以洞察其内心的所思所想。杜甫在流寓陇右期间,共写下117首诗。我们吟诵这些诗篇,能够看到诗人审视世界的种种目光,其中有悲愤的目光,有忧虑的目光,亦有温和的目光。探析这种种目光的由来,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杜甫此期的生活与思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顾希佳 《唐都学刊》2001,17(2):70-74
关于礼仪的起源,历来就有多种成说,如"起于祭祀"、"起于饮食男女"、"源于人的欲望与环境的矛盾"以及"源于天神"、"源于理"、"源于民俗"等诸说,在简要梳理并分别辨析其合理与否后,我们可以看到礼仪的起源是多元的,是由人类的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生发出来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5.
高适<燕歌行>由于在主题、意象、措辞等方面沿袭了先在诗歌文本的经验和惯例,有论者便断言其为"模仿之作".因此,对<燕歌行>作"互文性"分析,不仅可以厘清该文本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还能对其审美意义及其生成过程有进一步认识.从"互文性"视角考察,首先,在古题乐府<燕歌行>的文本网链上,唐代诗作的主题类型整体上由"闺怨"转向"征战".高诗在转向的同时,以一定的篇幅呼应了此前该古题所充分展开的风格情调,在复与变的平衡中实现了审美意蕴的动态生成.其次,高适<燕歌行>吸收了军旅诗的传统主题,同时又赋予诗歌严峻的现实批判和深沉的人性关怀,为军旅诗增添了新的思想内涵.最后,高适<燕歌行>整合了来自原古题乐府、传统战争诗的主题情调以及诗人对现实边塞战争的感受思考等多种元素,建构起一个完整统一的文本结构,融汇了丰富而复杂的思想与情感,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浅析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的关系唐筱清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已经满目疮痍,不负重荷。而人类又必须在地球承载能力范围内生活,从长远来看,没有第二种合理的选择。如果我们不能持久地和节俭地使用地球上的资源,我们将毁灭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7.
葛继勇 《唐都学刊》2008,24(4):39-42
<异国牒状记>是围绕古代外国使节来朝奉呈国书时,是否返牒答礼而调查并列举先例旧惯而作成的,是一份尤为重要的外交资料.其中有关隋唐时代中日往来的记载,与国内和日本的史料可以对应,所载内容基本可信.隋倭通交路经朝鲜半岛,较为便利.594年隋朝牒状至日之事,当与佛教在日本的日渐兴起有关,隋倭通交采取的形式是"佛教外交".  相似文献   

8.
她在镜头前"不断雕琢,不断蜕变",演绎了各种自己,有<天下载贼>里的"艳马贼"小叶,有<云水谣>里一根盘的王金娣,有<功夫之王>里武菌高强的白发魔女.她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在与她"心灵得叠"的部分,好是小叶的不忿,王金娣的执着,还有白女魔女的侠气.然而这都不足以"组装"成一个真实的冰冰,真实的冰冰在那本叫做<李冰冰:十年·映画>的书里.  相似文献   

9.
<现代评论>在出版期间与胡适产生了一定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长期以来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创办人"、"编辑人"、"主要撰稿人"等说法,有人也曾探究过这种关系,但并未能真正的厘清.从胡适的著述、<现代评论>的创办过程和有关当事人的回忆等方面综合考察可以发现,胡适并不是<现代评论>的创办人和编辑人.他为该刊撰写的文章数量少且在该刊上所占分量较轻,就此而言,胡适仅是该刊的撰稿人而不是"主要撰稿人".深入地研究胡适与<现代评论>的关系不仅可以澄清历史事实,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胡适与"现代评论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盛世律例很重视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解读:一是古代律例中所表现的儒家元典精神和宪政情怀,这主要是<汉律>和<大唐律>的民本法律观和儒家"仁政"思想,以及<大明律>"空印案"所折射出财产权掌控之"严于治官而宽于治民"的司法理念.二是儒学视域下的大清律的财产权法典保护以及沈家本"仁"核心的宪政期许.  相似文献   

11.
乌托邦社会的物质产品最大化必然要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和能源,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对能源的无尽开采又会产生无法消除的污染.这些都会加速人类和地球的毁灭,因而恩斯特·布洛赫武的乌托邦是不可能的.与布洛赫勾勒的"积极闲暇的人间天堂"相反,人类自古就已达到了人性可能达到的高度,人性从来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相似文献   

12.
"活动"对<思想品德>课程具有特殊的意义.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讲,"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来讲,"活动"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是感情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一系列国际公约的出台,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姊妹篇,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依据更为充分,国际社会的保护架构趋于完整,尤其欧美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已经比较成熟.而中国由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起步晚,保护理念与利用策略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改进,即加大保护力度,合理利用开发,找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最佳结合点,使文化遗产在旅游利用过程中不但具有一般旅游活动的经济功能,还可以延续遗产文脉.  相似文献   

14.
宋义霞 《唐都学刊》2008,24(3):43-46
儒学的"天人合一"以及由此而拓展和升华的生态伦理、价值取向,对于促进当代西安环境保护新的理念的建立与科学政策的制定意义深远.继承传统并开创环境保护的新途径,"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并重;建立环保伦理,要立法节约,惩治浪费,建立环保节约型政府,建立干部任用的环保指标机制;崇尚科学,因地制宜,保护各种资源,最好的环保是从人的心灵净化开始.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在<水浒传>"武松杀嫂"故事基础上创作而成,不具所谓的"原创性".笑笑生之所以要借径<水浒传>,主要是基于题材的特定性质和要求,看到了"武松杀嫂"中英雄、侏儒、泼皮与一个美人故事的潜在审美效应,迎合了人们崇拜英雄的心理,体悟到"武松杀嫂"故事本身所具有的与自己创作主旨相合的深刻蕴涵,以及与施耐庵在<水浒传>中表达的某些思想观念的合榫.  相似文献   

16.
谢锡文 《浙江学刊》2008,1(1):44-50
废名的佛学著作<阿赖耶识论>,长期以来或被认为"已亡佚"或被视作"有字天书"鲜有学者问津,这便使得废名这位以佛学思想为背景的作家始终未能获得全面深入的解读与评价.从<阿赖耶识论>所提示的思想理路来看,废名所信并非其家乡所传之禅宗,得大乘佛教空宗有宗之精要,得唯识学之精义,悟得阿赖耶识之真谛,才是废名佛学思想的基本理路,而这一思想脉络又是在与唯科学主义和新唯识论的论辩中渐次清晰的.  相似文献   

17.
在<马达加斯加2>中,长颈鹿和河马的相爱证明了爱情可以超越一切差异<李米的猜想>让我们看到了童话般的执着;<爱情左右>,林嘉欣在12款型男中左顾右盼,大过恋爱瘾;而<梅兰芳>里的"梅孟之恋"再次演绎了"得不到和已失去的是最美好的"……当我们陷在电影院舒服的座椅里,把银幕上的爱情和爆米花一同咀嚼,一股淡淡的甜味和涩涩的感动漫上心头.  相似文献   

18.
上博简<诗论>第25号简最后三字作"<小明>不",专家多疑其后有阙.然而简文"不"字后有近两字的空白,证明此简在"不"字之后不大可能有和"不"字系连的文字.这几个字的释读在<诗论>的相关研究中,多呈空白状态.其实,这里是一字为释,用一个字,直指<小明>篇的主旨.简文这里的"不"字当依古音通假之例,读若负担、负责之"负"字.<小明>篇学者多从汉儒之说定为大夫"悔仕"之作,如今得上博简<诗论>的启示,可知并非如此.<小明>一诗的作者应当是一位忧国忧民,与友人相善的正直的、有较高德操的王朝大夫.<北山>、<四月>两诗主旨在于泄私愤而不顾国家安危需求.就诗作者的道德品格而论,<北山>、<四月>两诗与<小明>篇的差距显而易见.清儒姚际恒谓<小明>辞意"浑厚",信然.  相似文献   

19.
刘崇 《社科纵横》2008,23(2):121-123
<野草>流溢着鲁迅独有的深沉情思和对灵魂的自我拷问,它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本文尝试通过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从作者如何面对自我、如何面对他者以及怎样塑造理想的灵魂三个方面来对<野草>的意蕴作一新探,从而更真切地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20.
伊万·布宁的<旧金山来的先生>的叙事策略表现为:诗意的形式征服沉闷题材,悬念、伏笔、对比等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音响效果的和谐美,叙事结构的辐射性、发散性和叙事视角的多维性、丰富·陛以及结局的象征意味.该篇小说叙事艺术魅力生成的内在缘由及其深层结构,源于作家独特生活之路及其生命体验、文化心理的影响,是布宁的"生命地图"及其"童年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作家的文化心理及其心灵选择与艺术气质和谐共振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