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希腊把教育誉为"益智"的科学,重点在教育中体会美、认识美、表现美,继而创造美,这也正是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内核.艺术是人类进步的灯塔,高校教育如何让学生分享艺术精神食粮,使学生成为通达、创意横溢的人才是文章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通识艺术教育是聚焦人文、审美及素质的教育.具有"美德"育人、"人文"育人、"大美"育人的功能与意义.针对目前通识艺术教育在实际教学落实中的课程内容、结构、设计特色等存在的问题,探究通识教学实践改革与创新策略,进一步提升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引导力、文化素养与艺术审美、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快乐教学法     
语文集纳占今中外名篇美文,融自然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身,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材料,是学生学习审美的良师益友,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而快乐教学的教学艺术、思想方法、艺术的发现和提高,集中反映在"美"字上,是学生在寻求美、发现美、体会美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会与会学的乐趣,收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杨文清 《学园》2011,(2):46-47
文章探究了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艺术,强调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并适当补充调整史传文教学内容,探讨文言知识规律,品悟文学之美.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们将人类的艺术能力视为自然进化的结果,那么便可以对所谓"人的本质"乃至"劳动创造人"等命题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和认识,并重新揭示"艺术"与"工艺"之间的深刻联系.艺术制度的确立,将原本一体的"艺术"与"工艺"区别开来,这虽然给人类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同时也造成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疏远与脱节,从而给康德美学提供了土壤.康德虽然为人类的情感和想象活动开辟了独立的审美空间,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两种误导.一是将"美"和"艺术"等同起来,二是将"艺术"和"生活"割裂开来,其结果反而遮蔽了人们对艺术本质和文化本身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现代艺术逐渐丢失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一场艺术的"革命"渐渐沦为美学的"骗局".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各种文化门类森然有致,不同学科之间逐步泾渭分明.其中"艺术"与"科学"两种活动领域,在常人眼中多数时候如同井水与河水,各不相犯--艺术以感性表达方式,给人以娱乐、情感慰藉及精神依托,艺术家创造美和自由的形象;科学以理性逻辑的方法拓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科学家追求实验与求证,追寻万物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7.
在美学史上<淮南子>地位重要,其美学风格兼有汉初质朴美、实用美、现实美,同时也显现出转型中的与之截然异质的"鸿大美、壮丽美".于思想内容的"纲纪道德,经纬人事"的"鸿烈"和二十一篇庞大结构以及层层的铺陈、渲染,语词丰富、辞藻华美等方面都有所反映.美学风格转变的实质映射出增强了国力的汉朝,在经济的滚滚发展浪潮中,必将迎来思想活跃和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展现汉初士人究"天地之时",接"人间之事",备"帝王之道"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8.
金雅 《浙江学刊》2005,(3):74-80
"力"与"移人"是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范畴."力"是指审美对象的多种要素综合转化而来的感染力;"移人"是指审美对象借助力来感染并引发审美主体心灵境界整体变化的过程及结果."力"与"移人"的范畴是梁启超在中西文化渊源基础上的整合新创.它们确立了将艺术审美与主体心理相联系的基本视点,触及了美影响改造主体的方法特征问题,并就美对人生与社会的介入提出了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恋爱心理描写的辩证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实甫的<西厢记>创造性地表现了崔莺莺和张生复杂而隐秘的恋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美、心灵美,谱写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颂歌.王实甫运用心灵辩证法艺术方法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增强了作品表现的男女恋情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戏曲史上赢得了"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的美誉.王实甫成功运用了具有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特色的真与假、虚与实、冷与热、快与慢等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描写恋爱心理,是<西厢记>艺术成就高于元代其他爱情戏之独特原因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李寅生  李杰玲 《唐都学刊》2008,24(2):109-111
庄子畸人篇透射出这样一个文艺观:残缺也有美,残缺也可以完美,艺术的完美并不依赖于形式的完整.这一观点与庄子的"言不尽(达)意"观息息相关.20世纪荣格格式塔心理学所折射出来的文艺观又与之遥相呼应.今天,庄子的这一观点仍富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