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张夺  王桂敏 《社科纵横》2013,(8):107-111
传统社会中的公与私,无论体现在社会秩序还是在价值标准上,都缺乏理性思考和系统的理论架构,有其内在的悖论。"公"的绝对至上性与"私"的模糊性,使传统社会中政治权利主体与利益分配主体不明确,一方面造成公私领域的截然不分,另一方面又导致公私价值的绝对对立。在传统公私观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只重义务不重权利的单向性社会关系,公私领域截然不分的一体化社会结构,以及重德治、轻法治的泛伦理化社会形式。  相似文献   

2.
社区社会资本的测量有多种方式.无论是个体社会资本,还是社区社会资本,现有的测量都较少考虑到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即没有关注到中国社会治理的现代性背景、国家-社会关系、殖民化倾向、差序格局、经济增长至上的发展观等,测量的意义因而不明.因此,在解释社区治理绩效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制度和"关系".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2011,(6):34-37
从社会哲学层次而言,社会资本就是能够为特定主体带来回报的社会关系资源.作为一种社会关系资源,社会资本的生成与社会关系的生成是同步的:现实的人是社会资本生成的前提,物质生产和交往是社会资本生成的实践基础,人的需要是社会资本生成的必要条件,这三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本的生成依据.  相似文献   

4.
财产权的社会责任是由其自身的社会特性所决定的。目前,中国宪法财产权条款存在公共财产权社会责任缺失、私有财产权社会责任承担方式简单、公私财产权社会责任承担不平衡等失当状态,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特色的财产权社会责任理念和制度的形成和构建。西方法治国家的财产权社会责任范式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公私财产权平衡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范式是中国的次优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一些学者主张从个人的活动出发来建构历史唯物主义,另一些人主张从社会结构的总体上来建构它.这两种做法都容易把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实际上,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应被当做关系来理解.所有的人都是社会关系网上的节点,社会就是各种不同关系构成的多样体系.社会历史研究就是对于这种关系网络的解释,人也通过对社会关系网络的解释而对社会关系网络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关系一旦形成就会具有超出个人控制范围的虚拟结构,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会破除这种虚拟结构并使社会关系结构得到变迁.  相似文献   

6.
马长山 《求是学刊》2001,28(2):63-67
文章认为,法治的生成和发展是与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紧密相关的,而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在东西方却具有不同的演进路径.即在西方呈现的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复合(古希腊)--国家对市民社会的监护(古罗马)--国家吞并市民社会(西欧中世纪)--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分立和抗衡(近代资本主义).这种发展路径造成了多元文化和权利抗衡国家权力的西欧"独特性",并促动了近代法治的生成.而古中国及东方国家则一直处于国家吞并市民社会状态,形成了扼制权利和自由的"东方专制主义",法治便无以产生.这启示我们,中国要走向法治,就不应仅满足于法律制度的植入和法律体系的建构,也不应满足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理性文化这种"法治基础和条件"的一般性解说,而应着力建立国家和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理想之中,社会公平的价值追求是其精神内核,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当今中国社会公平理想是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既有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核心价值内核,也有传统社会公平思想观念的"遗存".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提升和转化,要以传统伦理价值为底蕴和支撑,实现对传统社会公平文化心理的接续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朱根 《日本学刊》2003,(5):105-119
推动东亚起飞的东亚模式,除资源、技术、资本等经济条件外,知识、创新和发展文化学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动力.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日本价值观念的变化,日本文化在开放、变革和发展中融合新机形成自己特色,日本经济的复苏寄希望于创新知识、技术和文化的作用.韩国以技术创新变革传统文化和习惯理性,广泛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并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向.东亚以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地域风情由风俗人情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构成.中国地域广大,传统地域风情具有多样性.其形成和嬗变原因既各不相同,又彼此关联.政治导向、自然条件、社会环境、要人影响在地域风情形成过程中作用突出,而移民、迁都、交通条件变化和官员行政作为在地域风情嬗变过程中效应明显.自然生存环境很难人为改变,而风俗人情既由生存环境决定,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并反过来影响生存环境.传统地域风情的不同是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地区差异的基本原因,对推动中国当代社会的平衡、互补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研究传统地域风情,可以促使人们进一步按照规律行事.风俗人情是可以改变的,因而推动当代社会的地域平衡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当作基础工程来做;自然生存条件是很难改变的,因而推动当代社会的地域互补发展,要因地制宜,构建若干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模式.社会进步的平衡化、互补化的基础是发展.一方面,加快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作为基础策略;另一方面,加快社会进步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地域自然条件出发,选择发展模式,确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的民间形态——文化视阈下的中国民间年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流派,其作品反映了相关地区各自不同的文化品性和地域特色.年画以最贴近民众、最贴近生活的文化形态,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民族和文化的生存和延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年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和自身特有的文化功能.年画将为发展和繁荣现代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民意基础、历史依据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是中国大众传播领域近十年来无论学界还是业界都尤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民生新闻实践为大众传播媒介带来了一系列重要变革.民生新闻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社会文化的变迁,是文化多元化、城市化运动和媒体市场化的积极成果.在中国社会文化这种特殊的生存语境下,民生新闻通过对"民"与"生"的个体意识的积极彰显,进而从内容与形式上对自身的人文本位进行积极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娄雨婷 《日本研究》2013,(2):112-118
家庭羁绊不断弱化,地域意识渐趋淡薄,社会关系走向冷漠,孤独占据着人间主流,这是当今日本“无缘社会”的真实写照。从客观角度讲,日本国内经济的高速成长与城市化的飞速进展、经济全球化与西方观念的影响以及IT技术的产业化直接导致并不断加剧了日本社会的“无缘化”。然而,如果从“以死为美”的生死观、“物哀”、家意识淡薄、集团稻作文化传统观念的沦陷以及耻感文化与文化融合性等文化根源来分析的话,日本“无缘社会”的到来似乎又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政治是-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权威性安排,政治知识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确定性的认知与信仰,政治知识构成现实政治形态之知识基础.政治知识研究与一般的政治文化、政治思想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要求实现"思想史"、"政治史"、"社会史"的关联和贯通,防止"化约论"的倾向.政治知识研究有助于深入解读中国古典政治的本质与特征.有助于有效分析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并实现中国古典政治研究与中国现代政治研究的有机结合.因此,政治知识研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和一种研究方法应成为政治学界推进中国政治研究的可能视角.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菜名中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安妮 《探求》2006,(1):79-80
菜名往往能反映地域的文化特征,菜名中折射的饮食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考察了国内各地的菜系与当地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探讨中国菜式命名上的匠心独运与构成特点以及在菜名中积淀的民俗生活,有助于人们了解各地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5.
从当代中国研究反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用于分析中国现实时 ,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市民社会概念的标准、界定及其效用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在避开理论纷争 ,把国家与社会关系作为研究框架和分析中国社会的工具时 ,当代中国研究在如何理解和评判中国的乡土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对传统与现代的反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由此 ,我们从国家与社会有关视野研究当代中国时 ,应该将市民社会作为一个价值概念 ,拓宽研究在特定的时空场域中 ,突破理论限制达到实践创新 ,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反哺功能。  相似文献   

16.
杨东柱 《社会工作》2011,(12):34-37
从社会哲学层次而言,社会资本就是能够为特定主体带来回报的社会关系资源。作为一种社会关系资源,社会资本的生成与社会关系的生成是同步的:现实的人是社会资本生成的前提,物质生产和交往是社会资本生成的实践基础,人的需要是社会资本生成的必要条件,这三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本的生成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作为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对社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互联网迅速地改变和重塑着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其经历着一场解构与重构的革命,形成和凸显着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行模式。由此,中国社会在交往互动、舆论表达、利益诉求、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新特性。互联网的影响既带来显著的社会进步,也给管理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本文认为"互联网社会建设"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因而提出互联网社会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旨在提高互联网的管理水平,规范社会秩序,实现互联网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和区域发展差异——对中国各省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全球的各个国家之间,还是很多国家的内部,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从历史、文化和制度等层面考察区域发展的差异.经济地理学者们也日益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或者限制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软"因素就是社会资本.通过社团、慈善团体和献血等指标来衡量中国各个地区的社会资本,发现中国在省区甚至地级市和区、县尺度上,社会资本的存量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并且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高度的相关性.但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中有关"信任"的调查结果,却没有发现它与区域发展水平之间有显著的关系.通过建立实证模型我们进一步发现,社会资本是影响中国各个省区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控制了区域增长的收敛效应、政策和区住等因素之后,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依然显著.  相似文献   

19.
宪法不是公法,而是高于私法也高于公法的根本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产生了公私法的划分,也就是市民法和公民法.现代社会,公私法的融合造成全新的社会法.社会主义国家应当自觉地把社会法视为政治国家回归市民社会的一条通途.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变量.如果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观察中国六十年的政治发展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政治和政府体制确定了相对合理的权力界限,国家与社会之间实现了有限的二元均衡;执政党制度性权威逐步确立,国家与社会之间达成了基本的有效连接;社会的有效政治参与不断扩大,国家与社会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良性互动.但是,中国的政治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发挥社会有效制衡国家权力的作用,使国家的权力运行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使国家和社会进入相对平衡和有效互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