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0罗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为基层实行地方自治提供了重要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平台.从现代社会法治化、民主化发展进程来看.不断扩大农村社区自治体的规模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实现乡镇自治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
基层自治扩展:农村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于农村治理困境的理解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乡镇政权是阻碍农村自治性政治空间成长的因素,所以主张废除乡镇。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逻辑与农村治理的制度绩效来衡量,乡镇政权并非是决定性的制约因素,国家与农民等制度主体间的失衡才是源头性的环节。实现基层自治的扩展,渐进式的制度化道路才是农村改革的一种优化之选。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 ,日本学者提出了村落共同体假设 ,美国学者施坚雅提出了基层市场共同体假设 ,后来 ,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引发了大量的争论和研究。本文将在总结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变迁 ;并对乡村工业化导致的新的乡村社会结构单元———基层生产共同体进行比较详细的考察 ,在经验调查的基础上对基层生产共同体的形成、特征以及对中国乡村社会基本结构的影响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乡村共同体重建与农村文化生态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体是具有关联性的人类群体平等共处、利益共享、和谐共生的生活形态。随着当前农村改革进程的推进,现代政治制度、市场经济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渗透,不断瓦解着传统的、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的、高度集体化的农村生产与生活共同体,但也为重构新型乡村共同体提供了现实基础、动力支撑以及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通过推动乡村治理科学化、壮大农村合作经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加强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等途径重建乡村政治、经济、伦理和文化共同体,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个体理性,本研究给出社区共同体理性的核心特征,即指向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成员普惠性福利提升,及储备相应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或经济资源,也可以将这一原则概括为增进而非削弱共同的善(the common good)。共同体理性考量在个体理性经济导向中共同体层面被忽视的或隐藏的成本,并考量决策对共同体内部部分个体福利、精神状态的影响。而内嵌于村社共同体理性的小额信贷业务,将信用风险防控纳入到基于社区共同体理性构建过程的信任网络、正向公共舆论监督和经济活动连带关系中。这样的共同体理性的形成,有赖于先期农户的组织化工作,这样的农户再组织化工作以社区的综合发展为指向,并试图将社区范围可持续收益、农户致富与生态可持续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乡镇市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劲松 《文史哲》2004,1(2):161-168
随着乡镇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市民社会及其利益代表组织也快速兴起。政府主导型现代化模式在农村的终结、政府因管理失灵而从乡镇市场中淡出以及国家权力退出导致乡镇公共服务真空是其兴起的时代背景。乡镇市民社会的阶层主要有:乡镇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个体工商户阶层、乡镇农民精英阶层、乡镇外来务工人员阶层和外出务工的农民阶层,其利益组织既有体制内的非政府组织,也有体制外的组织,其兴起的特点主要有过渡性、非农性、脆弱性和连接性。乡镇市民社会对于乡镇政治和经济生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乡镇政府对于乡镇市民社会的治理有四个方面的路径:放权又树威;推动其自治与自律;确认其利益诉求;促进其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中国乡镇体制的变革与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乡镇体制改革是政治学与公共行政学界持续多年的热点话题,乡镇体制应该如何改革,乃至乡镇一级政府是否应该继续存在的问题,当今学者的看法大相径庭。既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本文从大历史的视野,运用政治学的国家政权建设理论,全面考察了晚清以来我国乡镇体制的变革历程,揭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与地方社会发展之内在关系,通过对乡村治理和地方政府建设的本土资源的深度发掘,从历史和逻辑的整合中思考了如何推进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元鹏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57-160
20世纪初年,地方自治被当成救亡图存的方案推上了社会舆论的前沿.孙中山与贵州自治学社都将地方自治视为救国之途径.前者以主权在民作为地方自治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点,以县自治作为行使民权的手段,并将地方自治规划为训政时期的主要内容;后者以"预备立宪"为宗旨,要走"个人自治--地方自治--国家自治"的道路,行"绅治"或"官绅共治",借以实现君主立宪制度.孙中山与贵州自治学社对于地方自治之诉求,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回应;而两者对于"地方自治"的不同表达,则反映了对"自治"理念理解之深浅与阐释角度之差别.  相似文献   

9.
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相契合,与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内在耦合性。当前,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面临着基层干部治理理念落后、相关制度不完善、村两委动员与整合治理力量的能力不足、推进治理的动力有限等诸多困境。为此,要基于人人有责、人人守则、人人尽责、人人平等、人人共享等价值维度,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包容性治理理念为先导,以完善乡村治理制度为保障,以构建"一核多元"的治理主体体系为抓手,以刚柔兼济的治理方式为手段,以共同利益的增量发展为动力,打好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组合拳"。  相似文献   

10.
社区自治的困境及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自治是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当前由于现实社会体制结构存在弊端,社区自治陷入委托—代理困境、自主权困境、社区党政关系困境等困境之中。对此,应改革现有的社区体制,合理组织和划分政府与社区以及社区内部各组织之间的权力与职责,增强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城市居民自治具有较长的历史,但与村民自治比较,其民主自治程度却不如后者。居民自治存在着种种问题,使其民主发展面临重重困境,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法理学的视角为社区居民自治提供法律对策,是摆脱这一困境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2.
村庄公共性是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再造的基础。在开放、流动、分化的乡村社会场景中,村庄公共性的再造需要以基层组织为枢纽,整合乡土社会的伦理性、科层制的程序性和群众路线的政治性,并通过组织制度、组织机制、组织载体、组织体系的能动性调适实现村庄的组织化,塑造村庄公共秩序。组织公共性是村庄公共性的适应性形态,它突破了村庄单元的限定,在融合国家制度因素的条件下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可见,村庄公共性并不必然随着乡村社会变迁走向衰落,而是能以富有韧性的形式促进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组织再造。  相似文献   

13.
压力与创新:农业税免除后中国乡村治理结构改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取消农业税后中国农村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完善是必须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的研究表明,取消农业税等于拆除了收费平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乡村债务化解和乡镇财政运行等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便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从而使得乡村治理方面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倒逼着乡村治理结构改革;而实践把乡镇改革推到改革的最前沿,乡镇成为农村治理结构的关键环节;乡镇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打破现有框架结构基础上的重建农村治理结构,即实现乡镇自治;要完全一步走到乡镇完全自治模式,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有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换。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居民自治参与不足已经成为社区建设发展的瓶颈。本文针对当前城市社区发展中居民自治参与不足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尝试探讨了解决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并指出该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随着"三农"工作的有序展开,尤其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得到了巨大改善,农业科技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也持续增加,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但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这一综合性目标,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和突出的短板。对此,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是必然的应对之策,而改善乡村基层自治,发挥民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乡村内外因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是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哈达镇党委和镇政府的调研情况,具体分析了该镇存在的一些治理困境,并给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努力实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进一步加强失地农牧民再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基层政府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村民自治制度理想中的重要性与现实中的可检讨性,必须首先明了村民自治的基本职能,以村民自治的基本职能作为标准检验我国村民自治实践现状,研究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或困境,并提出改革对策或者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的重要维度之一,村民自治作为乡村治理的基础,村民自治有效程度影响到乡村的治理绩效。当前村民自治中面临着自治主体数量不足、自治规模不当、自治机制运行不良、自治要素条件不佳等多重困境,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应从理顺乡政村治关系、科学设置自治单元、培育壮大自治主体、重构乡村共同体、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的合一等方面完善农村治理结构,实现村民自治的转型和发展,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梳理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轨迹,重点分析目前“乡政村治”治理模式下凸现的几大矛盾关系,并总结全国各地村民自治实践中的有益经验,提出了“乡政村治”矛盾障碍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