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南丰傩舞渊源流长,历史悠久,遗存了大量的远古文化信息,是多元宗教、祭礼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及面具艺术的复合文化体。其傩舞表演既保留了古代傩舞的特征韵味,又融合了近代民舞的娱乐形式;其傩乐既传承了古傩礼俗精华,又随着时代变化有所创新和发展。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既要正确地认识它,更要积极地传承、保护它。  相似文献   

2.
论南丰傩舞音乐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丰傩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作为傩文化载体之一的傩舞音乐,其音乐形态在传承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并且发展成具有鲜明地方风格和传统音乐的独特神韵。文章从传统南丰傩舞音乐形式、种类的研究入手,对傩舞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挖掘,为研究、保护和弘扬傩文化艺术提供傩舞音乐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论流坑傩舞所蕴含的体育健身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探讨流坑傩舞与体育健身的关系,分析了作为一个原纯为宗教祭祀的民间舞蹈之所以能逐步发展成为以“玩喜”和体育健身为主的大众化活动的原因,进而体现出流坑傩舞所蕴含的体育健身价值。  相似文献   

4.
南丰傩舞的体育渊源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南丰傩舞以祭祀、节庆为载体,以原始驱疫为本质,以明清社戏娱神乐人为形式,以科举进仕为特色,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传承,吸收了不同时代的民间文化精髓,形成反映民众心理与文化认同的傩祭.南丰傩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体育相关的项目.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南丰傩舞正在逐渐丧失其生存的土壤,保护和传承该文化体育项目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婺源傩舞艺术特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民间艺术综合形态——傩舞的深入研究,探知婺源傩舞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并从婺源傩舞的典型剧目、人物形象、傩舞面具等几个方面分析婺源傩舞的艺术特色希望通过系统地挖掘、搜集与整理.使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通过民间艺术这一古老的载体得以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傩舞具有娱乐性、游戏性、健身性、武文化特色以及典型动力特点等体育文化属性。南丰傩舞没有任何唱词,整个表演过程完全靠肢体语言表达寓意。傩舞和中华武术的拳术的特征和动作结构进行比较,它们有许多相同特性,因此将传统民间艺术傩舞改编成系列傩拳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傩舞具有游戏性、健身性、武文化特色以及典型动力特点等体育文化属性。南丰傩舞没有任何唱词,自始至终完全靠肢体语言表达寓意。就傩舞和健美操的特征和动作结构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者具有十分相近似的属性。把传统民间艺术傩舞改编成具有现代气息而又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系列傩操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之上,结合面具文化所固有的基本性态,提出了面具文化保护的基本模式,即:面具文化的保护要切实可行、运转协调,必须以面具文化为中心,以面具文化的有机载体--傩祭、傩舞、傩戏、傩俗为基础,以面具制作艺人和其载体的传承人为重点,以面具文化的文化生存空间(或叫场域)为依托,建立起一个相互链结的不可分割的保护模式.在具体实施保护的过程中,按照上述模式做到"四个重视":重视面具本身的保护工作;重视面具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重视面具文化博物馆陈列收藏和展出工作;重视面具文化的文化空间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9.
论流坑傩     
流坑傩包括行靖与傩戏两部分,其内容和演习风格反映宋明时期宫廷与军队傩祭的风貌.是抚州傩又一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0.
木华 《百姓生活》2013,(2):46-47
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鞭炮震耳,旗伞如林。每到新春时节,在安徽池州市许多山村,都能观赏到古老而又神奇的傩(nu6)艺表演。村民们戴上木制彩绘面具。举行庄重的傩仪,跳起粗犷的傩舞,演着精彩的傩戏,以此寄托老百姓对吉祥安康的美好祝愿。2005年5月,池州傩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池州市贵池区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相似文献   

11.
赣傩艺术视觉审美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具有独特地域性的赣傩艺术的审美特征,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对其面具的造型、色彩、傩舞的服饰、表演等艺术进行了探究,深谙艺术特点的细微表象与审美心理的密切联系。概括出赣傩艺术蕴藏的稚拙热烈、纯朴真挚、色彩饱满浓重的艺术特点和纯朴的老百姓从善向上,对真、善、美追求的艺术本质。  相似文献   

12.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仪式中的傩祭,到商朝已经大致形成一种同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还举行"大傩"、"国傩",傩舞得到全面的发展.傩祭时,身披兽皮、脸戴面具进行跳跃呼号,或扮成鬼神歌舞,表现神的事迹,合唱充满巫术意味的祭歌以驱鬼逐疫.现代傩舞是在远古傩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反映拜神祈福、祭祀、驱鬼逐疫等内容,保留了原始祭祀仪式的神秘色彩.同时又深受民间文化艺术的熏染,成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傩舞的分布很广,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但对于四川境内的傩舞,至今仍然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傩舞为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由于傩文化传承人的相继谢世、多元生活的冲击、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对傩舞认知的偏差和心灵归宿的弱化等,湛江傩舞濒临失传的境地。应把傩舞置放于生态环境、文化特性、地域民风民俗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中,从战略高度开展对湛江傩舞的整体性保护,包括:保护原生态舞蹈及其依凭的祠堂文化,建造傩文化博物馆,维护傩舞知识产权,借用数字技术做好傩舞资料记录整理工作,积极开展傩舞的网络传播,校地合作编写本土傩舞教材等。  相似文献   

14.
“熊猫舞”是九寨沟县白马藏族傩舞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头戴动物面具而舞的民族民间艺术其主要特征在于独特的动物傩面具和模仿动物跳舞,它体现出文化历史的深远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熊猫舞”是白马藏人原始狞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也是人类思维发展和宗教情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傩舞作为我国民间舞蹈之一,起源于上古氏族的图腾信仰与外在展示,作为一种原始文化信仰的传承,广泛流传在我国的江西等地.傩舞在动作结构与音乐使用方面,与健美操等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将傩舞改编成傩操形成区域性地方课程,对于传承傩舞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在举行傩祭仪式时一般都要进行戏剧表演,分"正戏"和"插戏"。正戏是傩祭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须佩戴面具表演;戏神必须从桃源洞中请出,分别担任领兵、押兵、开路(开山)、驱邪、镇坛、搜魂、判案等职责。傩坛正戏表演的各个环节和角色都充分体现了象征的意涵。  相似文献   

17.
脸谱艺术     
《老友》2003,(6)
我国戏剧中的脸谱,起源于古代的面具。据传,早在公元前的西周就有一种叫作"傩"的乐舞,舞者就带着面具。唐代乐舞中,亦有戴面具的。唐代的崔令钦著《教坊记》中载:北齐兰陵王勇猛善战,但其长相像一个妇人,打仗时敌人不甚畏惧,他就刻了一个形象威猛凶悍的面具戴上,以后上阵,屡打胜仗。他的部下编成了歌谣《兰陵王入阵曲》,以后又发展为《兰陵王破阵  相似文献   

18.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主要包括池哥昼、甘昼和麻昼三大类,其服饰最富特色的是生活化和滑稽性结合统一的池哥昼、甘昼傩舞戏服饰。相比而言,麻昼服饰在艺术性和丰富性方面则更胜一筹,显示着白马藏族傩舞戏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整体来看,艺术化和程式化是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发展变化的两极,在白马藏族娱神和娱人的傩舞戏表演中,服饰穿着则遵守着其独有的规则。  相似文献   

19.
傩舞是地戏表演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傩在社会活动中功能的变化,傩舞中的舞蹈动作及其表意系统亦发生了文化功能上的重大变化,即以驱邪酬神为目的的娱神功能弱化,以表演展示为目的的娱人功能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屯堡地戏中的傩舞以新的文化价值.本文以贵州屯堡地戏中的傩舞的舞蹈定格动作、动作套路及表演道具为切入口分析傩舞形式特征,进而探究其蕴含的深层社会结构和深层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0.
傩舞是传统的民间宗教祭祀舞,积沉着深邃的历史丈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傩舞的宗教色彩不断淡化,由古代的专门祭祀逐渐演变成既娱神又娱人,有的地方还衍变成娱人为主、娱神为辅的民间艺术。傩舞中具有强烈的祭祀宗教成份,倘若抽去这些成份因子,展现出来的是完全具有娱乐游戏功能的傩舞。文章纵观游戏论的各种观点,阐述了游戏的本义与傩舞的精神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一致的,并通过对傩舞的特征、傩戏的演变以及傩戏时所营造的场面、气氛的分析,得出傩之游戏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