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 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锺灵毓秀,满树 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 赏,止息乘荫。只要你不是闭目塞 听,深闭固拒,总会欣然有得──深 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柯 灵 《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袁枚是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他说:“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所表露者也。”又说:“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从袁枚的这些诗歌理论可以看出,他是主…  相似文献   

2.
袁枚的诗论冲心是性灵说。诗来源于性情,然而没有性灵的性情流于直;诗的流传在于创新,然而没有性灵统摄,诗就难出个性、难以创新。本文从诗之源、诗之魂、诗之传三个方面分析袁枚的诗论。在此基础上,分析袁枚诗论的积极意义及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后20年袁枚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后20年学界是袁枚研究史上的丰收期,有关袁枚研究的种种课题均获得了全面的探讨和深入的开拓。生平研究上,《袁枚年谱》考释详明而持说公允,超迈前贤。随园诗学诗作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尤其是对“性灵说”“源”与“流”的深细探讨,创获甚多。而《性灵派研究》对整个性灵诗人群的全面、系统描述,可说是本期袁枚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4.
《子不语》是袁枚编纂的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是袁枚所推举的"性灵说"的散文化、形象化的再现。无论小说的命名、题材的选取,还是艺术特色都是袁枚个性与性情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袁枚是名列乾嘉三大家之首,为性灵派之领袖。袁枚论诗,注重“性灵”,也极其强调诗人的天分。本文从袁枚与公安派性灵之分野、袁枚的诗才论、袁枚论诗才中的灵感、才与学、识的关系等方面剖析袁枚的诗才论,从另一个侧面探讨性灵说。  相似文献   

6.
袁枚(1716——1797)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上继叶燮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美学理论家和诗歌理论家。他的性灵说不仅在当时影响极大,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和美学理论,学术界以前多偏重从文学的角度论述袁枚的诗歌理论,本文拟从美学的角度对袁枚的主要美学思想作些探讨。性灵情真的审美理想袁枚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理论中,我国古代诗歌理论非常重视诗歌的言情特征,认为诗歌必须表现诗人的情感,才能感动人,才有美感可言。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认识到诗歌的情感特征,《毛诗序》更是明确地指出诗歌是情感的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后的讨论几乎都是沿着这一线索发展的。如朱熹曰:“诗者,人之心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严羽曰:“诗论者,吟咏情性也。”这些见解从理论上阐明了诗歌的审美特征。诗歌之美,从本质上说就是通过艺术形式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别林斯基说:“如果说任何人性的(不是兽性的)感情,由于  相似文献   

7.
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是一本在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诸方面都独具特色的食谱 ,其写作风格亦显示出与作者“性灵论”诗说相通的审美追求和独创的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8.
诗主性情,固然是不错的,然仅仅表现性情,也未必就是佳作。因为构成一部真正伟大艺术作品的基础,除性情之外,“同诗的艺术一起而来的还有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345页)鲁迅也讲过类似的道理:“盖世界大文,无不能启人生之閟机,而直语其事实法则,为科学所不能言者。所谓閟机,即人生之诚理是已。” (《鲁迅全集》第一卷203页)就诗论诗,理若不至,情亦浮泛。唯其情依乎理,方能使情在更  相似文献   

9.
清初诗坛,袁枚提出"性灵说"主张,其内涵之一就是倡导真情,具体表现为:"提笔先须问性情"、"诗写性情,唯吾所适"、"‘诗可以兴’,以其最易感人也";袁枚重"情",目的是冲破儒家传统诗教的藩篱,以灵心妙口直接表现普通人的真情真性;袁枚诗歌真情论对清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诗人袁枚,是清代乾隆年间诗坛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因他不但有较为进步的诗歌理论“性灵说”,且有大量能体现这一理论的诗歌创作。清代姚鼐在《袁随园先生墓志铭并序》一文中对袁枚诗文风靡一时的状况作了这样介绍:“(枚)为诗多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效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清史稿·袁枚传》和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相似文献   

11.
袁宏道与袁枚同倡“性灵”,实有分歧。袁宏道从人之本性上理解性灵,进而形成其自适之性灵;袁枚从性情与灵机上阐释性灵,进而形成其才性之性灵。二袁的性灵之异,与多种因素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袁枚的诗集中包含大量的写景诗,这些诗歌语言浅易、形式多样,融画意才情为一体,深深烙刻着他的“性灵说”的印痕。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本文分别从意象的“灵”与“动”两个方面来分析袁枚的写景诗.旨在展示袁枚写景诗的灵动之趣。  相似文献   

13.
王英志所著的《袁枚暨性灵派诗传》全面探讨了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的文化倾向与审美特征,也介绍了性灵派有代表性的诗人,并对其诗作进行了选注。  相似文献   

14.
提及“性灵”说,人们会立刻联想到袁宏道与袁枚二人,并往往将二者相提并论,以为他们写诗论诗专主性灵,求新奇活转,逸趣生动。诚然,由明末公安诗派至清中叶袁枚等性灵诗人,其诗说自有一脉相承之处,然而,在明清不同的社会环境,学术背景,文艺思潮的影响下,二人各自生成迥异的气质、个性、思维、观念,其“性灵”之说也各有面目。本文试从明清时代背景,学术思潮等方面入手,论述二袁“性灵”之不同  相似文献   

15.
章学诚对袁枚的批判,有来自诗学思想差异的因素.章学诚诗学思想中重视诗艺、重视性情的观点与袁枚性灵诗学似是而非,章学诚重诗艺而要求考察"诗之意义",提倡性情而又反对袁枚重视男女之情,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根源于才性论基础的不同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孙原湘性情诗论主要包括2个方面:主张诗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追求真我的展现,这与袁枚较为相通;其性情论又不脱儒家伦理道德之囿,这一点与蒋士铨更为接近。孙原湘之实际创作与其理论主张是基本相吻合的,只是其理论上虽处于袁枚与蒋士铨之间,实际创作则偏向于袁枚一方。其诗展现更多的是诗人一己之情, 多有性灵之风。在伦理道德内容上,其诗所表现出的并没有诗论所强调的那么重,而是较为开通。  相似文献   

17.
袁枚以性情为主 ,力倡性灵的论诗主张是其山水诗创作的理论根基。袁枚的山水诗内涵丰富 ,江浙山水、黄山风光、两广秀景构成他山水诗的三大主题。以情写景、风格多样、语言质朴、句式灵活是其山水诗独具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张问陶晚年更执著地坚持诗歌创作的审美内涵是诗人自我内在“性灵”、“性情”、“血性”的感情显现 ;提倡以性情论诗 ,又以禅喻诗 ,从美学高度论诗 ;反对模唐规宋 ,又提倡“转益多师”,向古人学习 ;反对以笺注、考据入诗 ,又反对雕文镂彩 ,强调写真景、传真情、达真意、得真趣 ;崇尚“天才”,又看重创作主体的修、养、炼 ;突出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和灵感的重要性 ,又坚持必须有坚实的生活基础的观点。随阅历之丰富和识见之高远 ,张诗由抒写个人抱负转为表现南北山川之美、羁旅飘泊之感和怀乡念亲、悯民忧国之情。张的诗论和袁枚同属性灵一派 ,诗作却独树一帜 ,有别于和超过袁枚之处。  相似文献   

19.
叶燮与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叶燮《原诗》以其精湛的理论体系对诗坛流弊作了高屋建瓴的针砭,袁枚以其杰出的诗论和创作领导了席卷清代中叶的性灵诗学思潮。本文从以变为核心的文学史观,反对优劣唐宋与门户之见,"性情"与"面目"的主张,从"匠心"到"灵机"的发展,思想根基的正统性等方面,梳理袁枚对叶燮反复古主义诗论体系的接受、融通与发展,从而彰显叶燮于清代中叶性灵诗说的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20.
清朝中叶著名文学批评家、“性灵说”的倡导者袁枚,曾继唐代司空图《诗品》之后,写过一部《续诗品》。对这部论著,古人批评不一。赞之者如杨复古云:“鸳鸯绣出,甘苦自知,直足补表圣所末及,续云乎哉。”王飞鹗云:“先生说诗之旨,薛横山谓一见于答归愚宗伯书,再见于《续诗品》三十二首。今观此作,化表圣之奥意深文为轩豁呈露,直使学者有规矩可循,其所云‘寥寥千年,此妙谁传’者,自道语亦自负语也。”行微词者如叶延琯曰:“随园所续,皆论用功作诗之法,但可谓之诗法,不当谓之诗品。且所作亦殊足自成一子,何必定袭表圣旧名耶?”今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专著中,则多用以论证袁枚的文学观点,近来也有人从美学理论的角度予以评价。我们认为,应按本来面目去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