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有了广泛的关注。然当前并未形成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系统研究。人们往往把文化走出去等同于文化产品走出去,但是,文化产品仅仅是文化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全面地概括文化走出去战略,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战略与文化安全的关系以及战略具体措施等方面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路遇 《东岳论丛》2003,24(4):封三
现代经济文化研究在中国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经济文化的发展较快,取得不少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成果.但对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基本上是各自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生产社会过渡至消费社会、居民收入提质增速与消费刺激复合效力等现实背景下,中国消费者产生诸多不同过往的消费惯习。尤其是中产阶级群体出现一种消费场域扩张与资本流动矛盾的两栖格局,集中表现为:长期性与即时性消费的空间挤压、自目的性与嵌入性消费的范式博弈、"台前"与"后台"消费的徘徊取舍以及基础耐用与文化趣味消费的艰难平衡。剖析当前两栖消费属性来源,既要从经济转型与体制转轨带动生活质量改善、中西方理念激荡模糊价值判断等因素着手,又需从网络媒介软性禁锢主体性建构和顶层政策安排敦促消费风险式微等方面综合审视,实现对两栖消费精准的结构化认知。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供给和需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文化供给者常常面临由生产力滞后特性等因素导致的财务困境问题,而文化需求的形成受成瘾消费等因素的制约具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由此导致了文化发展的一般性困局。中国的文艺院团面临体制、市场的双重约束,现有的改革仅仅解决了小部分问题,因此严重制约了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绩效的生成。为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从根本上建立缓解财务困境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加大文化消费培育力度,另一方面要以非营利组织模式改革面对小众市场的文艺院团。  相似文献   

5.
西方传统消费行为理论不能充分解释中国经济转轨期居民消费行为。我们研究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内在相关性,提出了中国经济转轨期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假说",并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所提出的"假说"进行了实态验证,印证了居民消费行为"假说"的真实性。得出的基本结论为:中国居民是基于传统消费文化来安排消费的,这种传统文化在动态变化的体制变迁中铸就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呈现典型的间歇式周期性波动特征。  相似文献   

6.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不再仅仅是满足人生活需要的活动,而是对文化、社会制度设计出来的意义的消费,因而商品的生产与社会制度安排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文化解释便成为消费研究的主题。不仅如此,现代意义的消费,大都是在现代性的话语体系下构建的,并以自我反思性知识进入到日常的消费生活实践中。中国的消费话语、消费意识形态,如“小康社会”深深打下了西方福利国家和现代性的进步理念等烙印,因此,理解现代性的意义,便成为理解当下中国消费文化特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潘承玉教授新著《中华文化格局中的越文化》,具有视野弘通、资料富瞻,体制宏伟、学理丰厚以及发覆立论、创见迭出等三大优点,体现了史学、史才、史识的较好结合.该书以其考证思辨功夫和大量真知灼见为特色,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区域文化研究新著,标志着越文化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在区域文化研究模式上的探索和有关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根本走向等诸多方面的创见,对其他区域文化研究和一般史学研究亦势必产生启迪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如战略定位不清、产业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人才匮乏,文化兼融性差等问题做了分析,提出了打造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从转变观念、战略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进入消费社会的包装改造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中国已表现出许多消费社会的特征,许多传统文化也成为消费品.由于传统文化的消费主体已不再是文人士大夫和文化精英,因而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和改造,以使其转换为适合大众消费口味的文化形式.通过去除深度模式、图像化、类像化等包装改造途径,传统文化才可以进入消费社会.经过这样的包装改造后,传统文化在消费社会成为具有平面化、碎片化特征以及注重感观刺激效果的后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0.
桂世河 《人文杂志》2006,(5):144-147
当今社会,符号消费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经济现象。在中国,很多学者把符号消费看作是虚假消费、炫耀性消费和异化消费而进行批判。其实,我们不能简单移植西方消费社会研究的学术概念和话语,对符号消费的性质和效应,需要一些历史的、社会文化的以及制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作为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学术体制的考察实际上需要建立学术史与社会学的双重视野。本文以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建立为例,从社会物质条件、人力资源的组织、学术规范的形成等方面探讨了民国时期社会文化对现代学术体制的推动与限制,并认为民国时期学术体制的建立对于中国现代学术史具有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更需要高尚健康的精神生活,在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和文化消费方面逐步向高层次发展。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群众艺术馆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任务。但是,市级群众艺术论原有的体制和机构与这一任务很不适应,必须尽快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使群众艺术馆的体制和机构更加符合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规律。文艺产品的生产也要花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也具有商品生产的性质。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消费的增强,促进了文化市场的兴起和形成,为文艺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提供了契机.我们必须也…  相似文献   

13.
消费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以及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手机依赖和面子消费动机研究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可以发现,总体上家庭经济资本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消费文化有更显著、直接的影响;但是在面子消费的问题上,家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共同发挥作用,超过了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各自独立的影响。此外,城乡分化的制度因素以及对家庭背景在大学生成长中扮演的角色、中国社会分层以及社会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79-183
作为经济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探究消费不平等对于理解中国居民经济福利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数据获取方面的原因,现存有关我国经济不平等的研究文献,衡量指标几乎都是收入,却忽视了对消费不平等的考证。国内学者对消费不平等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城市、城市之间以及农村内部的消费不平等。对消费不平等的研究很大程度受制于数据质量,后续研究应从方法的丰富、数据库的建立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张涛甫  贺艳燕 《东岳论丛》2011,32(5):101-104
上海的文化体制一直走在改革的前沿,其改革经验值得关注,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上海经验、问题更具标本价值。本文把上海文化体制改革放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上海文化体制改革在管办关系、政企关系、文化单位组织改造、产权结构、技术改造、公益性文化等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值得关注的经验,同时也对上海文化体制改革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探析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要解决很多矛盾,其中包括文化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和市场、意识形态与文化资产管理以及文化供给与文化消费等。在对这些矛盾有针对性的理论分析后,本文提出了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弱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原因复杂多样。就资产价格传导渠道来说,由于中国资产市场发展水平、社会体制完善程度以及国民财富结构和消费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存在阻滞。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等方法对中国市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产价格虽然可以影响消费和投资,但是消费的财富效应和投资的托宾Q效应都很不明显,以致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在我国不够通畅。因此,我国应采取有效措施,疏通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尤其是疏通股票市场渠道,从而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消费文化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还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与对人们进行思想意识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文章尝试从消费文化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消费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微观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对消费文化的建构等方面对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消费文化进行研究,以期得出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是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发展国家,文化的转型与更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对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人们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未来文化的转型与更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观念、内容、形式、体制等各方面进行协作,这就需要我们在全球化发展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以经久不衰的魅力扎根于不断变迁的社会中,永葆其进步的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20.
许旸 《江淮论坛》2009,(3):140-144
本文结合对上海大学生媒介使用、跨文化消费与文化认同的问卷调查,呈现大学生在媒介接触、跨文化消费上的频率和特征,以及对国家文化认同态度、跨文化交流倾向等基本状况,并尝试分析其中的联系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媒介使用多元化,互联网在年轻一代的媒介接触习惯中已经占据主导位置;整体而言,大学生对中国、美国流行文化的关注度高于日本、韩国;大学生身份认同趋向多重化,对本土文化倾向上持积极、开放态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