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总结和超越.他把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起来,追求人的自我解放与人类的自我解放,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由,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的最高理想,从而把人类的幸福追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的幸福观具有"利他的"、"实践的"和"积极的"三个主要特点,并且在人生实践中身体力行,达到了知行统一的崇高境界.总结、学习马克思的幸福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进行幸福研究和实践,对于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早在出仕之初就把人生视为一个不定的和漫长的持续过程。为了减轻人因生命有限、宇宙无穷的强烈反差而产生的悲观绝望和心理失衡,他主张把人的有尽的个体生命纳入人类生命延续的无穷过程,实现新的心理平衡;人的得失沉浮组成了人生起伏不定的漫长过程,主观意志不能完全左右,他主张只有采取随缘自适、超然于物外以观物的态度,才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新的希望。熙宁时期,苏轼被新法派排挤出朝廷,他开始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从直陈政见到寄寓托讽,从满怀信心地追求政治抱负的实现到淡化功名意识而追求精神满足,对人生采取一任陶铸的态度,把人生视为一个不断超越现实与自我的精神追求过程。“乌台诗案”与黄州之贬,使苏轼深切感受到苦难遭遇中的人生况味,从此,他由追求社会公认的人生价值,转向探求心灵和宇宙的奥秘,努力寻求自身存在价值的实现。因此,黄州之贬,对苏轼人格境界的升华,对他更深切地体认生命,对他后半生坚定地走自己选定的生活道路,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嵇康的人生关学藉顺"任自然"、"逍遥无待"的庄学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现实人生.其诗文中对"太玄"之境的向往与对超现实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则是对这现实人生的诗化.他与俗忤违,热爱充满诗意的人生.把握现实生活基础上个体生命的高扬,将庄子的客观上的安然顺命与主观上的绝对自由统一起来,变为一种逍遥于人间的实有境界.他将玄学中玄而又玄的本体论演绎为实实在在的现实人生.文章主要本于嵇康之诗文论述其追求的太玄之境与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1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体验是人联系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体验中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人的面前展现了一种新的境界。在这个世界里,物不是异己的存在,成了人的生命的载体,人会产生自由的快感。这个体验中的境界就是审美境界,这种体验中的快感就是审美感受,美就存在于“天人之意”相沟通。中国古代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就是人的心灵在体验中与宇宙本体的融合。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是无限的;人生是短暂的,而大自然是永恒的;具体的人是渺小的,而大自然…  相似文献   

5.
论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与人生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流行的人生价值概念内含着逻辑矛盾.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由此就使人生价值的本质在于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个体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肯定具有必然性,然而有盲目和自觉之区分.自觉的人生价值肯定使个体能自觉地对待人生中的痛苦和逆境.人生价值的自我否定总与盲目性联系在一起,其极端体现就是自杀.自杀是一个悖论.珍惜生命,没有任何理由把自杀上升到精神崇拜的高度.人总是由自己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决定了人总处在自我塑造之中.人生自我塑造既发生于社会又影响于社会.人生的审美境界来自人生艺术化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6.
走向永恒——论斯宾诺莎的“最高完善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永恒,超越生命的有限性,把握人之为人的终极价值,对人类这唯一知其必死而又渴求不朽的高等动物而言,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当人们面对公允地坐待每一个人的死亡所带来的价值的困惑,以及无限的宇宙日历终将以铁的必然性吞没人类及其文明的昙花所造成的虚无时,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求证就成了哲学的摇篮和哲人的使命.永恒是哲学永恒的主题,它代代如斯地召唤着哲人为之穷经皓首,而又永无绝对地证实或证伪之日.在文明史上,永恒的追求曾预示着理性的曙光,也将泊走文明方舟的最后一位渡人.其中,十七世纪的荷兰哲人斯宾诺莎便是这理性方舟最杰出的引渡者.他以诗人一般的激情,数学家一般的严谨和宗教使者一般关注人生的襟怀,提出了确定人生在宇宙中的地位的宏伟理想,力图使一切知识都以达到伦理学意义的永恒自由或最高完善境界为归宿,从而在笼罩着悲观主义、神秘主义以及神学烟瘴的信仰领域,以理性主义方式回答了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的问题,为理性主义人生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程刚 《北方论丛》2022,(2):152-161
邵雍的太极观是"心为太极",具有三层含义:心生太极、心有众理、天人合于心,这样的本体论使得他的思想具有心学倾向。邵雍的诗歌境界、生命境界与思想境界是统一的,而"心为太极"的本体论则是这种统一的逻辑起点。他的诗歌境界、生命境界当中都有尊重主体、扩张自我的"狂";有无著无累、无滞无碍的"闲";有追求自由洒落、体验万物生意的"乐"。邵雍作为一个不同于程、朱的理学家,给我们提供了别样的思想境界与生命境界的范本。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社会动乱 ,人生无常 ,儒学衰微 ,玄风大盛 ,多种因素交互作用 ,引发了魏晋士人对人生的思考 ,促成了他们生命意识的觉醒。从《世说新语》所载材料可以看出 ,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主要表现为确立自我意识 ,肯定自我存在 ,珍视生命 ,热爱生活 ,追求精神自由 ,完善自我理想。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注重人生的个体价值 ,忽视人生的社会价值 ,是一种畸形的、利弊并存的人生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朱敦儒向来以“神仙风致”为人所知,然而“世外希真”并非全然一派超然世外之风,而是清爽仙风和自傲享乐的复合。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是一种融合时代共性和个体气质的文人风致,具体表现为坚持自我理想人格的人生态度、追求清雅旷逸之韵的审美理想以及隐于山水云壑、醉于诗酒风流的生活方式。这些表面上互不关联的理想却有机地统一于一位古代文士对自由生命的向往和追求之中,一个真实的人物通过自己的生活和创作实践表现出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论道家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论道家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朱晓鹏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一种思想学说,道家哲学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人生观是道家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道家所追求的人生是一种自由的人生,而这种自由的人生境界又突出地体现在审美...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从"游方之内"的相对自由、"游方之外"的绝对自由和追求"逍遥游"的"坐忘"之路三方面.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庄子"逍遥游"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的哲学意蕴,在实践上也阐释了它的现代价值.对于构建现代人的心灵境界和理想人格都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殷鸣放 《理论界》2009,(1):146-147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他对自由的探讨是以自然、道作为本体论依据,来证明其自身的合理性,并由此上升到自由的境界上,亦即生命本体之证悟上.最后,他面对所处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困境,主张齐万物、一生死,通过"吾丧我"、"以明"、"心斋"、"坐忘"等方法达到主体逍遥之境界.庄子的这种自由观有其局限性,但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却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3.
“历史”是李锐小说创作中表达的一个主题。在对生命个体的生存处境深度关注后,李锐发现历史有着淹没、扼杀人生命的特性。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将笔触伸向处于“历史”之外的人的生命,通过民间与庙堂的对立,呈现历史之外的永恒人生;通过控诉历史的无理性对鲜活的生命个体的漠视与戕害,肯定个体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人类对人生问题的探求由来已久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在宇宙中有何地位和作用?个人和社会、人和自然是怎样的关系?人的行动是自由的吗?面对个人的不可避免的死亡,应取怎样的态度?在出现利益冲突、道德冲突的情况下,人应当根据什么原则选择自己的行动?何谓理想的人格范型和理想的人生境界?人是否存在不朽?……所有这些无疑都是富有永恒魅力的人生问题。人,只要他是人,当他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会无一例外地要面对这些问题,为这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人生理想,他的人生理想经历了从崇拜圣贤英雄到教育救国、从探索真理到社会革命的转变过程;他性格倔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渴望变革,不断挑战自我,重视主观意志作用;他承认个人价值,追求个性解放,但又讲求实际,强调身体力行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6.
冯契先生是中国哲学史上对理想学说作了最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哲学家,而人生理想又是其理想学说的精华所在。在他看来,人生是人们以对人性与人道的真理性认识为根据而确立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正确认识自我,准确理解、处理好个人和他人、社会的关系是确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前提;在扬弃中国古代和近代人生理想学说的基础上,认定“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是当代中国人应当倡导和追求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7.
欧阳康 《河北学刊》2003,23(5):40-44
对于美德和崇高人格的解读 ,离不开对于人性和人生境界的理解。本文综观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人性学说 ,提出超越性是人的最高本性 ;概览各种宗教与文化传统对于人生境界的不同理解 ,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对人生境界说的特别贡献 ;认为美德是对于人生的崇高价值和意义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行为规范 ,对于美德的追寻是一个不断提升人生境界的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过程  相似文献   

18.
李煜词,与他的帝王身份有着很大的矛盾。作为词人,他始终是一个精神漂泊者和流浪儿,他的词中,充满着对自身存在家园的探讨,对自我的叩问,对人类普遍存在意义的探索与关注。这一切来源于词人的体验。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敏锐的艺术家的悟性,使得李煜词有一种执着于探索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文学观与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9.
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由追求超越现实、渴望自由的生命本性决定的;只有以自由的生命活动作为最高价值和理想的文学艺术作品,才具有永恒的魅力;自由不仅是对必然的认识,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没有内在自由,外在自由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表现了生命自由的光辉在感性形式(形象)中的灿烂放射。总之,美是自由的诗性升华,是自由对自然的照亮与回归,是个体性与社会化的和谐整合。  相似文献   

20.
道德自我的确证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以意志自由为核心的道德世界观将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从认识的领域转移到伦理学领域;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揭示了客观精神的伦理、法权、道德的内在生长逻辑以及相应的伦理自我、教化自我、道德自我,确证了道德世界观与道德自我的超越性价值.唐君毅把道德理性和道德自我作为文化宇宙意识的主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道德境界也指向超越性道德自我价值.道德的本真精神在于克己和为他性、理想性、创造性;道德自我是将伦理德性、法权德性有机统一和升华,以良心和义务作为行为动因,体现个体道德自主性、自律性、自由性、同一性、超越性的完善人格精神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