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乐昌 《唐都学刊》2013,29(2):20-23
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价值观念;仁学,则是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部分.至北宋,包括张载在内的理学家对孔子仁学做出了种种有价值、有深度的新诠释.其中,张载对孔子仁学的诠释尤其令人瞩目.以“仁智”统一这一问题为中心,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张载哲学对儒家传统仁爱观的突破,二是张载对“欲仁”与“致学”关系问题的诠释,三是张载对“仁”与“礼”关系问题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苟小泉 《唐都学刊》2006,22(1):68-72
张载哲学中的本体呈现思想是在整体的联结、神妙的组合中呈现的。从实现过程看,“太虚”、“道”、“性”、“心”不可分辨地融合为一个需要直觉、体悟的把握的“一”。这个“一”的呈现,是“气化”、“神化”、“感通”和“大心”的结果。“尽性”与“体物”、“成化”是同一呈现方式。本体呈现的状态是一种澄澈之“明”,即“诚明”,在人类社会之中,其本体呈现于“玉成”。其意义在于:让我们回归到最高的本体、价值、明觉之源,使我们能够穿透经验世界的黑暗而走向“澄(诚)明”,并有助于未来的中国哲学的重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海成 《唐都学刊》2009,25(2):88-91
对张载哲学中的“太虚”一词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而“太虚”又是理解张载哲学的关键之所在,对张载哲学的解释必须从对“太虚”开始。张载的多处论述显示,他使用的“太虚”一词所指正是气的原初、本然状态,在此状态中气之本方得以显现。学界对“太虚”一词的不同理解,其原因部分是由于对“虚”与“太虚”两个概念不加区别。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虚”是气之本性,而“太虚”是原初、本然状态的气,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儒学思想的演变,是探究儒学发展演变的重要进路。通过对李翱、周敦颐诚论的分析,可知唐宋儒学存在从伦理之诚上升至本体之诚的发展过程。李翱以“至诚”解释天道,使得天道内涵明确化,并赋予天道之诚以“定”“不动”“虚”等特征,致使天道之诚显现本体色彩。同时,李翱从以诚性为代表的道德之性与“诚”的道德修养工夫等方面着重对人道之诚进行阐发。周敦颐采取将人伦道德本体化为天道的方式,将伦理之诚归于天道提升为本体,又把本体之诚落实到具体的人性中,实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真正贯通,并通过对“诚”作为道德规范、修养工夫及理想境界等问题的讨论,强化了本体之诚的地位。从李翱伦理之诚到周敦颐本体之诚,展现了儒学本体化的发展过程,也为汉唐注疏之学向宋代性理之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南宋时期内忧外患,儒释道思想呈互相融合与斗争之局面.此时朱熹对儒家礼学之建构甚为重视,认为礼为沟通人与天、行与心之必要桥梁,礼之实现为心与礼的相合.这种精神维度的相合有着宇宙论的合法性、永恒性和心性论的必然性、自觉性,因气禀存在着"圣人似的自诚明"与"圣人以外的自明诚"两种不同方式.朱熹以心与礼的相合实现了礼之内化,激活了礼的内在生命力,更以此开辟了天人合一之礼学路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山梅 《生存》2020,(1):0051-0052
长期以来“自读课”课型混乱、教学低效,部编教材“三位一体”教学思想指导对“自读课”教学再探究,由“教读”得法到“自读”用法,教师引领,才能使学生由“自读”收获“自得”。  相似文献   

7.
米文科 《唐都学刊》2013,29(5):29-33
以“德性所知”的涵义、“德性所知”与“诚明所知”和“天德良知”之间的关系、“德性所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三个问题为中心,对学术界有关张载认识论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结合明清学者的注释,对这些问题和争论做了反思,认为必须回到经典之中去,在对张载思想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基础上,方能对其认识论有一更为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王海成 《唐都学刊》2013,29(5):34-37
在张载著作中,“虚”、“虚空”、“太虚”在意义上有所区别,指的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随意替换。“太虚”是与“气”、“天”等同一个层次的存在者,而“虚”主要指气、天、人心等存在者的特定状态。  相似文献   

9.
黄瑾宏 《唐都学刊》2008,24(2):27-30
"诚"作为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不仅是道德准则,更体现为天道本体与人性的根源."诚"贯通天人,为儒家伦理道德价值提供了终极依据.内求于心的"诚之"工夫是达致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界的修养途径.梳理"诚"的道德哲学的内涵对于诚信缺失的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道德启示.  相似文献   

10.
“修辞立其诚”历来被解释为修辞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对此,周策纵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反对意见,即“修辞”与“立其诚”为平行之二事,意为修饰语言文辞和建立诚实,与修辞并无关系。然而,周文的三个主要论据均存在关键的纰漏,并不能充分证成其论断。从文本语境的角度考察,“修辞立其诚”原是政治语境下的言说,关涉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它与作为内圣工夫的“忠信”并列,表外王工夫,意即为政者修缮教辞以显立其已有之诚。当然,修缮教辞以显为政者之诚也是一种修辞,只是它特指行政事务,不应被泛化为一般的修辞学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任健  聂科记  Jason T.Clower 《孔学堂》2023,(2):78-90+187-196
牟宗三早年提出的“良知坎陷说”,主要受其师熊十力的“良知是呈现”影响,但“客观的悲情”的引发也是其形成的关键。“良知坎陷说”真正的理论困境并非“良知”不能“坎陷”,而是选择以阳明“致良知”为嫁接点导致的对“工夫论”的忽视并由此引发的“发生学”问题以及“良知本体”无法创生具体客观存在物的问题。而张载之“两层结构的宇宙论”正好可以从根本上对治阳明“物”的合法性问题,“物”的产生由此有了终极根源,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了形上根据。因此,从阳明回到张载,可解决“物”创生的合法性问题,也可借此思路再反思牟宗三早年的“良知坎陷说”并为其寻找一新的理论突破口,进而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体系如何“开出”和安顿“科学知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载创立的关学,是宋代以降关中地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奇葩,是儒学的分支、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创始人多学科融合下“旁求合道”的治学路径密切相关。多学科融合能够促进理论创新,“旁求合道”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及成就“远器”的志向,从而成就宏阔的学术理想。在张载学术生涯的不同阶段,都能博采诸家学说,其学术转向过程中的“所弃之学”与后转之学具有内在关联,其中的鉴式功能与阶式功能共同推进张载的学术理论创新,尤其是阶式功能在“旁求合道”的多学科融合中发挥了独创性作用。从而造就了张载阔达、深邃的学术思想和家国情怀,创立了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关学。探寻张载“旁求合道”的治学路径,对当下多学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品文是散文之一支,古已有之,至晚明而极盛,其艺术特征也体现得最为充分。晚明小品是在当时启蒙思潮浇灌下蓬勃兴起的,而写传统古文迥然有别的奇花异葩。它以短取胜,短而隽,短而有致,短而有味,所谓“幅短而神遥,墨希而旨永”;它活泼自由,挥洒自如,不拘格套,没有八股气味,没有单一的模式;它浅易流丽,尖新幽默,博采活的语言,绝少陈言腐语,钩章棘句;它是从“原本六经”、“根极理道”的传统文论中解放出来,取得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散文。晚明小品的繁荣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三百年后“五四”新散文的兴盛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现象学是在研究和探讨“认识何以可能”的理论问题,那么,教育学则是要探索如何让“认识”在学生的内心之中真正得以“发生”的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现象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可以成为教育学成其为“学”的重要理论依据.现象学对于“认识何以可能”的“明见性”追问,实质上意味着一种接近问题的根本方式的转变,即排除一切中介的因素和任何抽象的概念、空洞的原则而以直观到的、具有意向构成性的纯粹意识作为认识得以发生的原初动力和前提.现象学强调“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和方式,为我们重新理解教育与教育学展开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存诚去伪,是鲁迅所倡导的一个基本的道德准则。在鲁迅伦理思想中,这条准则获得了强调性的意义。以历史的观点透视,作为伦理原则之一的“存诚去伪”在鲁迅那里,获得了它的全面意义。  相似文献   

16.
站话是黑龙江方言分区的一个方言小片,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东北官话存在一些差异。本文对黑龙江站话中的程度副词诚的句法结构及语义进行描写与研究,并对其来源进行探究,认为站话中的程度副词诚来源于古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诚,同时解释了诚是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李睿 《唐都学刊》2014,(4):100-103
张载的兼爱观是完整地融合在其重构的儒家思想体系之中的,与墨家的兼爱观有着本质的不同.张载的兼爱观是对“前圣所未发”之旨的扩充,以张载构建起的至善的“太虚”本体为基础,促进了儒家仁爱观的广泛落实.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简析张载的兼爱观,揭示张载兼爱观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安寞 《东西南北》2013,(11):38-39
没有商业,诚品是活不下去的;没有文化和创意,诚品是不想活的。1985年,吴清友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后,在台湾阳明山买了一块地准备盖房子。一位风水先生告诉他:“吴先生,你要赚钱,那房子要朝南;你要健康,那房子要朝北;但如果你希望让生命积累一点智慧,那你的房子要朝东。”  相似文献   

19.
现存唐代敦煌户籍残卷中大量出现“自田”字样,一般见于均田户已授田登录的地段方位四至。那么,“自田”与唐代的永业田、口分田有什么区别?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土地?多年来,中外学者曾进行过各种分析:1.认为唐代均田制度严谨,不可能大量存在籍外私田,户籍中的“自田”之所以找不到相对应的记载,不过是因为看到的是残卷而已,因此说“自田”就是指均田内的永业、口分田;2.承认唐代均田制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籍外土地,认为户籍中的“自田”有的就是反映着这种已授田外的私有地,但同  相似文献   

20.
舆论对厦门大学赵玉芬院士、袁东星教授关于PX项目危害性、选址要求言论的传播,建构了“PX项目魔咒”.魔咒在厦门PX项目事件生效后,传染到其他PX项目所在城市并奏效.借助自媒体,有关PX项目的舆论得以聚集聚变,其非理性成分超过理性成分,形成倒置的“沉默的螺旋”;信息公开的滞后性导致民众与政府关于PX项目信息的不对称,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导致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非理性与滞后性两者互相建构,是“PX项目魔咒”屡屡奏效的根源.要破解这一魔咒、重树政府公信力,需引导舆论趋于理性、信息趋于公开透明,搭建政府、民众、媒体、知识阶层之间理性互动交流的平台,把矛盾“从暴力层面”降低到“讨论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