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百年来,在中国人下南洋的移民潮中,中国汉民族在与东南亚各国各民族的交流、互动、磨合、整合和融合,特别是汉民族与东南亚各民族妇女通婚融合,形成了许多各俱人文特征的土生华人。马来半岛的峇峇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土生华人族群。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土生华人指华人移民和本地马来亚人结合的后裔,是新加坡社会中十分重要的群体,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有着密切联系。在族群认同上,他们一方面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自成体系,与其他华人移民群体相区别。迫于殖民地艰难的生存环境,土生华人族群迫切希望通过支持中国革命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来保卫海外华人的权益。在辛亥革命期间,他们筹集资金、宣传革命,提供后勤保障,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土生葡人是澳门一个独特的人们群体。此文对澳门土生葡人的饮食文化进行讨论。文章讨论了澳门土生葡人饮食文化的起源、演变和现状。指出,从家居饮食看,土生菜在澳门土生葡人饮食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在饮食业中,由传统土生菜发展而来的澳门菜或称澳门式葡餐蓬勃发展,它不仅是土生葡人物质文化的代表,是土生葡人对澳门、中国乃至世界饮食文化的杰出贡献,也是土生葡人与华人等文化互动的结果,是澳门各族群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华文《西贡解放日报》是越南唯一一份华文报纸,也是越南政府管理华人的重要渠道。从其时政部主任、记者杨迪生新闻作品集《走进堤岸》中可以看出,越南华文报纸在越南华人的身份认同发挥着双重作用,它既是建构越南华人的国家认同的工具,又是传承华人民族文化、维系族群意识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在越南胡志明市,祖籍广东的饭店老板陶志华说,华人在越南尽管不是特别富裕,但还是经营了相相数量的贸易和商务活动,特别是在越南的商业中心胡志明市。官员们估计,在胡志明市的500万人口中,华人大约有50万,占越南全国华人人口的一半。 陶志华说:“这里的华人和越南人生活在一个大家庭。我觉得生活在这儿非常自由,其他华人也是如此。没有人仇视我们,越南已经  相似文献   

6.
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在经济、政治、教育三方面逐步调整了其华人政策并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政策框架:经济上接纳,政治上限制,教育上同化。该政策使越南充分利用了华人的经济与社会资源,促进了越南的经济发展,也使华人在越南的经济处境大为改善。但华人在政治上仍受到诸多限制,迄今仍未能成为越南民族大家庭中真正平等的一员,这是由越南既要利用华人发展经济又对华人心存疑虑这一矛盾逻辑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9,(1):21-28
由于越南的地缘特征,相较临近的其他各国侨民,华人移居越南要相对早些。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华人遍布越南北部、中部和南部。移居到越南北部的华人主要是来自中国的官吏和士兵,而商人(除了宪街、升龙的华人)较少,因此越南北部的华人群体通常规模小而且分布零星,没有形成像中部和南部那样大的规模。自17世纪以来,一些商人和官吏在"反清复明"运动失败后逃亡至越南岘港居住,在阮主的支持下去开发南部。华人群体在越南南部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不仅对居住地区变成繁荣的商业都市做出了贡献,而且还为越南今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7—19世纪,越南南部华人居住的一些都市,如农耐大街(古老街)、美萩大街、河仙港市、堤岸等都是区域内和国际上重要的商业和货物中转中心,这里面就有华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汉民族移民在暹罗(泰国)与暹女通婚所生的混血儿称为"洛真(Luk Chin;Lukjin)"。汉民族移民在"下南洋"中,泰国就是一个重要的迁入地,与暹女通婚融合历史由来已久。对于不断迁入的汉民族移民,泰国采取了欢迎和厚待的政策。到了17世纪,汉民族移民在泰国的主要侨居地,以致今日泰国南部人大半含有华人血统。久而久之,今天泰国的华人比华侨多得多。据统计,泰国的华侨约30万左右,而华人(参加泰籍的)约有270万人,他们约占泰国总人口14%,居住遍及泰国各地城乡。虽然"洛真"之名并未广泛使用,也并没有成为泰国土生华人的专称。但既然吴凤斌先生在《东南亚华侨通史》中确称泰国土生华人为"洛真",文章顺着汉民族移民迁入泰国、建立早期社区的历史轨迹,对泰国的土生华人——洛真人略作钩沉。  相似文献   

9.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华侨华人规模较大地移居越南.越南封建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华侨华人政策,并逐渐细化,使对华侨华人的管理有例可循,有法可依.越南封建政府对华侨华人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以其国家利益为核心,同时受中越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某些学者而言,马来班顿体也许是马来世界和马来灵魂的完美镜像。班顿体是一种口头文学,它扎根于许多不同的族群中,通过口头方式代代相传。本文的研究焦点是马来和马来西亚土生华人班顿体,其中有些文本直接录自马六甲和新加坡的口述者,分析的重点是马来班顿体首联中对自然的偏爱是如何在土生华人班顿体中得到强调的。此外,强调自然比兴的这种手法是马来班顿体和土生华人班顿体冲突后产生的“镜像效应”。这两种班顿体中反复出现的自然景象强调了当时与之紧密相关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形成了班顿体独特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1.
"唐人街"曾经是早期华人因社会、政治与文化等原因而聚居在一起的飞地,它是华裔族群移民生活和历史的鲜活见证。加拿大建有北美较早的唐人街,第一代土生华裔作家曾生活于此。作为少数族裔,封闭的族裔社区和遭受歧视的移民生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记忆,成为其日后文学创作的丰富素材。通过唐人街叙事,加拿大第一代土生华裔作家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文化寻根和精神回归,更让他们有效地重构了华人族裔历史。  相似文献   

12.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50年里,在印度尼西亚曾经繁荣过一种土生华人文学,计有作家800余人,作品3000多部.这种华人文学的作者早已不谙中文,但由于殖民当局的排挤政策,使他们处于毫无民族身份的地位,只有通过西文中有关中国的内容,进行一种"想像中国式"的写作.这种文学的特点是:由于不懂汉语,借助西文,其笔下的故国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某些被神化了的故事成为土生华人自己的神话,并以此重写"记忆中的中国";情感上的回归与实际上的隔绝,使作者陷入欲回又难回"故国"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3.
印度尼西亚的土生华人称为"伯拉奈干"(Paranakan)人。他们是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族群。伯拉奈干人的形成缘起于汉民族从汉唐到元明的海外移民,是汉民族移民与当地原住民互动通婚的结果,也与荷兰的殖民统冶有关联。伯拉奈干人的族群认同是太像中国人又太像印度尼西亚人。  相似文献   

14.
在《排华法案》实施的61年(1882年-1943年)里,华人成为世界上唯一不能自由移入美国的种族。1906年的旧金山地震为饱受种族歧视压迫的华人提供了成为“土生”公民的契机。而通过他们申请的海外子女出生证,使不少华人进入美国,成为所谓的“契纸公民”。本文旨在探讨“契纸公民”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经济和文化因素,揭示其形成的原因,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种族歧视根源。  相似文献   

15.
在菲律宾,土生华人被称为"华裔混血儿",即"密斯蒂佐"(Mestizo或ChineseMestizo)。汉民族移民在菲律宾定居生活的历史非常悠久。菲律宾密斯蒂佐人的形成与西班牙的殖民者实行的使菲律宾汉民族移民西班牙化的政策有关。菲律宾密斯蒂佐人形成之初,在政治上倾向于中国,但随着年代变迁,他们逐渐转变倾向于当地社会。在菲律宾之所以会形成一个人口众多的土生华人——密斯蒂佐人,是由迁出国与迁入国不同的历史背景造成的。就迁出国中国而言,自明代始封建朝廷就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是致使菲律宾汉民族移民在地化的一个重要内因。从迁入国来说,则是民族互动、磨合和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澳门四百多年来由珠江三角洲一小渔村发展成今日之国际现代都市、自由港,具有与中国其他沿海城市以及邻埠香港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文化特征。其人口的多元结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与内地居民不同。澳门华人中的老居民、新移民、归侨等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与本地人或外地人通婚的欧亚混血后裔即土生葡人,与派来澳门工作的葡人又有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的族群在长期共处中既平行又交融,形成独特的中华拉丁文化。在澳门即将回归时,能否继续保留和发展这种文化特征,让各个族群继续发挥各自所长,取长补短,是实现澳人治澳,落实“一国两制”的关键。土生葡人在澳门的处境,值得大家关注。华人中存在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极左思潮危害极大,宜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7.
略论广南政权的华侨华人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南国时期,大批华侨华人流寓越南南方,他们为南圻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广南国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形势的发展,广南政权对华侨华人的政策经历了从安抚到压迫,从拉拢到排挤的过程,华侨华人也顺应了历史潮流,逐渐融合于当地.  相似文献   

18.
越南会安是17-19世纪越南中部著名的华埠,17世纪中叶明清鼎革之际,闽浙遗民迁往会安定居,构建了明香社。自18-19世纪,大批闽粤清商先后来此经商定居,他们以五帮会馆为中心构建了独立于明香社的社会体系。无论是明香社还是清商,都建立了数个神圣空间,构建了具有海外华人社会特点的信仰体系。信仰、祭祀与华人社会的构建和活动密切相关,一方面华人社会通过建立神圣空间来实现其社会发展、生产稳定、商业发展等目的,另一方面神圣空间的内涵与形式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一再成为华人社会的联结纽带与重构范式。  相似文献   

19.
梁建刚 《百姓生活》2014,(12):62-63
上世纪50年代,因为战争留在越南富国岛的1500余名国民党军人,如今只剩下两人,而常住在岛上的,只有余集年一人了。他现在是越南人,但历史若向前追溯60多年,他曾是一名中国士兵。乡音未改忆往事富国岛在越南的最西边,面积不到600平方公里,傍着泰国湾,北距柬埔寨只有11公里。想找到余集年,并不容易。通过当地的海南会馆与华人乡济会,我们才寻到了去余集年家的小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一件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和一位叫黄隆生的同志协作制成的。1907年,孙中山发起镇南关之役时,得知华人黄隆生在越南河内开裁缝店,于是特请他来,想让其为自己制作一套军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