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原型批评来解读《凤凰涅》,认为“凤凰”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标记,是中华民族“种族心理积淀”的“原型”;《凤凰涅》是用现代语言“翻译”的有关凤凰的原始歌舞、巫术礼仪,在诗歌形式上清晰地留下了原始歌舞的痕迹;《凤凰涅》是“集体无意识”的实现,时代精神的显现和诗人“灵感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史记》随文注释中,运用了大量的声训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已相当熟练,可与刘熙《释名》这部声训专著相媲美。可是,至今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对《史记》与《释名》中声训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声训在《史记》中的特点和体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史记》的内容,并对声训的探源功能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解读《春秋公羊传》之法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他使用了几个概念和判断提示了对文本达成统一之理解的方法,二是揭示了达成统一理解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4.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采用了后现代互文性的文本策略,对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从人物到细节、从主题到社会意义进行了全面的模仿。在追求和谐男女关系的掩饰下,劳伦斯塑造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现代版的麦克白。然而,互文性在文本中的运用促使了文本的多元化、异质的解读。《恋爱中的女人》与《麦克白》的互文性解读为我们重新解读该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和阐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在克瑞翁宣布禁止为背叛者波吕涅刻斯举行葬礼的情况下,安提戈涅冒着丧失生命的危险为哥哥举行葬礼。违反了城邦法令的安提戈涅被囚禁并最终自杀身亡。安提戈涅对她的哥哥葬礼执着从神话时代的社会风俗习惯、原始的思维方式、安提戈涅的伦理原则以及作者表现主题的角度进行观照,安提戈涅对兄长的葬礼的执着便不再单单是一种歇斯底里的执着,而有其合法合情合理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吴章熙 《阴山学刊》2013,(5):42-45,69
东晋高僧支遁留存下来的《支遁集》存在大量援引《周易》词汇的现象。从支遁诗文援引《周易》义例中可以看到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中国僧人是通过“格义”方式解读领会佛教理论的。一定程度上,《周易》与佛教的思想相通是支遁对《周易》思想熟稔运用的基础,支遁个人对《周易》的学习与接受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蒹葭》意象的符号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蒹葭》在三百篇中独具一格,其艺术魅力借助符号形成清丽迷朦的意境和内在文化编码来表现诗人的真切的情感、不懈的追求。我们今天用符号学来解读《蒹葭》,更是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先人们对人生、对感情的执着和努力。  相似文献   

8.
黄璧 《船山学刊》2007,63(1):23-26
王夫之研究《易经》颇有独到之处,其在《周易》研究中引入传统训诂,又不拘泥于传统训诂方法探求词义以及随文释义等方面做出了不同于《易》学诸家的解读异彩。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的索福克勒斯以其著名悲剧《安提戈涅》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时期的民主制度的诸多方面。对于该剧学者多从“自然法”和“城邦法”冲突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从《安》剧出发,对该剧中所表达的有关法律意识、法律精神、法律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加以诠释,并对比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以交换法律文化背景的方式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和谐自然、富于生态美是《受戒》的显著特色。运用新兴的生态美学理论对汪曾祺的《受戒》进行解读,可以发现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美意蕴。《受戒》中的和谐生态美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性与俗世人性的和谐上,而且体现在充满了桃源理想牧歌的乌托邦式的社会中。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直躬证父”的故事阐发了儒家伦理“亲亲相隐”的原则,揭示了儒家面对家庭与政治共同体之间的伦理冲突所作出的独特诠释。其中,“叶公之直”作为烘托儒家伦理要求的参照物,在现代性语境下十分呼应地描绘了现代西方社会的共同体模式。而黑格尔和施蒂纳对《安提戈涅》的解读为解析叶公“荆蛮之豪”的思想内涵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补充。黑格尔主张主体生存必须跨越家庭血亲达到国家公义的水平,施蒂纳则揭示了国家共同体的虚幻性与个人功利的真实性,二者的思想作为同一逻辑的不同环节展现了现代个人主义的虚无主义宿命。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和施蒂纳表达了他对消除异化、恢复人本真自由的“真实共同体”的理想追求,这一旨归构成了马克思对“亲亲相隐”难题的现代诠释。以“亲亲相隐”与《安提戈涅》为线索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儒学与马克思思想在共同体理论方面的共通性,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华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的新境界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运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雷雨》的一种尝试。《雷雨》并非曹禺的独创 ,可以在西方神话以及后起的一些中外著作中找出它的原型。该剧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在于它交错采用了戏剧中常见的三种母题 :复仇母题、乱伦母题和弃妇母题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对《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及《世界自然宪章》的介绍和解读的同时,介绍我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并且在2003年国务院通过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运用精神分析学解读《莺莺传》,可以对《莺莺传》主人翁的心理追本溯源,探讨其行为动机和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5.
《论语》的“信”字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论语》教学有密切关系。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明确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孔子的思想及伟大的人格;二是掌握《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在《论语》教学中,应以孔子“诚信”教育思想为教学核心,通过对《论语》“信”的剖析解读,从“信”中领会孔子的思想,从“信”中看孔子的伟大人格,从而完成教学大纲对《论语》教学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6.
《春香传》属于盘索里类小说,在韩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通过文献调查的方式并结合《朝鲜王朝实录》中记录的部分史实,对《春香传》中的身份制度、妓生制度、御史制度进行解读,可以帮助读者和研究者正确理解《春香传》的作品内容,同时为小说《春香传》的外部研究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先秦典籍常见的《诗》《书》并称现象说明,在《诗经》和《尚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历史渊源看,二者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历史起源;从现实功用看,二者在西周时代的礼乐活动中共同发挥着近似的作用。从文学视角探究《诗》《书》关系,可以揭示先秦诗歌和散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乃至相互转化的关系,这对认识先秦时代《诗经》与《尚书》的生成与功用,对认识《尚书》的诗化特征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们研究古代民俗的最可靠的原始性文献之一。通过对《诗经》的服饰民俗研究,可以了解古人们的生活习俗,透视人们的审美观念。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9.
刘春勇 《中州学刊》2006,(6):196-200
《故事新编》是开启鲁迅生命历程的至关重要的文本,但长期以来这个重要的文本要么被忽略掉,要么被误读,从而导致了对鲁迅解读的根本性偏差,睿智者如竹内好、王晓明也概莫能外。《故事新编》中的《非攻》和《理水》两篇尤其如此。这两篇既是鲁迅晚年对“希望”的表达,也是他对“大孤独”、“大寂寞”与“大绝望”的表达,而这一切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对墨子和大禹两个历史形象的重新塑造上。在故事中,这两个形象一方面是“希望”与“脊梁”的象征,一方面意寓“大孤独”、“大寂寞”与“大绝望”。而如何将这两个方面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理解,并且讲得入情入理,则是解读这两个文本的关键所在,也同样是解读《故事新编》,甚至是解读鲁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原隶属于《礼记》,属于"五经"体系下的内容。随着学术核心话题转变为心性论,唐代学者们对礼学经典的解读也有了新的学术标准和学术旨趣。他们开始从"德""仁""心""性"等心性论方面对《大学》《中庸》两篇进行解读,学术重心开始由重"礼"转向重"性",并最终使它们脱离了礼学体系,成为儒家的心性资源和经典依据,开启了经典研究的新方向和理论构建的新话题,这些都为理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