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4 毫秒
1.
本文在考察了中国艺术史上诗画结合的过程之后,依据中国诗画结合的艺术实践,论述了中国诗画艺术原理的共通性:都是表现艺术,都讲究“虚实相生”,以及他们之间物质媒介不同的差异性与追求互补的吸引力,从而以此为中国诗画融合的美学依据。进而阐述了中国诗画融合艺术传统形成的“土壤”和“气候”。  相似文献   

2.
诗画本体论、创作论、审美论构成了苏轼"诗画一律"这一命题立论的三个维度。就诗画本体论而言,二者都强调情志人心是诗画之本体;就诗画创作论而言,二者都具有相通共同的创作模式及过程;就诗画审美论而言,二者都以对景物之描绘、对意境之创造及对"言外之意""画外之妙"之追求为主要审美特征。这三个立论维度使诗画为何"一律"的追问得到了有效阐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莱辛诗画理论中的两个主要方面是诗画描写对象和诗画媒介的异同;分析了莱辛诗画之异同观及其产生的原因;比较了莱辛诗画理论与中国古代“意境说”,并对学术界关于西方艺术不重“境界”表现的观点,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4.
中西诗画观虽有异趣,但在“诗画同理”、“诗面异理”、“诗画孰胜”、“诗画互补”、“诗画相通”等方面也有共识。中西诗画的差异是次要的,共识是主要的。这是由于因制度、地域、民情风俗等差异而产生的某些距离毕竟要服从“中西方人士都属万物之灵的人类”这个大前提,受这个大前提所制约。  相似文献   

5.
“诗画一律”是中国独特的艺术传统,这一艺术融合的最终形成是“诗向画的靠拢”与“画向诗的靠拢”双向运行的结果,题画诗是对“诗画一律”艺术观念的实践。通过列举中国现代画家创作的题画诗,证明中国题画诗从诗画关系上可分为三类:诗意大于画意、诗意等于画意、诗意小于画意。通过对中国画家题画诗新的类型分析,既能理解画家在创作题画诗时的“文本间性”,又能认识均衡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文诗画相通于势,构图熔铸于势,胸怀开拓于势,从这三个方面皆可以看出“置阵布势”对中国画创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文学概论》教材在建国以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 5 0、6 0年代 ,这是在苏联模式下的草创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概”政治化的时期 ;二是 70、80年代 ,这是停滞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概”确立审美论的时期 ;三是 90年代至今 ,这是开拓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概”的学科化阶段。《文学概论》在发展中除了简单化、政治化那些不足以外 ,还存在着三个主要的问题 :一是个人创造少 ,多人合编多 ;二是教材内容的定性有一定的两难性 ;三是不关心或疏离了当前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吴企明先生认为,诗画之大别有四,共性有三。正因其有共性,这就为两者的融通、渗透创造了条件。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画家以诗入画,将诗意、诗境转换成画意、画境;诗人以诗写画,将绘画美转化成诗艺美;更高层次的诗画融通,是诗人对画境作深入生发,将画家的创作体悟、经验融入诗境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传入:第一次是公元一世纪到九世纪印度佛教的传入,第二次是明中叶到清初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第三次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的全面传播,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外来文化的冲击必然引起,传统文化结构的震荡和改变,这两者之间有一个相互矛盾、冲突、融合、吸收的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本文考察了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比附”、“冲突”、“融合”的三个阶段,探讨了中国文化开放型的特点。“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从这一历史过程中我们也许能吸收一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教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题画诗”是横跨于诗画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绘画艺术和诗歌艺术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色,主要表现为:诗情与画意的融合;感人的咏物,动情的山水,以神写“神”,寄怀寓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