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他的许多作品是近代中国部分历史的真实记录.通过剖析范长江的旅行通讯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探讨旅行通讯这种文体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2.
范长江对于报纸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是其新闻思想的精髓,这种认识以1942年为界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942年以前,处于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范长江提出了"报纸是政治的工具"的观点,并认为这是"基本的新闻学原理".同时,范长江还提出了报纸的作用在于它不仅是"宣传工具"而且是"组织工具"的理论.1942年以前范长江的报纸三"工具"论为他以后的马列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关于范长江与《中国的西北角》之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采访西北。范长江自己后来说此行的目的之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范长江"最早报道了红军长征"、范长江是"第一个公开、如实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记者"。事实上,范长江西北行时正处于思想立场的剧烈转型期,尚未最后定型,他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还没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自1934年7月起先后有5路红军长征,它们长征的起点不同、过程不同、到达陕北的时间不同,因此范长江西北行的目的不可能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范长江在西北行中基本没有接触到红军,他对红军的报道并不完全真实。1935年7月才赴西北采访的范长江也不可能是最早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现有史料证明,陈云才是正面报道和宣传长征的第一人。西安事变后,范长江在塞上行中,见到了一批我党高层人士,尤其是与毛泽东的彻夜长谈,使他开始了世界观的根本性转变,自此才彻底改变了对我党我军的认识。另一新闻巨子邹韬奋与范长江的思想道路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对范长江早期思想的研究中,要敢于正视和承认范长江西北采访前后存在着思想弱点,不应为尊者隐、为尊者讳,实事求是是研究历史人物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寓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于平易浅近的语言文字之中,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这是毛泽东政论文章的语言特色.在政论文章的写作中,毛泽东大量采用了比喻法、寓言法、文学故事法、成语典故法、引用法、群众语言法等方法,增强其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以达到宣传、教育和鼓舞人民,指导革命和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范长江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是旅途通讯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中国的西北角》表现手法既丰富又独到 ,具有格局特别的评论性 :气势恢宏的政论 ,援古证今的史论 ;摇曳多姿的笔法 :散文笔法 ,杂文笔法 ,曲径通幽 ,对比反衬 ,烘云托月 ,抑扬自如 ;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 :自然景物的描写采用中国画写意笔调 ,风情习俗的描摹铺张扬厉 ,极尽动感和力量 ,表现少数民族勇敢和纯朴。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1889——1927)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才思敏捷,能诗善文.从1912年到1927年,由他创办、主编及参与编辑的报刊有:《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新青年》等15种.他以大钊、守常、常、明明、冥冥、孤松、李钊等14个笔名先后为49家报刊撰写稿件400多篇,近百万字.这些稿件中,主要是报刊政论文体.他思想清醒,见解独到,文笔雄健奔放,既有说服人的逻辑力量,又有感动人的热烈情感.罗章龙所谓“实大声宏,雄视当代”,何香凝所谓“透彻而伟大的言论,一见便使人折服”都是对他政论风格的褒赞.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的生活经历是很独特的.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外度过的,他的大部分作品是用英文写的.小学、中学、大学,林语堂进的都是教会办的学校,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学校当三年英文教师,然后赴美、德留学.1923年回国,自信“对于我们自己的文明之欣赏和批评能有客观的、局外的观察态度(《林语堂自传》)”开始了他借助西方文化反观中国文化的“精神漫游”.1936年赴美写作.海外30年写作生涯,林语堂共完成散文著作36部,其中长篇小说与短篇文学传记十种,散文集9种,学术著作10种,英译中国文学7种.1966年回台湾定居到1976年去世,除完成《当代汉英词典》外,主要作品只有《无所不读文集》.纵观林语堂一生,著作等身.林语堂的《剪拂集》则是他杂文创作的第一个集子,共28篇杂文.多数是政论性的杂文.我们从其若干篇文章中,似乎可以了解到他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不但包含着极深邃的思想,而且语言和结构非常完美,是马列主义文风的典范。这些著作对于五十年来新闻、政论一类文体的风格,影响十分深远。透析一下毛泽东著作的写作特点和研究一下他的写作实践,对于我们改进文风,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新闻采访无疑是一项最基本的业务。为使这项业务完成得出色,采访者须要有怎样的眼光,怎样的毅力,怎样的学识,怎样的人品?范长江的生平和他的书也许能告诉我们点什么。希望读者在读了我的这篇评介文章后,能进而读一读范长江的书,对上述问题作出自己的结论。一、明知征途苦,偏向西北行 1936年,范长江发表了《中国的西北角》。1937年,埃德加·斯诺发表了《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这两本书都是以中国的大西北为背景的新闻采访实录。  相似文献   

10.
黄世仲的政论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一部晚清衰世图,其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他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其政论既有科学的内涵,也有非理性的因素.而政论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1.
专论《歧途上的危机》是范长江的一篇佚文,先后被刊发在《抗战周刊》和《战地文化》两本期刊上。该文写作于抗日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期间,国民党内外政策此时开始倒退。范长江在文中严正指出,团结和分裂,决定着中华民族是走亡国灭种还是民族复兴两条道路的重大抉择。《战地文化》编辑通过更改句读、删字、关键词替换、删句、删段等编辑手段,使语词在重新组合的层次上输出新的信息,充分利用编辑修改的造句和表意功能,以刻意维护和建构符合统治阶级的某种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1869—1936)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国学大师,而且是一个著名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戊戌前后,当他还是个改良派时,就写下了鼓吹变法维新的政论文章,而当他转变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后,更是以笔为武器,参加了革命思想的宣传工作,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章太炎的报刊政论和他的性格一样,有着鲜明的特色。本文试就他早期(指辛亥革命前)的报刊政论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体现了一种三维立体的坐标结构,以时间维度为纵向坐标,以当前作者所见为原点,向下探寻历史,向上展望未来,形成坐标系的纵轴;以纵轴原点为交点,与一个横向平面垂直。在这个平面上,范长江展开多角度的空间、逻辑分析,涉及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风俗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纵横交织的立体图景。这种结构使范长江的通讯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显示了敏锐的洞察力,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欧洲政治哲学催生了北美的政论性文学,使其在美国兴国之初发挥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政治认同的作用.北美国际化背景下形成的政论性文学与欧洲政治哲学具有继承、扬弃和发展的关系,是北美思想家将欧洲政治哲学思想与北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应被视做美国民族文学形成的基点,但同时也体现了北美思想家革命性方面的局限.欧洲与新大陆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以政论性文学为主要特征的美国文学形成的全球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与报纸具有不解之缘,他评价报纸是一所学校,是一部百科全书。同时,毛泽东也非常欣赏敬重有创新精神、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感的报人。在中国报人中,梁启超、邵飘萍、于右任、张季鸾、范长江、邹韬奋等都曾被毛泽东赞誉过。  相似文献   

16.
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新闻工作者,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的光辉典范,他不仅在新闻实践上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而且在新闻理论上有重大建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学习范长江为党的新闻事业孜孜不倦、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和献身精神,学习他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的敬业精神和开拓精神,学习他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新闻作风,为西部大开发和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范长江是我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之一.他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写出了大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新闻报道,逐步形成了丰富的新闻思想,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而且在今天看来仍是新闻工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优秀广播新闻的写作,孕育在有高度修养的温床里马克思明确地指出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闻记者只有付诸于新闻事业以莫大的热情,不仅能进入衣带渐宽而不悔的境地,甚至生死都要置之度外,才能为写出优秀新闻铺出一条路来。我国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同志的新闻作品,无论是考察中国西北地区的旅途通讯,还是抗战爆发后写成的《西线风云》,都是冒着生命危险追求得来,他的笔管可以说“就好象伸进自己的血管一样,是蘸着自己的血写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5年6月12日广播  相似文献   

19.
"新闻巨子"范长江系四川人。文章回顾和总结了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自1979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范长江研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论述了在新时期进一步深入学习范长江、宣传范长江、研究范长江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深入开展范长江研究、努力培养范长江式新闻人才的具体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离开新闻事业是范长江人生历程中的重大转折。对范长江离开新闻事业的原因的解读,现有专门研究成果较少,仅有的数篇文章多聚焦于其离开《人民日报》的具体事由的介绍和探讨。而离开《人民日报》和离开新闻事业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故其原因也应有所不同。导致范长江被调离《人民日报》的原因有人际积怨、自身性格、工作方法等,但他所秉持的新闻观、党报观以及党的新闻政策的变化等才是导致其离开新闻事业的核心乃至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