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龙与西方dragon有着各自鲜明的文化色彩和不同的意象特征.中国龙是权利、尊贵的象征,而西方dragon则为邪恶、魔鬼的代表,因此中国龙的英译不能对应为西方dragon.语境作为翻译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语义的选择和语用理解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顺应论中的语境顺应角度探讨了中国龙习语的英译并分析其在不同语境影响下的翻译方法,发现这种方法是在高度灵活原则下的动态选择.对该类习语的正确翻译不仅能实现跨语言的成功交际,更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图腾到国家形象,中国“龙”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也在世界格局和文化体系的扭转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中西方对龙的解读纯属一个历史的误解,也是产生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种跨文化沟通的结果。无论当时是否促进了文化间的理解和互动,今天的中国龙在经历天朝帝国、殖民主义、民族独立和民族觉醒的阶段后,开始由西方的文化解读转变到让西方按照中国的文化语境去认知,这不仅是龙的文化蕴涵的变化,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形象改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龙作为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文化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人们说,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搜索“龙”字,发现至少有309个汉语成语含有“龙”字,是构成成语最多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之物和所崇拜的图腾。是人们想象力和美好心愿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之文化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长期以来把中国“龙”译为英文“dragon”。但由于中国“龙”文化和西方的“dragon”文化差异很大,导致了中西文化交往中不必要的误解。文章首先探讨了中国“龙”文化和西方“dragon”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次分析了目前翻译界对中国“龙”及西方“dragon”的翻译状况,最后从翻译过程、翻译的本质和任务及翻译中外域文化的可容性规范等角度指出了目前翻译的缺陷,并提出了合理的翻译方法,旨在为中国龙“正名”和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探索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5.
龙的内涵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不定性,是从渔猎文化到农耕文化到文明时代的理性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又是中华大地各民族文化交融与概括.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物.而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必将对人类文化的历史规律和一般法则作出应有的理论贡献.因此,没有必要为了迎合西方某些人的兴味去有意改变长期形成的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6.
2012年为农历壬辰年,生肖排列属龙,又称龙年。在我国深厚文化中,有不少是与“龙”有关的。  相似文献   

7.
此"龙"非彼"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明确事物之间的异同,则是走向沟通和融合的关键。中国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可起到缩减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作用,使中西文化最终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龙”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对于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联想.同一个词语,使用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其内涵就可能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完全相反.如“西风”在英国象征着温暖,“东风”则意味着寒冷,我国情况正好相反.“猫头鹰”在英语民族的国家里代表着智慧,而在我国却认为是不祥之物.在东方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繁荣;象征着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则象征着危险、可怕和凶狠.据《圣经》记载,“龙”还是罪恶的象征.因此,尽管英语中的“drag-on”和汉语中的“龙”在翻译中属对等词,但在东西方人头脑中所引起的联想却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方面,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个国家都有一些词汇承载着其独特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在其他国家的语言中无法找到对应的项,即文化不可译性。这些文化负载词作为各个国家民族特性的代表,其翻译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如何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对于彰显民族特性、传播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龙"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的象征,包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情感。然其英译dragon却无法突出这一特性,且dragon在西方文化中的文化意义会给中国的民族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妥当地翻译"龙",以正"龙"名,对于中国形象的维护和文化的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0.
龙、凤凰、麒麟与dragon、phoenix、unicorn分别是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文化符号,意义上无交叉点。龙、凤凰、麒麟等英译时,会出现语码空缺。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分析龙、凤凰、麒麟的中国文化内涵,主张弃用这些错误的英语翻译,采用拼音加注的翻译方法,忠实文本,保留并还原这些中国文化符号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1.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生肖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人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对生肖动物的认识,并将其人格特征投射到生肖动物身上。因此,通过对生肖所代表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中国人,特别是劳动人民,即非士大夫阶层对于中国人理想人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调和折衷"在杜亚泉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方法论意义.在政治思想上,他以"调和折衷"的方法处理保守党和进步党、集权制与分权制、国家主义与和平主义的关系,构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文化思想上,他通过对中与西、新与旧的"调和折衷"建构了自己的文化理想.杜亚泉"调和折衷"的方法论有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思想来源,但在征引西方思想的表层下,隐藏着以中国传统文化参照,发明西方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3.
生肖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生肖文化表现了中国人对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它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翻译。认为应当从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十二生肖汉英翻译。  相似文献   

14.
张世保 《东方论坛》2003,(2):124-127
1自从西方文化以一种强势的姿态进入中国之后,中国的思想文化问题就必然面临着古今中西的选择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传统-现代两橛对立的思维模式下,认为西方文化是现代的,中国文化是传统的;西方文化是新的,中国文化是旧的.因此,在中西文化的对决中,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为西方文化所取代,由此,中国的文化传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也就理所当然的是"断裂"的了.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也潮水般涌了进来,使在封闭中生活了几十年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眼界大开.西方文化思潮猛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固有的文化思想观念.中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大地上进行大交汇、大搏击.因此,中国文化思想界、学术界必然地出现了繁富与庞杂的局面.对于这种局面,作为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具体地说应持何种态度呢?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西方经典,那些成为了中国的西方文学经典必然经过了文化的过滤和转换.西方经典的中国化与中国译介者的眼光和视野是分不开的,并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文学传统紧密相关.西方经典还必须经受现代性的考验才能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学经典.西方文学经典"中国化"后,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东西方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西方文化的逐渐东入,影响乃至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佛教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化的能力.其中留学生和留学僧充当了中国学习西方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近日在一次研讨会上语出惊人。他说,“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因此,考虑到“龙”的局限性,吴友富建议,必须重构国家形象品牌。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论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西方文明是"狼的文明",中国儒学文明是"羊的文明",那么道学文明则是"龙的文明".道学文化是人类唯一保存下来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生态文化,它是人类最初的文化,也必将是人类最后的文化.新道学文化的创立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也是世界上"第二轴心时代"普世文明的发现.我们应以道家的自然生态文化为基础进行现代化诠释和综合创新,将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接纳进来,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精粹之大成,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文化,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这是21世纪人类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20.
侦探小说折射和呈现着一个民族的各种文化因素,能够而细致全面地体现民族的文化特性和心理企盼.侦探小说的翻译与传播依赖着它本身所存在的文化氛围,而文化氛围又直接影响着它的翻译和传播.中华民族迈向"近代"的前奏曲就是西方侦探小说之所以能在中国风行一时的文化大氛围.西方侦探小说中,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圆满结局满足了当时中国人的心理要求,清朝末年的改革派甚至把西方侦探小说的译作视为救国强民的工具,它之所以能在中国风行一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清官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