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考定《吴越春秋》作者赵晔主要生活于东汉前期 ,约为公元 35~ 90年间 ,《吴越春秋》则成书于赵晔生活的最后阶段。赵晔著史透显着东汉前期的时代风尚 ,而赵晔今文经学经师身份则是造成《吴越春秋》非信史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序仓修良东汉赵晔曾作《吴越春秋》十二卷,记载吴、越两国的历史,这是许多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所以谈起《吴越春秋》,就必然想到其作者为赵晔。其实,后来又有不少人用同样题材、同样书名作书多种,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诸如赵歧的《吴越春秋》、张遐...  相似文献   

3.
东汉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体现了较为鲜明的文学特征,其语言特色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主要表现为:韵散相间,摇曳多姿;俚语歌谣,点缀其间;巧用隐语,亦庄亦谐;妙用比喻,形象生动;善用排比,铺张扬厉;引经据典,持之有故。  相似文献   

4.
渲染敷陈春秋末年吴越相继兴亡故事的专著《吴越春秋》,史家著录,自《后汉书·赵晔传》、《隋书·经籍志》迄《四库》,都以其为东汉经师赵晔所撰。今各家文学史、小说史等论著都采用此说,本无可疑。然《隋书·经籍志》、新旧《唐志》、《读书志》、《通考》等均著录晔撰《吴越春秋》十二卷,自《宋志》以降,已作十卷,与今传本(指元大德十年刊本)同。隋、唐二志及《读书志》、《通考》同时并载有晋杨方撰《吴越春秋削繁》五卷(并见《晋书》),皇甫遵撰《吴越春秋传》十卷。而自《宋志》以降,杨方、皇甫遵二书即不见著录。由此,遂有今传本出于谁手之疑。自明迄今,歧说尚多,大致有五,现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吴越春秋》人物创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人物创造论苏哲《吴越春秋》是汉代一部值得重视的历史题材的雏形小说。东汉经师赵晔在这部写史的小说中,描写了一批人物形象。比起后世成熟的小说,《吴越春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总体上虽属粗线条的,比较幼稚,有些人物甚至还比较模糊,但是其中几个主要人...  相似文献   

6.
"吴越争霸"故事研究的基础是文献整理,目前以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李步嘉《越绝书校释》两书成果最著。研究论著多围绕西施、伍子胥、范蠡等人展开了关于人物评价、形象及其演变、哲学思想等多方面的讨论,对故事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但也存在陈陈相因的现象。今后的研究需要更广阔的视野,除了叙事学、文学人类学、接受美学等研究方法外,特别要注意方法论的自觉。  相似文献   

7.
孙武故里在哪儿?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现存史料,记载孙武事迹较多较早的是《史记》和《吴越春秋》,两书皆出于汉代,距春秋末期较近,应当是可靠的;但《史记》说“孙武齐人”,《吴越春秋》说“孙武吴人”,这是因为孙武不是世居吴国的吴人。如《孙子叙录》卷一第一页所指出的:“孙子本齐人,后奔吴,故《吴越春秋》谓之吴人也。”孙武是齐之何地人?先秦史书记载,直到宋代欧阳修等撰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编著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问世才肯定“孙武为齐乐安人”。《新唐书》卷七十三  相似文献   

8.
东汉会稽人赵晔的《吴越春秋》,演绎吴越争霸史事,摭拾传闻轶事,颇富文学意味。它既透露了春秋末年吴越的一些历史真相,又兼容了许多汉人意识形态,已非马班史法之论,而为具有演义类雏型的历史小说。但是,《吴越春秋》虽然位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列,并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然古来研究此书者却寥若晨星。大低如日本学者曾原题所云:“夫学者欲厌饫于人情世态,是书无论其得实与否,亦足以味当时人  相似文献   

9.
《浣纱记》结构论(下)──传奇结构研究之三许建中二《浣纱记》以西施、范蠡爱情的悲欢离合作为贯串线索,敷演了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这一惊心动魄且极富戏剧性的斗争。这个故事既见于正史,如《左传》、《国语》、《史记》,也见于“稗官杂记之体”①,如《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10.
《吴越春秋》的四大主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所作的一部比较有特色的史传作品.建国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越春秋>的研究从作者、版本流传等问题拓展到了文体、文学成就、史学和文化学价值等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对<吴越春秋>进行置新审视.笔者认为它至少应包括对历史进行反思、宣扬复仇主义、祟尚侠义精神和突出江南情怀等四个主题.  相似文献   

11.
胡安国是两宋之际著名的经学家和理学家,其倾注毕生心血所著的《春秋胡氏传》专涉科场达三百年之久,同"三传"并显,被列为《春秋》四传,享誉甚隆。胡安国《春秋》之学深受孙复及程颐的影响,其解《春秋》,会通三传,兼采诸家之说,以成一家之言。诚如他在《春秋传.述纲领》中所说"今所传,事按《左氏》,义采《公羊》、《谷梁》之精者,大纲本孟子,而微词多以程氏之说为证云"。[1]  相似文献   

12.
持比事属辞为研究视角,参考《朱子语类·春秋纲领》之论说,以《春秋宗朱辨义》为研究文本,考察张自超《春秋》学之原委,究竟如何宗朱。同时阐述即事可以显义,比事属辞可以观义以及以《经》治《经》,可以“无传而著”诸理念。上述观点,分两节阐说论证:一是“直书示义,予夺俱见”与朱子《春秋》学。拟从“但据直书,而善恶自著”之视角,凸显朱子《春秋》学之主轴,为后半幅论说提供学理依据。二是“据事之实,仍史之文”与《春秋》宗朱。朱子《春秋》学,或语焉不详,未臻完善;或疑似之际,有待辨析。张自超《春秋宗朱辨义》,既述且作,兼顾“宗朱”与“辨义”,往往于前修未密处,后出转精,以建构自成一家之《春秋》诠释学。由此观之,张自超著《春秋宗朱辨义》,堪称朱子《春秋》学之功臣。  相似文献   

13.
越王允常是春秋晚期的越国君王。允常的都城,史载在埤中。埤中的地望,至今尚无定论。《吴越春秋》说埤中在诸暨北界。《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说诸暨为允常之都。孟文镛《越国史稿》说在今诸暨东北的店口、阮市一带。笔者综合冯普仁《吴越文化》的观点以及考古资料,认为埤中在今萧山南部的临浦镇一带,这既有天险可守,又适合当时越王允常迅速北上趁虚袭吴(前505年),摆脱对吴国的附属关系,称王兴霸的情形。  相似文献   

14.
东汉初期赵晔的《吴越春秋》,介于史传和小说之间,故事情节的离奇与人物行为的侠义,构成全书浓重的传奇性.就其成因来看,则主要是与作者所生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古地理书五事——读历史地理文献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海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山海经》一书,以其瓖伟瑰奇著称于世,以其古朴豪放的特殊风格为人们所喜爱,学界公认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然而,《山海经》究竟何时成书?又撰人属谁?最早校定是书的西汉刘歆说:“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后来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赵晔《吴越春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唐人《隋书·经籍志》等,均因袭此说。对于书内之有后世名物,颜氏  相似文献   

16.
黄觉弘教授所著的《唐宋〈春秋〉佚著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是一部兼有文献和学术价值的辑佚学新著。其特点是辑佚与考论结合,清晰地展现了既注目于唐宋《春秋》学发展演变的历史真相,又突出佚著佚说重点的学术特色。其所具有的文献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既可为唐宋《春秋》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有助于唐宋《春秋》学的个案和专题研究,同时"对于唐宋时期的思想史和学术史研究,也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左传》《公羊》《谷梁》三传记载的《春秋》经文互有异同,毛奇龄所著《春秋简书刊误》以《左传》记载的《春秋》经文为依据,对其中的人名、地名、文字不同之处做出了考正,订正了《公羊》《谷梁》所记载《春秋》经文不少失误之处。毛奇龄使用的考据学方法在《春秋》经传的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汉代今古文之争的焦点是《左氏春秋》是否传《春秋》,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杜预《春秋经传集解》通过确定“正例”、“变例”以及《春秋》学传授系统,并著成《春秋释例》,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左氏《春秋》学体系,使《左氏春秋》从一部史书变成解经的《春秋左氏传》,标志着古文经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同时,杜预构建的左氏《春秋》学体系,对后世《春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成为《春秋》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所撰写的一部有关先秦时期吴越两国历史的史学著作。承继《史记》余续,将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看作"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其任务是"成一家之言",而其功用是"鉴于往事,以资来者"。在赵晔看来,历史发展是由人类来创造的,但是人要积极创造历史,必须要考虑时势、财富、民众、知识、神意和计谋等六大因素,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则是能够认识和掌握其他五大因素的知识阶层。换句话说,天人合一才能推进历史的发展,但其前提是要了解和掌握天与人怎样合一,即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如何顺应遵从历史规律。赵晔"寓论断于叙事"的史学方法论,主要体现在整体史学、辩证分析和价值评价三个方面。《吴越春秋》里面收录了很多的神话传说,表明了民间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王子今 《南都学坛》2004,24(2):124-124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断代史系列”终于出齐。这一系列包括:王玉哲著《中华远古史》,胡厚宣、胡振宇著《殷商史》,杨宽著《西周史》,顾德融、朱顺龙著《春秋史》,杨宽著《战国史》,林剑鸣著《秦汉史》,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陈振著《宋史》,李锡厚、白滨著《辽金西夏史》,周良霄、顾菊英著《元史》,南炳文、汤纲著《明史》,李治亭主编《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