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和美好愿望,生活中的每个人无不渴望幸福能降临到自己头上。皖民亦渴望幸福生活。其间,家庭关系、收入状况、人际关系及生活态度是影响皖民幸福与否的最主要因素。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构建皖民幸福必须立足于安徽转型的特定实景;科学解读影响皖民幸福的增量因素、减量因素;坚持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紧密结合,做到双管其下。  相似文献   

2.
流民现象是解开皖北社会的一把钥匙。明清以来,皖北由富饶之域而变成了令人心酸的“十年倒有九年荒”之地,如果从灾荒视角上看,这种变化有自然和人为两重因素。从自然因素来看,人类过度开发与破坏自然环境,以及黄河夺淮入海等原因,使得皖北数百年来备受灾荒洗礼,社会萧条,民生艰窘,成为滋生流民、匪患的“问题”地区。从社会因素来看,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可以说,明清皖北流民的产生是自然灾害、人地矛盾、土地兼并、社会环境以及农业经营方式与社会风气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晚清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胡林翼因“治鄂、筹粮、复皖”之功而列名“中兴名臣”。他在政治实践上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原因与他重视选拔和使用人才分不开。  相似文献   

4.
福利解析     
福利是人的幸福利益 ,福利涵义中的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满足或愉悦。从基本涵义上讲 ,“福利”与“幸福”是同义语 ,与“利益”亦是同义语。我们对幸福和利益基本涵义的阐释 ,也就是对福利基本涵义的阐释 ;在基本内涵和本质上 ,福利与利益及幸福具有同一性。福利的本质是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 ,认识和把握福利的本质 ,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指导和影响社会的福利制度、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福利的主要功能包括 :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 ;结成、增强和调节社会关系 ;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古文辞学派创始人获生徂徕从政治学的角度对老子的“无弃人”思想加以吸收和发展.徂徕在充分认识并强调人的社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社会职能上人所发挥的作用是平等的主张,每个人都有与各自的“性”相应的“材”,社会各个阶层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并进一步指出“君”是使“民”成材的主导,“君”使“民”学习“道”,并从中有所“德”.最终徂徕将老子的“无弃人”思想发展成为“君子不轻绝人.亦不轻绝物”.  相似文献   

6.
福利解析     
福利是人的幸福利益,福利涵义中的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满足或愉悦。从基本涵义上讲,“福利”与“幸福”是同义语,与“利益”亦是同义语,我们对幸福和利益基本涵义的阐释,也就是对福利基本涵义的阐释;在基本内涵和本质上,福利与利益及幸福具有同一性,福利的本质是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认识和把握福利的本质。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指导和影响社会的福利制度。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福利的主要功能包括;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结成,增强和调节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丽华 《社区》2011,(25):12-13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兴工街道九委社区把“育民、助民、乐民、安民、福民”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主题,在创新中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也促进了社区和谐。  相似文献   

8.
官绅民形象传统描述的意图在于通过道义教化维持统治秩序.此种描述对共产主义革命前的近代乡村社会各阶层施加了重要影响.抗战时期革命的发动方式、实行措施与官绅民形象传统描述具有密切关联.在其后的土地革命过程中,官绅民形象的传统描述亦彰显出其独特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卢梭关于政府问题的探究紧紧围绕“什么是可能最好的政府”这个意义非凡、影响深远的大问题展开,并作以详细而深刻的应答.无论是政府起源之“民创论”观点的提出,还是从“德性”到“权利”政府理念变迁的追索,以及“全体最大幸福”的最高执政诉求的回归,都将为进一步深化当下各国政府体制改革、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构建“可能意义上的最好政府”提供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对于建设人民“幸福城市”的关注和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全体市民指明了建设“幸福武汉”的方向和路径.然而,目前武汉市“人民幸福城市”建设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居民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偏低、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城市的文明建设还有待加强等,制约着武汉市建设“人民幸福城市”的进程.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消除影响市民“幸福指数”的不利因素,实现全体市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普遍感到生活更富足、社会更公平、城市更安宁、心情更愉悦、活得更有尊严,推进武汉市“人民幸福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先秦老庄建构“道”的哲学体系,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宁静和谐,人民幸福生活.由此,老庄阐述了合“道”的整体幸福、悟“道”的精神幸福和法“自然”的真幸福.这种幸福观对缓解目前我国社会矛盾,增强民众的幸福感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正明 《社区》2012,(33):26-26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花园社区位于下关城区与大理经济开发区交界处,共有2241户8586人。花园社区党总支创新思路,努力打造“知民懂人心、便民得人心、帮民暧人心、乐民娱人心、安民稳人心”的“五民五心”社区工程,服务居民、造福群众,努力为“幸福大理”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3.
“实用”观念中的20世纪中国语言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是在实用观念的影响下充分发展起来的学科。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语言学学科理论的建设、“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确立、方言与民语的调查等多方面的应用性成果为社会提供了服务。“实用”观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是现代中国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但中国语言学对“实用”性的偏重,使它在实践中产生某些疏漏,对语言本质及理性抽象研究也存在某种淡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村委会“海选”是保证农村村民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其中存在家族影响、贿选和破坏选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法律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必须促进“海选”过程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具体操作严格化,加强村委会建设,提高村民思想认识水平,切实完善村委会“海选”。  相似文献   

15.
上海是中国近代商业和时尚文化的中心,清末民初,京剧“坤班”、女子新剧团以及“男女合演”现象相继在这里兴起,这既是戏剧和电影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上海社会风俗与社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提出的科学命题,意即军队与民众的紧密团结、相互支持是克敌制胜的最根本因素;“兵民是胜利之本”命题的提出有其背景和根据,也有其实现途径.在当前,“兵民是胜利之本”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真谛在于个体、社会、国家各层面的“幸福”,个体的“幸福”意味着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的“幸福”意味着和谐与平等;国家的“幸福”意味着经济雄厚、政治民主、生态宜居、民族繁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具有个性化特征,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共性特征。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在国际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大背景下,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民美好生活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把幸福与道德结合起来思考的、强调奉献的德性幸福观,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应该以它为导向和归宿。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在章节结构上应该包括“幸福与大学生的成长”、“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在实践中创造幸福”等教学内容,主要观点强调“精神幸福高于物质幸福”、“创造幸福高于享受幸福”、“社会幸福高于个人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兼有幸福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特点,它应该坚持主体性、引导性、实践性的原则,可以采用“理论解释法”、“情感体验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此外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还需要发展的社会经济、公平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个体重大需要和欲望的满足,在本质上是一种判断标准。每个人所接受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种类和多少不同,其幸福标准也不尽相同。个体正是依据自身的幸福标准来衡量自身幸福的程度。幸福感是个体感知到自己的重大需要和欲望满足后的一种心理体验,除了受到自身幸福标准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体的遗传因素、人格特质以及思维方面差异的影响。干预幸福、提升个体幸福感是幸福社会建设的主题。干预幸福应从需要与欲望的调节与满足入手。需要与欲望的调节,除了采用幸福观教育的形式外,更应通过缩小个体间差距、保证公平公正以影响个体幸福参照标准的形式来实现;需要与欲望的满足方面,除了提升影响幸福的一般性客观要素水平外,应通过深入细致的专业化社会工作来协调个体的主客观世界,提升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探讨皖河流域治水与绿色经济转型的关系及其相应的政策引导与支持.论证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是皖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皖河流域洪水发生期长,洪水过程具有“四大、两快、一短”的特征.径流量与含沙量波动呈正相关,峰值同时出现,上游支流的含沙量大于干流.以治水为中心,全面开发水力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退田还湖,发展湿地产业、避洪农业,保持园地、耕地的绿色覆盖,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推进皖河流域绿色经济转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