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让”     
“让”字现代汉语基本义与其本意相去甚远 ,实际上是两个词 ,“让”字古汉语本义至今活在方言口语中 ,而现代汉语“让”字基本义是“攘”字的假借字。让与攘、纟襄三字间有复杂的形音义关系 ,本文详析其间脉络及关系  相似文献   

2.
笔者学习训诂校勘之学,偶有一得之愚,随手札存。兹捃录数则,略加爬梳,以就教于师友同仁。去王力先生认为,“去”字在古汉语中无“往”义,现代汉语用“去”为“往”是受方言影响而造成。近来余朴和夏渌两先生由此而撰文争鸣,余先生认为甲骨文时代去字就有前往之义,夏先生则提出反驳,倾向于王先生的观点。他们主要是以古文字材料进行论证的,对文献中去字有无前往之义未赞一词,本文企图在这方面稍作补苴。的确,先秦文献以及后世那些奉秦汉古文为圭臬的载籍中,用为往义的去字是寥若晨星的。难怪王力先生会得出古汉语去无往义的结论。据笔者初步考察,至少在魏晋南北朝就有去作往解的实证:  相似文献   

3.
一、泛义动词“见”字有独用、前附和后缀指称具体动词的三种用法。二、主动句、被动句中的“见V”是“见”字泛义前附的同一种用法,“见”字本无表被动的作用,是句子事理制约区分主动、被动的。三、被动句中的“所”字结构是独立的整体,“所”字没有表被动的功用。被动句仅用一个助动词表被动。四、之=所,所见=所,之所=所,所见=之所,诸释皆误。五、没有“为A见V”格式的被动句。  相似文献   

4.
绝大多数汉字,至今仍然是以形示义的。象形字是以形示义的。汉字尽管在历史上经过多少次变化,但它的构形基础仍以象形字为基础。 象形字是表意字,如“人”“牛”“日”字就是。当然,现在的象形字经过多少次演变,并不像原物之形,只能从其象征特点上联想到它表示的意义。绝大多数的指事字的构成以象形为基础,自然也就有表意性。如“刃”“本”“旦”字就是。至于极少数的指事字,如“上”“下”等字的构成完全采用的是象征符号。会意字,有的是由几个  相似文献   

5.
据文献记载,“嬲”为“娆”字之异体,有“纠缠、戏弄、扰乱”之义.但《何典》中的“嬲”字并非此义,它是个动词,意为“缠绕”.通过对明清及近代方志中方言材料的考察,结合当时方言的语音特点,并佐以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发现:“嬲”是“绕”的方言记音字,“绕”又可写作“裹”、“掇”等形式,这反映了清代吴方言中存在日母字读为泥母字的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6.
上古汉语“夫”字与人类学上之成了礼关系密切,基本义指“成年男性”。通过对汉藏 语系各亲族语言中有关“人”之语音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本词应是“夫”义扩大而来,因此, “夫”字应是汉藏语系内共同的基本词汇之一。族源问题与语源问题常常互相渗透,不能作如 是观,汉藏语系内各亲族语言同源之研究就很难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7.
反训说平议     
传统训诂学中有一种特殊的字(词)义训解现象,其特点是被训释字(词)能用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可与其构成反义关系的字(词)来训解,所以被人们称为反训.如以“治”训“乱”、以“香”训“臭”、以“快”训“苦”等等皆属此类.需要说明的是,在反训现象中,被训释字(词)的被训释义与训释字(词)的训释义实际上并非反义.所谓反义是指它们的其它义项而言(详下).  相似文献   

8.
一、“道德”诂义 道德一名,乃中国古代思想中一极重要之范畴。而考其初义,则皆与行路有关。《说文》:“道,所行道也。”《荀子·王霸》:“道,行也。”《尔雅释诂》:“道,直也。”综此,道之本义,道路也。引申之,顺路而行亦谓“道”,或称“得道”、“有道”(“有”初义训取,见《经义述闻》)。再引申之,万物生灭所循之抽象规律亦称“道”。故庄子言:“道,理也。”(《缮性》)老子言:“道者,物之所由也。”(并见《庄子·渔父》)韩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释名》:“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德之本字,在甲骨文中从直从行,与今之“循”字形近(容庚说),“示行而视之之意”(闻一多说)。《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尚存古义。但其后此字之形与义变异甚大。其字本义今存于晚出之“巡”字中(《说文》:巡,视行皃)。而其字形在西周金文中则演变为“德”,战国古文中演变为“惠”,其义亦大变。所最可注意者,是字中增入“心”符,为甲骨文中所不见也。《左传桓公二年》:“在心为德”。  相似文献   

9.
关于《万叶集》(卷2-96、2-97)中枕词“み薦刈る”的“薦”意象研究,日本学者基于风俗习惯与传统的视角提出“笹论”“粽笹论”“根曲竹论”“菰论”等观点。聚焦于枕词本身得出直观的结论是其共同点和不足之处。依据和歌枕词理论,通过对信浓的历史文化、和歌之主题、根曲竹的文化内涵等的综合考证,得出“薦=根曲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有夏”等的“有”字意义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认为:“有夏”等的“有”字为助词,无义。本文从上古时期定语的后置乃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有夏就是夏族人生活的区域、“有”字可加之于一切部族名称前面、同义词语区夏、函夏、中夏的类似构成等方面,说明“有夏”的“有”字为州域之义  相似文献   

11.
从同一母文孳乳分化出来的一族字,和母文在意义上是相通的,且和母文形体上有密切的联系,读音相同或相近。笔者试以“乔”族字为例,把“乔”族字分成具有“高”义、“大”义、“长”义、“曲”义的几组字,论证这些字与其母文“乔”的引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燉煌文艺中“变相”、“变文”的“变”字意义,过去曾有好几种不同的解释,例如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说:“所谓变文之变,当是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变相是变佛经为图相之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旧版)说:“变者即佛经演变之意,与俗文之通俗化之义相同.”孙楷第认为“变当非常解”,“歌咏奇异事物的本子就叫作变文.”此外还有人把“变”字当作梵文的音译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以“变”为文体变化或演变的解释是用“变”字的普通义来解释“变文”、“变相”中“变”字的特指义,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不一定切当.“变”当非常解,有点儿接  相似文献   

13.
“声旁有义’作为汉字的一种构字法,历代学者多有阐述,日见其精。本文就声旁有义在训诂与校勤的运用上,试作探讨.“声旁有义”历史观声旁有义源远流长,不仅宋代王圣美创“右文说”,乃传于世。其实,早在许慎《说文解字》中,已见端睨。综观一部《说文》,从A从P、B亦声的字,不可胜举。如:“亦声”之“亦”,段玉裁《六书音韵表》中说,“谐声之字,半主义,半主气凡字书以义为经而声为纬,许重权《说文解字》是也,”又云,“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进一步阐明,“言如声者,凡三种:会意字而兼声者,…  相似文献   

14.
《康熙字典》将“(齿页)”字收在页部正编,将“(齿赞)”字列入齿部备考,以为一与头有关,一乃齿之属,仅据《字汇补》注音,而不详其义。《中华大字典》以其无义,迳将二字汰除。 按,二字出《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海》,亦有音无义,不同部居,为《字汇补》所本,《康熙字典》未识其源。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今古方言大略》二字联绵为释  相似文献   

15.
△通假,假者,借也。通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假借一同音(或音近)之字,表示与之本无甚并联之另一字之义。换句话说,由字音作媒介,使两个字在原义上沟通起来,由借音而借义,通假字是本字的“代用品”。△既有“本有其字”的通假,又有“本无其字”的通假。前者是正体,后者是变格。不用本字而用通假字,事情发生在同一历史平面上。“本无其字”的通假,是先假借古字,后造其表本义之本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发展史上,用音、义的同一性作标准,可以把汉字划分成许多字族或宇群.同族的字具有共同的语根,称为同沅字.中国学者研究同沅字之学,有着古老的历史.《六书》里所说的“转注”,即指同沅字.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首”就是为头,为根;“转注”、“相受”皆指意义上的通连.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一类字族中,有一个根字为头,同族的汉字都由根字派生而来,与根字的意义相通连,考、老二字叠韵,都具有“老”义,其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宗经》“铭”字复见问题历来是校勘学家关注的焦点,以范文澜校注的前后变化为例,明清以来复见之“铭”的校勘情况大致有两种趋势:唐写本发现之前,校勘者基本都认可朱郁仪所校之“移”字;唐写本发现之后,校勘者又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唐写本所作“盟”字是。作“移”有道理,作“盟”有依据,两者是非曲直的背后,映现的是刘勰宗经的思想基础和人们对经典与文章之间关系的认识角度。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本字”“本义”理论不能区分形义联系的不同层次,混淆了字词形义联系与词义演变系列之间的本质性差别。应该重设概念组来准确描述形义关系:1.从形义关系角度设“构件义、字形义和字符义(目的义、相关义、假借义)”。2.从字词对应角度设“联系字、假借字、联系词、代记词”。  相似文献   

19.
说“侃”     
目前主要的工具书对“侃”字的训释与现实生活脱节.《说文解字》对“侃”字的解释属于误训.“侃”字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其本义为喜乐、愉悦.裘锡圭先生认为“侃”字最初是一个表示“衍”的假借义的分化字.现代汉语口语和方言中把带吹牛意味的闲谈叫作“侃”,这种用法在元代就有,它属于“永”、“衍”和“侃”三字的共同引申.“侃”字的刚直一义很可能是假借义.  相似文献   

20.
宗传璧、周烽同志的《从“斯”字看<论语>》一文(载《复旦学报1989年第六期,以下简称“宗文”)根据段注《说文》等证据,认为“斯”字的本义当为“析”义,“斯”字作为“此”义是从宋代开始的,因此《论语》“先王之道,斯为美”之“斯”应当是“分析”之义。宗文的这一见解其实是不能成立的。一、《说文》探究的是字的本义,但字义不一定等于词义,正如“岁”字许慎释为“木星”,并不等于上古“岁”字就没有“年岁”、“年成”之义,“叔”字许慎释为“拾也”并不等于上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