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进行扬弃,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哲学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但除了一些学术综述外,我们很少把中国法哲学研究作为文化现象来反思。以至于有些人认为,在中国并不存在"中国法哲学",存在的只是"西方法哲学在中国"。虽然这一判断有一定道理,但今天的中国确实存在着中国法哲学研究,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整合法学派。老一辈学者对整合法学派的出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研究的结构性缺陷。过度的整合使中国法哲学研究成果缺乏鲜明的个性,对未来的法治中国建设也可能有负面作用。中国法哲学需要发挥其整合性优势,但也需要改变以认识论代替方法论的惯性思维。  相似文献   

3.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具有典范意义。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学术和社会政治三个方面。它是古代湖南地区的最高学府,曾是天下书院之首,历代都有大师在此执教讲学;它是理学南传后最先成熟起来并盛行一时的湖湘学派传承发展的基地;它培养人才不计其数,一批又一批胸怀天下的经世致用之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路向。这三方面相辅相成,以其内在精神的一贯性,支撑着岳麓书院走过千年的风雨历程而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先秦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为轴心来论证古代城市文化的形成原因,以《诗经》为材料阐述古代城市文化的精神历程和时代特征,解说了古代城市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它指出了先秦之际,在个体与群体,自然与社会的杂揉中,形成古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5.
"知识"问题是学术史研究的基础,传统学术史研究缺乏对这一维度的重视.从古典知识体系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学术的变迁轨迹,经世之学在17世纪成为重要的学术范式,并因其重视"治国"知识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一时期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为中国传入为数巨多的西方技术、宗教与伦理著作,中国士大夫在融合中西学术的背景下,对中国传统学术做出了重要的更新,基本上建立了外传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名词和学科名称.从而为中国传统学术走向近代化,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古代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以其重民意、保民生、得民心的倾向,与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相制衡,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与实践的精华。作为一种很强的政治理念和现实力量,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曾产生过重大和广泛的影响。如今,民本思想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依然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民本思想为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文化土壤,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文化基因,也为我党总结概括执政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认真汲取古代民本思想所内蕴的政治经验和智慧,挖掘它的当代价值,这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侠文化初论     
本文从中国古代侠的形成和发展状况出发,从思想渊源上证明侠文化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儒文化既正面冲突,又反面补充,共同完成了中国政治文化中庙堂与江湖奇特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8.
政治传播在古代中国政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王朝合法性的建立、政治文化的传承、日常政治的运转、对外形象的塑造与天朝地位的建构以及王朝的更迭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古代中国政治传播可以为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9.
丧礼仪式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而特殊的文化形式,它影响着华夏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维护了古代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丧礼仪式承载着古代社会德性的基本价值取向,符合官方以儒家正统思想整合家庭、家族和乡村社会的要求,在实践的层面也扩展了"礼"的内涵和实用性。全方位的互动模式、文化心理和行为惯习,是丧礼仪式独具特色的德育环境。传统丧礼仪式对个体意志结构和行动结构影响深远,对个体品德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春秋公羊学”是中国儒学尤其是今文经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是一种产生于先秦、影响至近代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潮;它侧重于微言大义的阐发,强调经世致用,从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大一统理论逐渐演变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影响至深,在中国政治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初以来,唐宋庄园经济受到学术界的持久关注。学者们不仅把它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进行研究和讨论,还深入探讨了它与社会环境、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关系。受不同时期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的影响,学术界对唐宋庄园经济的评价存在诸多分歧,但对相关问题的理性认识却逐步得到深化。对学术史进行认真梳理,可以发现庄园经济本身并非只是欧洲中世纪的特有之物,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也广泛存在着庄园和庄园经济。虽然中国的庄园与欧洲庄园大异其趣,但同样是古代社会和农业经济的重要生产和组织方式之一。考察的结果显示,作为古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园经济对唐宋及后世农业经营管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从广告的起源、发展、广告的表现形式和广告所起的作用看,中国古代社会除了商品广告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形式的广告,即政治、文化、军事广告。这些广告表现形式早于商品广告产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商品广告的主体地位互有消长,同时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衍化的过程,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始终。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调解制度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解制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厚的思想和社会基础。调解产生于古代无讼的法律文化之中,寄托着古代统治者对建立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调解制度适应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下的宗法家族社会,同时,又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实践其“德主刑辅”政治主张的重要方式。古代的调解制度在漫漫二千余年中,既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基石,同时也在客观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二千余年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古代调解作为一种法律文化现象,对我国现代调解制度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通称.秦汉之后,士大夫从先秦的"游士"逐渐转变为依附于专制皇权的"士大夫",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身的"两重性",即士大夫的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方面存在着诸种看似矛盾而实际又相维系的特点.这些特征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局势以及士大夫的政治性格等因素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文化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了数千年,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那便是在利用法律这一强有力的工具的同时,极力主张以传统道德为支撑,使法与道德交相呼应、各司其职,从而形成了令世界为之震撼的超稳定社会结构。在强调法律与道德并用的精神指导下,中国法文化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情理交融的现象,而这也成为其一大特色。近代以来虽然由于国家的衰落,中华法系最终解体,并且随着西方法律原则与精神的传入,法文化的面貌为之一新,但数千年传统的惯性也以不可阻挡之势继续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探究中国法文化中的情理交融现象,对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将可能带来某种启迪甚至是方向的指明。  相似文献   

16.
编辑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我国已存在几千年之久,它作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的文化积累和传播中,一直发挥着独特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古代编辑活动事例,阐述我国古代编辑的历史功绩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岭南书院兴盛于明代,在晚清达到高潮,它极有助于古代岭南地区文化的普及和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宗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产生于西周,并逐渐有了一套固定的形制、规模和制度,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宗庙文化,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表现了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指出,一定的学术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反过来作用并影响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因此,不同时代,总是要出现为这一时代服务的学术文化思想体系、学术流派以及相应的各种学术著作.这就是说,文化这种精神生产,一定都建立在特定的物质生产之上,并与当时社会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无论研究哪一个时期的学术文化,都不能把它孤立出来就事论事,必须同  相似文献   

20.
文人与诗妓──诗妓在诗词传播中的作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 ,它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畸形阶层 ,本是因士大夫文人阶层的需要而生 ,因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紧密联系而发展 ,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使得她们在信息传播渠道欠发达的古代社会中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诗词传播者的角色。她们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的普及化传播中 ,起到过重要的和独特的作用 ,甚至对中国古代文学样式的流变产生过独特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