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的资料为基础,分析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结果表明:(1)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主要包括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等三方面.民族认同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互有差异,但总体而言,性别、学习汉语的时间、所在学校的位置和母亲的学历对民族认同影响显著.(2)公民角色、学生角色和民族认知、民族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3)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考察了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汉文化认同的现状,并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影响文化认同的深层因素,提出了今后培育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认同对于个体是安全感、意义感获得的基础;对于社会是凝聚力、创造力形成的源泉。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认同呈现出传媒消费时代的特点,大学生在现实与符号的纠结中建构认同;社会认同被自我认同挤压,认同层次偏低;文化认同的混杂性中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处于低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认同特点,引导大学生获得在传媒消费社会生存的方向感、意义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4.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高校务必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探索和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努力建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藏族大学生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西藏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藏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国家稳定,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其自身成长成才,承担历史使命。藏族传统宗教文化、新媒体传播手段、民族分裂主义思潮都影响着藏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为增强藏族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抵制民族分裂主义思潮的渗透,发挥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迁移作用,使藏族大学生自觉认同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6.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作为对社会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的青年大学生的身份认同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两个维度:即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其成因,努力探求改善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新时期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语言认同现象为例,分析了民族聚居区内少数民族对汉语的情感、认识评价、语用行为倾向等,研究了制约和影响汉语认同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因素,进而探讨了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内的汉语认同和语言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许旸 《江淮论坛》2009,(3):140-144
本文结合对上海大学生媒介使用、跨文化消费与文化认同的问卷调查,呈现大学生在媒介接触、跨文化消费上的频率和特征,以及对国家文化认同态度、跨文化交流倾向等基本状况,并尝试分析其中的联系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媒介使用多元化,互联网在年轻一代的媒介接触习惯中已经占据主导位置;整体而言,大学生对中国、美国流行文化的关注度高于日本、韩国;大学生身份认同趋向多重化,对本土文化倾向上持积极、开放态度等。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问卷调查和语言测试的方法,对3700余名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汉语学习水平进行了调查。在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集中考察了维吾尔族中学生民族认同的发展状况及其与汉语学习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人才后备军,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树立责任意识、维护边疆安全的时代使命,也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导致其对高校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课程接受度参差不齐,互联网和自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也产生一定冲击。注重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培育机制的构建,要客观看待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文化认同机制;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形成情感认同机制;深化具身认知,形成行动认同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推进常态跟进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文化符号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首先  马丽 《天府新论》2007,1(6):114-117
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已成为文化的根基,符号是人类的文化景观,文化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在眼花缭乱的文化符号的强烈冲击下,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危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迷恋,对传统文化的任意疏离;对新潮的异己文化的盲目追逐,对朴质的本真文化的轻率冷漠;缺乏对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准确判断,缺乏对优秀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认同。这种危机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文化认同是文化和谐的基石,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和标识。要化解青年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一是要坚持民族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正确处理好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认同、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双重冲击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认同出现了模糊的趋势,淡化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本文以广西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取得相关数据,通过分析现状,找出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期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文化价值的认同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对我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的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对传统和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消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4.
张小云 《南方论刊》2022,(7):110-112
继承和创新红色记忆是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铸魂育人的任务,增强大学生红色记忆的认同,有助于大学生准确把握规律,自觉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通过加强大学生对红色记忆的知、情、意、深、行,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深化对红色文化记忆的发扬,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大学生对国家认同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5.
大众媒体与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媒体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云南跨境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在当前云南边境地区特殊的社会形势下,有必要加强和调整针对跨境民族的传播手段和内容,确立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不列颠民族认同由文化认同、宗教认同、政治认同、地域认同四方面构成。在文化认同上,不列颠人思索探寻与新政治实体相匹配的不列颠认同,其对基于"普世价值"之上的"自由"的诉求建构了集体身份认同;在宗教认同上,新教信仰在造就不列颠民族认同思想基础的同时却又让位于贸易的发展;在政治认同上,不列颠人对帝国的感情和归属感消融于其文化、宗教认同之中,以本土化和民族化爱国主义表现出来;在地域认同上,贸易帝国为地域帝国提供了原动力,广袤无垠的帝国本身也建构了广泛的认同。由此对现在仍然困扰世界的民族主义问题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形式从总体、认知、情感和行为四个方面考察了88名艺术专业大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状况。结果表明:从总体上,47.7%的大学生认同英美文化,三个侧面认同程度有所不同。调查研究中发现了三个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西藏昌都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的加迭村每年藏历新年都要举行“假结婚”仪式。这一妙趣横生的民俗现象折射出盐井地方社会的多元认同:首先是和谐共存的多个民族对藏文化的认同;其次是互相宽容的多种宗教对藏传佛教的宗教认同;最后是全球化语境中地方群众对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这些多元的认同不仅反映了盐井地方的文化多样性,更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和互相尊重。  相似文献   

19.
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是公民对所属国家的一种认知、肯定、接纳,以寻求公民间的"我们感"和对国家的"归属感",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在当代,国家公民身份认同受到族群认同、全球化和后现代思想的挑战,呈现出开放性,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国家公民"。这是当代国家公民身份的新定位。适应国家公民身份的这一定位,公民教育需要同时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文化认同教育和全球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20.
孟福来 《兰州学刊》2010,(7):148-150
社会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政治绩效的缺陷、传统教育模式的缺失以及互联网主题社区的渗透,对大学生认同危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面对这一现实,教育者需顺应大学生性格特质与思维模式。通过政治文化认同教育与强化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观塑造,重塑核心价值认同,从而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重塑当代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