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康有为所著<大同书>中,最关键处在于其"去家界"的主张.他逐一列举了"有家之苦"与"去家之益",将"家"视为进入"太平世"的重大障碍.康有为深受西学"天赋人权"观念影响,认同人的自然欲望及自由、平等,极力主张免除掉礼法传统强加在人身上的道德枷锁,并提出了一系列详尽的、充满了人性关怀和空想性质的社会主张.  相似文献   

2.
陈凯歌的影片历来格外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束缚,影片中人物都生活在浓郁的中国气息和特有的文化禁锢中.在影片<梅兰芳>中,文化禁锢的表征已由"铁屋子"变成了"纸枷锁",更深刻、真切地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通过对陈凯歌较有影响的三部影片<黄土地>、<霸王别姬>和<梅兰芳>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解读"铁屋子"和"纸枷锁"对人生的不同禁锢.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崇尚生命的自然状态;二、珍惜生命和保护生命的尊严;三、爱是生的一种形式.在<边城>里,沈从文为他的生命哲学作了一次诗意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自然"与"无为"的源头是<老子>,但<老子>的"自然"不完全是"自然而然"、"天然"的意思,其中含有一种对于超现实的、甚至是超出想象力的、人力无法与之抗争的力量的敬畏和惶恐的心理.这明显表露出一种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的色彩.<老子>的"无为"思想实质上也包含了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无能为力的消极含义.这与当今学界大多对<老子>中"自然"和"无为"的理解显然有别.  相似文献   

5.
<论语郑氏注>是<论语>解释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郑玄在注释<论语>中阐明,圣人的位格,在于禀天所授之德位,为人间立法.制作法度,即为人间立法,而王者之事,顺法度以行其政教.在政教的关键,是教民以孝.这并不启发人民的理性,而是启发人民的德性,如果教民之道是顺乎人心的正道,则民受教而无所知.同时,郑玄洞明人性的幽暗,邪恶的易滋,因此不但提倡"礼",也提倡"法",即以道德裁决律法,使刑罚的精神必须源自经义.郑玄通过注释<论语>,建构了一套从圣人到政教到礼法相互关联的政治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周敦颐在<爱莲说>、<通书>、<太极图说>等著作中对君子人格进行了阐述,区分了人生追求中的 "大"与"小",认为生命中之道德境界的追求高于和重于生活中之物质与地位欲望的满足,能有如此体认并能力行践履,便成就了"君子人格";以之从政,便是"君子之政".这些观念和实践值得今人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论老子的欲望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尤其是对<老子>中的欲望观问题的探讨,近些年来学者们论辩激烈、见解各异.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厌世的,消极的,因此他自然是主张禁欲的.这一看法是对老子"无欲"观点的表面理解.实际上,老子对真正的欲望并没有否定.相反,他以"道之自然"等为其哲学基础,构建了一套以自然生命欲望为核心的欲望体系.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即"物"的危机,其根源就在于人对"物"本原意义的遮蔽.如何为生态危机寻求一条更好的解决之道,关键在于使生态伦理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原则,使人能够以"为物去蔽"的方式待物.老子哲学开辟的不仅是一种对物的认识纬度,更是解决"人"、"物"矛盾的生活纬度.<老子>中关于人与"物"如何相处的真知灼见,无疑给现代人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对卡西尔哲学从<符号形式哲学>到<人论>的发展作了一个考察,认为这个发展实际上可看作一个人类学维度上的进展.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的出发点"世界理解"就已经预示着其哲学的人类学关怀,一个符号形式哲学之所以同时是一门人类学,就在于符号具有把印象转变为表达的功能,符号化的表达也是人的根本规定性之一.这一进展最终导致了卡西尔"人是符号动物"的定义.最后通过对这两个文本的比较,对<人论>表现出的哲学进展与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管锥编>是钱钟书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学界对<管锥编>的主题形成了多种观点.客观认识<管锥编>主题既关乎对<管锥编>学术价值的认识正确与否,也影响从中获得启示的深广程度.比较学界关于<管锥编>主题的几种观点,结合对钱钟书学术思想、对<管锥编>内容和形式方面特点的分析来看,<管锥编>的主题是探究人类本性、探究人类生命整体.尽管<管锥编>只是以"管窥"、"锥指"的"札记"形式记录阅读中的生命感悟,但由于每一则各不相同的内容诠释了人生的不同方面,全书成百上千"则"有关生命的内容就"逼近"了对人类生命整体的认识,<管锥编>的认识价值亦由此得到显现.  相似文献   

11.
"潘金莲母题"发展及其当代命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金莲的"美"与道德失范两种对立的情感因素被熔铸在"潘金莲母题"的具体意象上,象征性地显现了人的伦理意识和自然情感冲突.这种冲突人类的过去、现在、将来都会遇到,都在想办法解决,又永远处在妥协的状态中,母题原型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化着.<水浒传>、<金瓶梅>、<义侠记>、<潘金莲>等作品提供了母题演化的具体文本,潘金莲、王婆、武松等人物形象承载了母题的特别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伦理和道德的辨证考略—基于黑格尔精神资源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格尔精神哲学关于客观精神的描述有两种旨趣:<精神现象学>中的思想进路是由"伦理世界观"到"道德世界观";<法哲学原理>中的思想逻辑是"道德"向"伦理世界"的转向.看似差异的精神逻辑隐含表达了道德哲学两个重要范畴"伦理"和"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道德在既有的伦理中孕育形成,并有待于在绝对自在自为的伦理理性中检验;道德又蕴涵着较高的主体性原则,推动伦理的进步与发展;伦理与道德是在相互关联中互动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利己利他"斯密问题"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亚当·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操论>中关于"利己心"与"经济人"、"利他心"与"道德人",即"斯密问题"的概要阐释,提出了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日瓦戈医生>与<活着>这两部小说在表现死亡主题方面都凸显了人道主义的关注,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两部作品在解决生命与现实的紧张关系时,表现出了"救赎"与"超脱"两种不同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5.
人生意义,是哲学探索的旨归.作为先秦诸子哲学的集大成者,<淮南子>同样继承了先秦道家对人生意义的探索.通过对道、人及道与人的关系的探索,<淮南子>提出人生的意义在于"性合于道".  相似文献   

16.
王弼构建融合儒道的哲学思想体系,主要是通过注释<老子>来完成的.从形式上讲,王弼的哲学思想缺乏完整的体系.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即中国古代哲学在表现形式上缺乏西方哲学那种完整的体系.但形式上缺乏体系,并不等于实质上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探索王弼注<老子>构建融合儒道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路,从而显发其思想的逻辑性与系统性,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王弼哲学思想,乃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哲学应担负起"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两种使命,这两种使命为哲学之两"极".然而,传统儒学推开了"终极关怀"这一"极".面对西学的大规模东渐,这一问题成为现代儒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此方面,牟宗三对"终极关怀"这一"极"进行了有益探讨:其一,无论就宗教之"理"来看,还是就宗教之责任来看,儒学就是宗教.其二,由于儒学不具有一般宗教之形式,且它所强调的是"天道"、"超越而内在"等,故其为一种特殊的宗教.其三,儒教将重点放在道德之本心与道德之创造上,故是一种"道德的宗教",亦是一种"人文教".  相似文献   

18.
尼采道德哲学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尼采的道德哲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生命意义哲学。尼采整个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和目的,便是为生命赋予意义,他是站在生命立场上否定旧的道德价值,而又站在生命立场上呼唤新的道德价值。这样一种以生命意义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剥离了道德价值对生命价值的"遮蔽",生命价值获得了"澄明"和"敞亮",确定了生命价值的一阶地位。这一思路对现代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以极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化"是贯穿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发端于<周易·系辞传>:"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中国古代美学认为,"道"(气)是宇宙万物的最初形态,"道"的这种构成万物的构成态表征为"化"即是"生".这种化生的精神实际就是"化",即一种生命精神的表征状态.  相似文献   

20.
于"抵抗处"求"和解":《聊斋志异》的分裂性情爱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自由爱情的大胆书写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经典价值,但正是在这些已经获得公认的叛逆性情爱叙事之中,蒲松龄又不自觉地把对于礼教道德的顾忌和情感紧张播撒在这些抵抗性文本中,从而构成一种既反抗礼教却又不断与之"和解"的分裂性叙事.这种和解方式一是以"正妻缺席"的方式规避自由爱情与礼教婚姻的冲突;二是作为礼教抵抗性书写的特有方式--"鬼狐",又成为通向礼教之门.这种既抵抗又和解的心态以及幻想式的解决方式,不仅未能淡化礼教对人性自由的巨大压抑,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一种渴望享受自由却又怕承担反抗礼教后果的虚弱与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