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中国农产品持续不断增加的贸易逆差已引起政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正确认识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特征和成因,事关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结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市场准入承诺,根据对我国海关农产品贸易数据和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的劣势和实施更为均衡的对外开放战略,是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的根源;棉花、大豆等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的急剧增加,强化了农产品贸易逆差格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应对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关键是优化农业对外开放结构,设计既能确保农业安全又不至于对国际农产品市场造成过大冲击的农业贸易与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2.
中亚是我国农产品进口的重要区域,采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HS-6分位贸易数据测算了1992-2020年中国从中亚进口农产品的贸易边际,并进一步分析了各贸易边际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第一,不同贸易边际对中国从中亚农产品进口份额的贡献存在较大国别差异,整体上,中国从中亚农产品进口份额增长是由数量边际驱动的。中国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进口份额增长先后受扩展边际和数量边际增长的驱动;从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进口份额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于数量边际的增长;从乌兹别克斯坦进口份额的增长则是扩展边际和价格边际共同提升促成的,但这一趋势正在减弱。第二,近年来中国从中亚进口小麦和油脂产品持续增长,进一步挖掘其进口潜力对于中国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从影响因素看,地理距离和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对扩展边际有显著正向作用,中国对外投资存量与中亚五国农业生产效率的交互项对市场份额和价格边际有显著正向作用。准确把握贸易边际增长结构能令贸易政策的选择更加有的放矢。未来中国作为需求方应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以对外投资等方式促进中亚五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积极发挥双边贸易协定作用,实现中亚五国农业发展和中国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出口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冲破国外技术贸易壁垒,打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山东省实施了“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面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这一新的贸易壁垒措施对我国尤其是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应当进一步完善“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发展绿色农业,走上一条健康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4.
讨论农产品价格稳定与农业生产者收入稳定的关系 ,基本框架是国际国内两重市场 ,焦点为国内需求变化的影响作用。依据Lyaponof定理所得出的结果 ,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的稳定 ,并不一定意味着农业收入的稳定。由此 ,似乎可以部分地解释在农产品国际市场上难以形成有关垄断组织的基本事实 ,因而为解除粮食安全方面的某些不必要的忧虑提供一点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为核心的传统流通体系是制约中国农产品供求平衡和价格稳定的主要瓶颈。要提高中国农产品流通运行绩效,迫切需要对传统体系进行变革创新。在分析超市农业内涵的基础上,从农业产业利益诉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方式转变、农产品交易方式变迁、国内农业发展态势、国际经验示范等角度探讨超市农业将主导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必然性,从渠道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视角分析超市农业对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与2000年相比,2021年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产品集中度和国别集中度双双下降,发展中经济体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实证研究表明:从2000年到2021年,中国是全球农产品国际贸易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对全球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增量的贡献为9.45%,降低了可贸易农产品的产品集中度和地理集中度,重构了全球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另外,中国践行“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遏制了谷物进口的过快增长,从而对稳定谷物国际贸易格局、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成因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成因一直是世界经济和农业经济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国内外学者的基本共识为:供求关系是决定农产品价格的根本原因,各种因素通过影响供求双方,对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传统影响因素对国际农产品价格仍具有显著影响,而能源价格,投机因素和政策干预等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因素的作用也在日益增强;虚拟经济已逐渐成为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现有的研究分别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展开,而未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有机结合,如何将两者间的互动关系纳入研究框架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如何在涵盖实体经济因素和虚拟经济因素的研究框架下,得出有益于政府平抑农产品价格,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系统地探究近年来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变化对促进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基于2012—202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量的月度数据和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借助TVP-VAR模型,研究不同种类农产品进口和出口的冲击反应及变动特征,并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促进我国优势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具有更为明显、直接的时变特征;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当前我国市场不同农产品及贸易商品的市场影响具有显著差别;在不同时点上的系列经济政策对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影响表现为负,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为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际农产品特别是大米、小麦、大豆、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先后在2006年和2010年急剧上涨。金融化因素逐渐影响农产品市场结构,传统的供求状况难以全面反映农产品价格波动,而原油价格、期货价格、货币供应量与美元汇率的变化大大推动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首先,通过对国际农产品价格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着重分析美元汇率、原油价格对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后,农产品金融化趋势明显增强,国际农产品价格与美元汇率和原油价格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其次,分析了农产品金融化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农产品金融化趋势的对策建议,指出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农产品"走出去"战略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应对农产品金融化趋势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民以食为天。占中国小麦产量80%的华北产区遭遇大旱,引发了人们对于粮食问题的关注。粮食将是继石油、铁矿石之后新的全球性战略资源。为了应对跨国粮商左右国际粮价,亚洲诸国被迫限制农产品出口,"金砖四国"农业部长齐聚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首届农业部长会晤,共同商讨应对全球粮食安全大计,并共同签署了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莫斯科宣言》。中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却处于弱势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需要在这些大宗商品领域体现出"中国定价"。  相似文献   

11.
打开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道,立足于发展创汇农业,这将是今后寻求农业跳跃前“撑杆”。农业如何进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2.
从4个方面阐述了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态势,包括:严格履行入世承诺,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市场贡献明显提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农业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增强。指出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主要经验在于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实施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的农产品贸易战略;着力提升农产品进出口管理能力与市场调控水平。提出了深化农业对外开放的3个启示与思考:要从全球视野、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的认识,深刻领会、全面把握统筹利用国际国内2个市场、2种资源的战略意义;深化农业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对外开放战略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要建立完善开放条件下农产品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积极参与和推动完善全球农业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正式签署,中国农产品出口迎来了新机遇。近年来,中国与RCEP成员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运用GL指数、BI指数和MIIT指数测算2006—2022中国与RCEP国家农产品贸易指数,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双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与RCEP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且双方产业内贸易增量源自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货物贸易结合度、市场开放度差异、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市场规模差异和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对中国与RCEP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货物贸易结合度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农产品关税减让是WTO框架中市场准人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一轮农业谈判的关键议题之一。以主要谈判方提出的农产品关税减让模式为基础,利用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Agricultural Trade Policy Simulation Model)对主要成员国农产品贸易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关税减让改革将使世界农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刺激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并改善其贸易状况;而欧盟的农业生产将大幅减少,农产品进口增加,农产品贸易平衡将恶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一直在不断地扩大开放程度,增强与全球市场的融合程度。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进出口份额长期保持持续高涨的态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小,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尚显不足。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全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产品结构和质量标准,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综合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以来,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加大,国外大量农产品和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形成一定威胁。采用熵权法实证测量加入WTO以来大豆、玉米和棉花三类敏感性农产品产业安全水平的演变,进而从进口来源地和进口依赖性两方面探寻产业安全的威胁源头。研究表明:大豆产业已处于"危机"状态,主要威胁来自美国;玉米产业由"基本安全"转为"不安全"状态,主要威胁来自美国;棉花产业也处于"危机"状态,主要威胁来自美国和印度。针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状况,提出加强农业产业安全风险预警预控研究,确保农产品进口量与国内产业保护力度成正比以及构建农业产业安全保护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产品成本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粮油等大宗农产品成本和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 ,对于拥有 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入世后非常不利。为了全面认识影响我国农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 ,从而为降低农产品成本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论文从自然条件、生产要素、经营形式、产后流通、政府支持等方面对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COMTRADE相关数据,采用修正CMS模型对2002—2017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波动成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美国农产品出口波动主要受市场规模效应影响,但出口增速远低于世界需求增速;出口产品结构效应不明显,市场分布效应对美国出口农产品正面效应愈发显著,其中以中国市场进口增长贡献度最大;美国出口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并不强,在发达经济体市场竞争力表现呈下滑态势,仅在以中国为首的部分新兴市场表现出良好适应性与竞争力,且巴西大豆替代效应对美国农产品竞争力产生较大冲击。提出加强对美国农产品市场及竞争力演变监测、充分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利益、弹性调整对美农产品贸易政策、提升中美农产品贸易依存度、延伸贸易合作平台与推进两国农业全方位交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东亚地区人口、耕地的情况,作者对中国二十二世纪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提出了与莱斯特·布朗相反的结论,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状况,指出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实现粮食自给是可能的。中国政府必须采取合适的农业政策,包括对农业物质投入和对科研的支持、培育国内农产品市场、取消省级或地方政府对农产品进出本地区的限制,使农民了解国际农产品市场等,肯定了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不会进口大量粮食,不会冲击国际粮食市场。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2018年3月,美国又根据“301调查”结果正式宣布对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征收关税,从而引发了中美贸易战。美国掀起贸易战的表面成因是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贸易不平衡和巨额的贸易逆差问题,实则贸易逆差并不是中美贸易战的真正成因,在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战背后,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忌惮和遏制,是美国在全球战略上针对中国的一种竞争,核心目的在于打压“中国制造2025”强国计划,以此维护美国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优势地位。在中美贸易结构中,农产品贸易是美国对中国具有出口优势的重要双边贸易领域,故中国则主要以对美国进口农产品征税作为博弈筹码,这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贸易摩擦也暴露出中国农业的一些问题,即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某些农产品国内供给不足,依赖进口程度高,为此,中国应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水平,同时健全中国的农业贸易政策体系,并抓住本次贸易战后重新谈判的契机,争取参与制定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业贸易投资新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