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宏 《中国藏学》2023,(1):51-57+213
有关吐蕃王统历史的记载,最早见于P.T.1286和P.T.1287号敦煌藏文写卷。后弘期早期成书的一些藏文史籍中屡屡出现对青藏高原周边地域的零散叙述,14世纪中叶成书的《红史》作者广采汉、蒙古等地的文献资料,开创性地将汉、西夏、蒙古、吐蕃等不同区域或族群的王统历史纳入书写范畴,并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编纂体例。这一书写传统后被《雅隆尊者教法史》等诸多藏文史籍继承和发扬,影响深远。14—16世纪藏文史籍中关于各地王统的历史书写,体现出藏族史家对于元代以来汉、藏、蒙古、西夏等各地、各族群的整体性关照,透露出浓厚的多民族史观。这一史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深刻反映出元代统一多民族王朝国家建立之后,藏族史家在思想观念层面如何看待和处理国家、区域和民族关系的问题。通过对元朝统治合法性的相关论述,史学家们事实上建构起了一种汉、藏、蒙古等人群和区域的共同体认识,使得元朝治下各区域和人群之间的关系,在藏族思想认识上得到了妥善的处理。这一点对于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挺 《中国藏学》2023,(1):58-65+213-214
文成和蕃及其在吐蕃的史实,不仅在汉藏蒙等史籍中有所记载,还在裕固族、门巴族和蒙古族等周边民族的民间文学中广为流传,甚而还被搬上戏曲舞台。在多元叙事与交融共生的过程中,文成公主形象被不断地层累与叠加、深描与塑造。而文成公主形象塑造的过程,可以视为多民族形成共同认同符号的过程。尽管不同的历史书写、民族记忆和舞台叙事表现出风格迥异的文成公主形象,其侧重点也有所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贯穿始终,他们对于文成公主和亲及其在吐蕃作出贡献的颂扬是一致的。与文成公主相关的历史记忆和戏曲叙事,不仅颂扬了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深厚感情,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因此,文章拟从多民族的历史与记忆出发,并结合越剧《文成公主》的舞台叙事,试图说明文成公主形象究竟是如何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框架中有序生成的。  相似文献   

3.
"民俗志"作为文化书写的实践活动,并不是自现代民俗学科建立以来才产生的,在我国"民俗志"书写传统古已有之,它存在于我国卷帙浩繁的史志文献中,是一种"有实无名"的民俗志;自20世纪90年代"民俗志"概念被正式提出,经过十多年的写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民俗志已经进入了对其书写范式的反思阶段.本文首先追溯了我国史志文献民俗志的书写传统及其写作程式,并进而对"民俗志"概念作了发生学上的研究,提出在新形势下应当实现现代民俗志书写范式的转换,并对现代民俗志书写的可能形式和多种类型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钟敬文教授不仅是著名的民俗学家 ,而且是成功的教育家 ,在他的支持、帮助下 ,中原神话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5.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核心 ,既关系中国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又决定中国民族的团结和繁荣。民族分裂主义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反动 ,泛突厥主义是新疆民族分裂主义之根 ,西方反华势力妄图分裂中国是“西藏独立”产生之源。要在各民族中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必须在各民族中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这一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少数人的范围里 ,应该扩大到全民的范围 ;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的层面上 ,而应该上升到政治和政策的层面 ;不能仅仅作为民间团体行为运行 ,而应该作为党和政府的行为运作。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战略思路是强化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恰白·次旦平措先生是西藏新史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他将西藏地下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相互结合起来重构西藏古史,从而开拓出西藏史学理论与实践的新理路.这种"二重证据法"同时也体现出20世纪以来史学潮流的新变化,作为老一辈藏学家的恰白·次旦平措先生顺应了这种历史潮流,从而对西藏新史学流派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郎维伟  郎艺 《民族学刊》2011,2(4):25-32,92
考察民族最早的历史起源,一般可以上溯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的演变序列,由部落生成国家和民族两个平行的事物,国家有影响民族的作用。现有的历史资料证明,西藏高原上的藏族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历史起源过程,古代吐蕃奴隶制王朝国家的产生与藏族的形成相伴而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新的视角重新梳理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即把中国近代史放进整个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史中,以此为视角,认为中国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即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华民族在各层次上实现近代转型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华民族走向自觉联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0.
晚唐五代敦煌寺院与中原田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五代时期敦煌处于吐蕃和归义军的统治, 此时的寺院模式与中原历代形成的田庄极为相似。通过二者在阶级构成、经济生产、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比较, 可得出结论: 此时之敦煌寺院为不完全之田庄。  相似文献   

11.
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孕育了今天的中国,而今天中国的国家建设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中华民族是在多民族的聚合与整合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有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界,在此前后,将中华民族汇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政治共同体呈现的形式不同.在 1911年之前,这个共同体是传统的中华帝国体系;而在1911年之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和帝国体系的瓦解,这个共同体就是逐渐确立和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与发展与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相伴相随.  相似文献   

12.
益卓 《民族学刊》2022,13(10):99-104, 141
关于前弘期密乘是否属于佛教正法争论的作品例证不少,如《答关于前弘期密乘的争论》中就涉及到10篇案例,这些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哪些是印度人智造的藏译作品,哪些是藏族人智造的母语作品;二、凡是藏人智造的就是伪作,凡是伪作就是邪法,凡是邪法都不会修成正果;三、旧译密续是否为佛教正法的问题,密宗大圆满是否为佛教正法的问题,九乘学说是否为佛教正法的问题。笔者统览《答关于前弘期密乘的争论》中涉及的十大案例后发现,这十大案例既是一种源自本土的西藏佛教与源自外来的印度佛教在青藏高原高峰对话实例,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佛教实现藏族本土化进程中高峰对话的代表性实例,加强对这十大案例的研究无疑对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建军  李宗赫 《民族学刊》2022,13(11):1-8, 141
共同历史记忆具有共有性、时代性、建构性和凝聚性等鲜明特征,对展示中华文化符号、体现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重要的载体依托、桥梁支撑和价值彰显作用。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是由各民族共同拥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书写的革命文化、共同弘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符号和标识等组成,是各族人民的感情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守护、传承、阐释和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