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家庭大小"、"女性形象"、"男性地位"三个方面论述了部分现代川籍作家"家庭小说"的创作特色.笔者认为巴金关注"大家庭",反思儒家文化,其他川籍作家多写"小家庭",反映出巴蜀地域、巴蜀文化的特性,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时期的作家常自喻为"美人",今天则有不少作家被冠以"美女作家"称谓。称谓的变化折射出认同的变化,背后则是古典文化与美学精神的变化。"美人"作家,其内在精神气质偏"悲",这种"悲"性精神正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化内在气质的特有表达;"美女作家",其内在精神气质则趋于"乐"性,这一精神也契合了当代文化娱乐化发展的时代精神。作家称谓从"美人"到"美女"的嬗变,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美人文学的终结和美女文学的兴起,意味着古典文化与美学悲性精神有一种向娱乐化以及深层的享乐主义、纵欲主义一脉相承的文化嬗变趋向。  相似文献   

3.
王兆胜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坛上一位重要的散文研究专家。他的学术视野开阔,"史"的意识清晰,其学术研究持论的重要策略是比较方法。文体之间的比较、作家之间的比较与作家自身的比较是此种方法展开的三个向度;而"脑"与"心"的辩证则是王兆胜持论的重要尺度。思想与灵悟高度融合而成的散文作品才是"人类理想的散文",兼顾了思想与灵悟的散文理论才是理想的散文理论。王兆胜谈论问题习惯于强调辩证,这是一种可贵的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4.
《王伦三跳》不仅是德国表现主义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成名作,而且是一部著名的"中国小说"。这部作品通过"事实想象",描绘了18世纪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文章运用谢阁兰的异域情调论对《王伦三跳》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该作品描绘了一幅以赞赏差异美、积极探索自我为基调,想象与真实共存的中国印象画。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学历情结",促使他广闻博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受外国文学影响最广泛的作家。他对外国文学的借鉴,经历了"模仿"、"活用"和"化用"三个阶段。其借鉴的主要表现是表现方法的借鉴、艺术形式的借鉴和文学精神的借鉴。这种借鉴是一种立足于"人性尺度"的主体选择。  相似文献   

6.
"一句真话比全世界的分量都重",这是刚刚去世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说过的话。索尔仁尼琴以批判的方式爱国,以灵魂的良知写作,一生坚持讲"真话",即使遭遇关进监狱八年、流放两年、剥夺国籍驱逐出境的打击,也始终如一,不改初衷,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三岁小孩都懂得的讲"真  相似文献   

7.
吴新锋 《南都学坛》2012,32(1):77-81
流浪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永恒的生存方式。艾青在新疆的16年是一种"模式化的朝圣之旅",和其他新疆流寓作家(朝圣者)一样,他经历着"模式化的思想改造",干着"模式化的革命工作",过着"模式化的革命生活"。艾青在新疆的思想上"模式化之旅",既是党和人民对其思想改造的过程,又是时代对艾青思想熔铸、锻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艾青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是"右派们"所共同经历的,像众多右派一样,艾青在这样一个"模式化的旅行"中,试图通过对文学真与美的追寻、人格自由的挣扎来再次吹响"芦笛"。艾青的"朝圣之旅",不仅仅是一个诗人的朝圣之旅,更是所有新疆流寓作家,甚至那一代人的朝圣之旅,这对我们思考那些和艾青有着一样"模式化旅行"的同路人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8.
退休后,我在一家周刊返聘。屈指算算,在岗时间46个年头。无论从教、从政、从文,我的业余爱好——写诗撰文,一天也没有间断过。退休后,我的文艺创作由"地下"转到"地上",由"业余"变成"专业"了,记得当时我曾大喊一声:"解放了!"我要当"专业作家"了,为自己规定了三条原则:一是根据不同题材,宜诗则  相似文献   

9.
正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4月4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正式揭晓,盐城籍作家曹文轩不负众望,顺利摘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国际安徒生奖由国际少年儿童读物联盟(IBBY)于1956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旨在奖励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国际安徒生奖为作家奖,一生只能获得一次,表彰的是该作家一生的文学造诣和建树。此前曾有多位中国作家及插  相似文献   

10.
《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是郭沫若三厅初期机要秘书、1948年11月去台的"东北作家群"重要作家孙陵晚年写作的回忆录,他在题记中声称"写来真切平实",并且得到了大陆学者的高度重视。根据考证可以知道,在《郭沫若》一章中,在回忆到《我的丈夫郭沫若》(署名佐藤富子)、郭沫若前往长沙的原因、郭沫若赴苏游历时的三千美金等问题时存在明显错误。由此可知,"写来真切平实"的说法与事实不符。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引用《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中的相关文字时应该多加小心,否则可能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1.
《月》描写作家面对凉月的感受,于情思绵邈中抒发出对寒光朗照铺盖的冰冷世界的诅咒。作家从各个方面;不论冬、夏,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在静夜里描写面对长空皓月时的心情,极写明月的"冷",读着《月》,似乎真的有一股冷光寒气扑面而来。作家极力描摹月光的"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需  相似文献   

12.
"伪民俗"是一种民俗的虚构与发明,在民俗世界中并不罕见.在文本中,作家摹拟民俗也是民俗与文学常见的互动关系之一,其产品是"伪民俗"书写,尤其在民族文学文本中常常出现."伪民俗"形成了文本的"景观化",参与建构了文本的文学效果."伪民俗"书写出现在文本的各个层面,构成了文本的"场面""段落",形成了"情节"和"母题",形成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它还标识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民族的文化语境,并产生了突破文本之外的动力,甚至成了生活世界的"涵化"力量.民族文学文本中的"伪民俗"书写是一种"系统的文化干预",其展示过程接近"社会戏剧"和"表演",具有"误传"和"神秘化"的文化策略,同时通过文学"前台"拉开了与"后台"的距离,提供了某种意义上民俗的"文学真实",也对民俗本身起到了唤醒和激活的作用,我们应该更为立体多元地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陆新武侠关键在于创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世纪以来,中国武侠小说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变革.21世纪兴起的"大陆新武侠"关键在于挝超越前人,达到武侠小说创作的新境界.当下中国武侠小说创作有一批很有实力的作家,但总体的创作实绩还不能说其"新",应有进一步的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
雪莱是十九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二十世纪初叶由于迎合了当时中国读者的集体"期待视野",雪莱及其作品在中国受到注目和广泛欢迎。文章主要考察了雪莱对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三位现代作家的影响;并力图从接受美学角度,对这三位现代作家在具体接受影响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加以比较探究。  相似文献   

15.
爱欲与拯救是西方文学恒久的主题,这一双重主题的交织既显示出"爱欲"本身有"被拯救"的需要,也显示出富有爱欲的诗人或作家对"拯救"这一主题的偏爱。启蒙时代以来,西方文学中"爱欲拯救"的作家笔下,有浪漫的"歌手",也有猎取现实并试图救疗社会疾病的"猎人"与"医生",作家的"拯救冲动"显得尤为迫切。通过解读诺瓦利斯《夜颂》、屠格涅夫《县城医生》、契诃夫《第六病室》、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和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作品的"拯救"主题,本文尝试表明,现代性背景下的虚无主义及灵魂失序与"现代爱欲"尤其需要"被拯救"这一问题之间有深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形成了一种"他者的镜像",在"他者"——汉民族文化的参照下,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中呈现出异域风情化与历史化的取向。在创作的具体内容方面,异域风情化既是汉族作家作为"他者"的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取向,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映照;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书写传达出的是一种"他者"的观感和态度,无疑影响到了作品与历史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在创作的姿态与自我意识方面,汉族作家多以旁观者的姿态书写少数民族,并显示了相当一部分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表述中内在的自我意识。作为他者的言说,汉族作家只有承认自己是他者,才能获得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立足点,客观地阐释他者认识到的异质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既可能指个人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也可能指不同民族成员彼此认可对方的文化要素。从这一视角考察新疆汉语小说中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至少有三个维度:一是汉族作家汲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二是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三是少数民族作家对"他者"文化的自觉吸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疆本土汉族作家在民族团结颂歌的时代精神指引下,以高度的使命感展现着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80年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更趋向多元化,同时一些优秀的"民考汉"青年作家开始活跃于新疆汉语文坛上。  相似文献   

18.
从性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沈从文生平事迹、《水云》《老伴》等创作谈、散文作品及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剖析,就可以发现:《边城》情感机制的形成,是由生活中三个"偶然"(作家所指称的年轻姑娘)引起作家的"性幻想",并引起其"性记忆",从而生成和坠入"乡下女孩子"即线铺女"那种纷乱情感";从而确认这部小说创作的一个隐秘的、深层的心理动因,是关于作家青少年时代爱情生活的一个深刻记忆。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与京派作家前后两个时期对乡土世界的描写,特别是进入西南联大后,有着诸多的不同,那就是京派作家"边城理想"在"现代性"侵袭过程中的幻灭,京派作家最终的希望与理想成了"漂浮于大地"的美丽乡愁,独自徘徊于"乡村"与"城市"之间。因此,他们最终的"边城理想"成了无所归依的"长河落日",既不属于乡村,也不属于城市,是一种游离于二者之间的二难选择。京派作家们的这种选择,从根本上说是其文化心理转型的艰难跋涉与痛苦抉择,是在时代大潮面前不得不做出的文化心理转型之反应。  相似文献   

20.
作者、作品和读者的关系是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从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到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再到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出"间离效果",这种作者、作品和读者相分离的观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在以上三种重要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手法,以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霍尔斯托梅尔》为例,分析叙事文学中"间离"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