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对唐诗<静夜思>中"床"的理解争议颇多,由此可究及英汉词汇意义的多种对等方式,"假朋友"则是其中之一.翻译中的"假朋友"可以划分为客观范畴与主观范畴;在客观意义的"假朋友"被译者慎避之后,主现意义的"假朋友"则成为翻译的大敌,而相应的"隐性负效应"成为译者所要克服的难点.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于原作。“忠实”标准适用于诗歌翻译时会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对朗费罗的一首诗《金色的夕阳》的两种截然不同翻译表明,诗歌翻译中,由于译者对诗歌的各种内容与形式因素价值评判不同,“忠实”这一标准的取向是多元的,译者对这一客观标准的主观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译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翻译中的“假朋友”现象是指在字面意义、语义结构上相似或相同,但含义却截然不同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本文从翻译思维的活动过程、语际转换以及符号学翻译理论等角度对“假朋友”现象进行了解析,并从中西方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两个方面分析了英汉互译中“假朋友”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翻译者避免此类现象出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译者解读源语信息并用目的语进行转换的实践活动。译者解读和转换源语信息受制于译者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体验。这种客观存在决定了“信达雅”的实现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从而完成对“信达雅”理想化的解构。合格的译者应尽可能多地储备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信息,时刻为复杂的翻译活动积攒能量。  相似文献   

5.
“翻译过程总括模式”理论将翻译的过程分为作者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作品世界以及译者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作品世界六个方面。经过对林纾所翻译的《黑奴吁天录》的个案对应性分析.可看出译作世界与原作世界之间的差异是林纾对原作进行增删和改写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英汉语之间存在大量的伪对应结构,也就是"假朋友"结构。因其貌合神离的显著特点,很多译者陷入误区,错误地把两个语义不对等的结构对等起来,直接导致译文偏离原文。通过例证,从词、短语和句法结构三方面探讨英汉翻译中常见的"假朋友"结构,期待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对此类现象予以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7.
以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理论为依据分析了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始终,从“避免误解”、走重构之路、语法阐释、心理阐释到循环阐释都凸现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导、主观作用。理想的翻译就是在原文的客观阐释和译者的主体性之间寻求平衡,最终求得原作的本意。  相似文献   

8.
推测范畴的本质并不是通常认为的“不确定性”,而是“主观性”,推测表达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是对事件命题是否成真做出的主观判断。推测属于情态系统,而不属于语气系统,是“情态”这个大系统中“认识情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根据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中关于文本、意义、理解等问题的论证,“讹”是翻译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必然现象,“化”与“讹”实质上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完全的“对等”只能是翻译中不可实现的理想,而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讹”译则不可避免,甚至有时译者还会有意为之。不过,在肯定翻译是文学创作活动的基础上,译者发挥创作性也必须有一定限度,优秀的译者应该能够在尊重原作和自主创作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否定理论界把“实事求是”当作客观范畴来使用 ,切断它与“人”之间的联系。主张从主体客体、主观客观角度 ,在“实事”、“求”、“是”三个层面 ,论证“实事求是”的两重属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蒯因的“初始翻译”为我们展示了翻译的相对性特征,这样的相对性特征既涉及译者自身的观察与理解,又涉及目标语言使用中的意义表现“倾向”。在蒯因那里,“初始翻译”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翻译,译者总会在现实的和可能的语义世界中追求与言者之语义的同一,当然,这样的“同一”追求在外延主义的要求下又总是难以实现的,除非我们回到译者与言者所处的主体性地位的认识上来。不论“初始翻译”如何体现意义确立的“倾向”决定,译者与言者的主体性地位总是为我们提供语言行为发生的普遍性基础,即作为理性存在的纯粹语义基础,翻译的“不确定”只是我们走向“确定”的过程与环节,人类社会语言行为的发生及表现形式遵循着共同性的理性规定与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翻译理论着眼于将原文看作“绝对标准”,主张译者应竭力摆脱主观性的控制,使译文忠实原文。译者的身份因此被定位为“仆人”。本文借用现代文论的观点讨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行为,认为无论在理解还是表达阶段,译者的主观能动参与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在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著名翻译家周珏良教授提出用“译述”法翻译文艺批评的理论性文章 ,本文试通过“译述”法在《〈李尔王〉分析》中的成功运用分析译述者的主体性特征——目的性、受动性以及能动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基于原著作的限制,翻译时不仅要忠实于原著,还要遵从目标语的语言规则。翻译受各种主客观条件制约,译者不可能像原作者那样自由创作。但要忠实于原作不等于死译,巧妙地运用一些翻译技巧,可以实现译者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开始登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担负着多重身份,他们对原作的翻译既是 "创造性叛逆",又是一种"误读","创造性叛逆"往往寓于误读之中,并以误译的形式出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也蕴含了主体间性特征,并且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叛逆"是以主体间的互动与制约为基础而呈现的.因此,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既是一种主体性事实,也是一种主体间性事实.  相似文献   

16.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策略的两个极端,译者受到社会文化和译者个体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倾向于某个极端。研究归化异化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多种文化因素,这有利于拓展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能给翻译研究带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要忠实于原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译作对原作亦步亦趋,生搬硬套。译者要在原作的制约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再创造”。“再创造”是法汉诗歌翻译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不同的创造形式,又形成了法汉诗歌翻译中忠实性、牺牲性、叛逆性的创造风格。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深入,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研究重点就在于对文化差异性的理解与分析。经验证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并不影响文化翻译的"可译性"。跨文化交际中,译者具有相对的自由,可以根据客观标准和主观意愿选择"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学说引入翻译理论研究,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以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小说为个案研究对象,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并依此择译合适的文本、实现"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提高"最佳翻译"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