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当前我国的"困难群众"即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和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国家和社会应对弱势人群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支持。过去的社会政策着眼于对弱势群体成员基本物质生活的补偿,而对如何消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整合以帮助他们最终摆脱困境则关注不足。在建构新的社会政策模式与体系时,应当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论建立健全我国城乡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时期开展城乡弱势群体医疗救助既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增进社会融合的应然之举,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方面。但是,当前我国城乡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出现理念滞后、城乡及地区差距明显、医疗救助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因此,要重新确立医疗救助理念,加强医疗救助法律法规制定与完善,提高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发挥社会团体在医疗救助中的积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非政府组织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而目前非政府还存在政社不分、资金短缺、法律制度的缺陷以及自身能力的不足的等问题。必须创新非政府组织机制,才能充分发挥起救助社会弱势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今天社会大变革、政府大转型之时,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对稳定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详实地分析了重庆市弱势群体的类型,以及市政府采取的及时有效的救援措施,并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成为热点,怎样解决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目前我国城乡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需积极探索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形式,采取有效的政策,使弱势群体医疗救助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以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扶弱济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孟的仁爱大同思想、管子的“九惠之教”、墨子的兼爱互利构成了中国救助弱势群体思想的重要源头。当前,救助弱势群体是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是构建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救助弱势群体可使广大人民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力量,从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弱势群体可分为经济、心理和就业弱势群体。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机制,通过政府、高校、社会各界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必将有助于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全面实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代际正义具有两个不同的时域和两个不同的维度。从代际正义的时域"在场各代之间的公平",以及代际正义的维度"代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视域分析,社会救助制度具有重要的代际正义价值。代际正义的价值诉求彰显了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正当性,可以有效地消除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状况,阻止社会弱势群体"弱势"的代际循环,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关怀。作为一种发展型救助,教育救助特别彰显了社会救助制度的代际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9.
弱势群体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文章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自身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四个维度界定其范围,分析现有的弱势群体救助机制的局限性,并阐述了社区在救助弱势群体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第一块基石,对于解决现代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得正义"作为一种原初的分配正义具有必要性,但也具有天然的局限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分配正义价值,体现为与需求原则、平等原则和共享原则相联系的"底线正义"。坚持社会救助制度的底线正义价值,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和谐文化建设问题。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和谐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柱与智力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的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12.
必须从政治与经济的双纬度上来理解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本质在于其自身政治与经济的特殊同构性,弱势群体的产生根源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与经济的结合方式及其发展趋势。经过体制分化、结构断裂和阶层相对关系模式再生产,政治与经济从不同构到不合理同构再到自我复制,这就是弱势群体的生成机制。建构政治民主和经济公平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努力解决困难群体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方向性指标,其重点是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消除对困难群体的歧视、提高困难群体的经济地位、健全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切实关心困难群体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世代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建设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宪法的公平与秩序价值由横向扩展到纵向。为此,宪法不仅要以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与秩序为价值,还要以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实现公平与秩序为价值。而当下我国社会代际之间的价值冲突日益明显,从而势必影响我国宪法规范变动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具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意涵,增进社会福利是提升社会成员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福利服务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社会福利传递中,社会工作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分析和谐社会的福利意涵入手,以西方社会福利传递为鉴,探讨和谐社会前景下社会福利的有效传递与社会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加强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与建设和谐社会息息相关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加强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是形成 "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防止"断裂"社会产生的重要途径;是形成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是形成以"自致性"因素为主的社会分层机制,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摄取资源能力,消除社会"结构性紧张"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实现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已成为现实社会中新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当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突出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诸子百家的社会和谐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社会动乱为天下和谐,贯穿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始末。孔子不忍礼崩乐坏,总结夏商西周的兴亡经验,主张克已复礼以德治国。孟子沿着孔子的思路扩展,形成了仁政说和养气说,使德治思想得以全面发挥。儒家是从统治者的历史经验升华起来的学说,有待新的时代的检验,其实践遇到挫折,便遭到怀疑。受到忙于耕种织、难于温饱的劳动阶层的怀疑,儒学便成了“繁饰礼乐”、“倍本弃事”的伪君子,产生了墨家的兼爱思想;受到了因战乱沦落而心灰意冷的知识阶层的怀疑,孔子便成了奚落嘲笑的丑角,产生了老、庄道家深邃的关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思考;受到急功近利欲王欲霸诸侯们的怀疑,孔孟王道政治便皆不见用,产生了商韩激进的法治实践。儒、墨、道法的学说,实质上是以德、以爱、以道、以法治国四种社会和谐主张,其优劣互见,长短互补。战国末年,荀子识力超拔,在批判各家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社会需要的带有总结百家之学意义的社会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数量与日俱增.有在经济方面处于弱势的特困学生、在心理方面有障碍的学生、有生理残疾而处于弱势的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处于的弱势的学生等几种主要类型.由于在特定方面存在缺陷而导致弱势,极易造成这些学生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异常或不稳定,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公正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复杂原因,我国社会出现了某些公正缺失现象,这已对社会的安全运行与和谐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来弥补社会公正的缺失,从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