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传军 《管理科学》2003,16(4):84-87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制度安排,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是一种新兴起的公司治理理论,是公司治理机制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在介绍、分析了这种理论后,提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随着人力资本在企业中作用的加强和地位的上升,共同治理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2.
从公司治理研究和实践的历史来看,公司治理目标为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现实与法理之间存在矛盾困境,使学术界在反思传统的股东治理理论有局限性,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公司治理目标,追求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公司目标逐渐形成。在认知股东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股东至上和利益相关者主义的公司治理目标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综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公司治理目标理论的发展趋势,以期能够对理论研究有所助益,为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对传统公司理论“股东至上”逻辑的颠覆,是新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理论的必然选择,本文从5个方面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李传军 《领导科学》2003,(10):46-47
共同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代表人物是布鲁金斯学会的M·布莱尔。与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不同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目的不能仅限于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应该同时考虑企业其他参与人,包括职工、债权人、供应商、用户、所在社区以及经理人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向“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这一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认为职工、经营者、供应商和用户与股东一  相似文献   

5.
现代企业公司更多地被描述成一个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不再满足于古典企业中的一个生产函数就能描述其所有特征,大规模现代公司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研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的"代理人"问题(Fama,Jensson,1983),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是治理结构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公司治理结构也被定义为旨在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经历了两种治理模式的变迁,一种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治理模式,另一种是全面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治理理论,现在两种治理结构趋同的发展趋势表明各个国家在实践中结合自身情况探索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各国公司永恒的主题。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是随着西方国家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丁晶 《经营管理者》2015,(10):86-87
在现代企业当中,由于契约理论的存在,产生了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基本构架。而企业能力理论则对其内涵进行了充实和丰富。在公司治理方面,利益相关者要求实行共同治理的原则。共同治理则需要有相匹配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做支持。在此情况下,公司财务治理在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目标上则具有一定得不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对公司治理结构有多种定义:一是指一组联系并规范所有者(股东)、支配者(董事会)、管理者(经理)、使用者(工人)相互权利和利益关系的制度框架;二是指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三者之间构成一定的制衡关系;三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而企业治理结构是一套治理企业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它包括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构。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广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股东)、支配者(董事会)、管理者(经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组织结构,是联系和规范公司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和利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是一个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8.
刘烨李凯  秦丽娜 《管理评论》2004,16(5):31-34,40
利益相关者治理与传统的股东单边治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利益相关者与出资者共同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网络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的优势特征的核心在于,运用公司内、外环境中无形资源的经济价值,实现经济活动的报酬递增。本文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文献回顾入手,阐述了中、小股东的参与成本过高及公司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知情权受挫等问题。最终,探讨了基于IT技术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争议很大,对公司的治理目标更是莫衰一是,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也有的学者坚持股东利益最大化.本文认为,基于公司营利的特性,加上股东利益的特殊性,公司治理的目标仍然要坚持股东利益最大化.由于公司所处环境的变化,公司不能纯粹地为股东利益而存在,也应该兼顾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但不能否认股东利益的主导地位,公司治理的目标应是修正后的股东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一个多世纪以来,德意志银行之所以能够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领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其重要原因得益于它采用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典型代表——德意志银行,来概括和总结出德意志银行在该模式下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国有商业建立并完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提供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益相关者除对企业有利益要求外有没有参与企业治理和决策的资格和权力;在分配上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源所有者的权利是否一致。文章认为公司股东利益不应是企业利益的全部,利益相关者作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样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2.
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关。当前国际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是美、英等国为代表的股东利益导向模式,另一种是德、日等国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导向模式。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也各有特色。我们选择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为样板,对它们各自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做一比较分析,从中汲取经验,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评价与治理指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跃军 《管理科学》2005,18(4):14-21
利益相关者的相关问题已成为现行公司治理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设置公司员工参与程度、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公司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公司诉讼与仲裁事项等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指标,考察中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和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状况,并得出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较低、治理机制较为薄弱、治理机制在不同上市公司之间差异较大.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较好的上市公司只是少数,多数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特别是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有待加强.建议在公司治理中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鼓励利益相关者适当而有效的参与公司治理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张兆国  戚拥军  罗勇 《管理学报》2007,4(5):614-614,615-617,681
礼仪相关者理论是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该理论的基本思想的研究表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结构是股东投入的股权资本、债权人投入的债务资本、经营者和一般职工投入的人力资本、供应商和客户投入的市场资本、政府投入的公共环境资本等财务资本和非财务资本构成的共同合约;以此为基础,企业财权安排要平等地对待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财务方面要建立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治理结构,以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产权权益,提高企业财务的决策效率和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15.
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随之改变,企业的财务治理也在各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对企业的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功能发挥以及股东、合作伙伴、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在网络环境下,多层界面电子报告模式XBRL使得财务治理信息的披露能更好地满足企业内、外部信息需求者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主编的新作《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2001)是一本从经济学视角阐述企业共同治理的学术专著。该书与同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构成了姊妹篇。前书所阐述的利益相关者合作理论为本书构建了理论基础,而本书所阐述的共同治理结构是利益相关者合作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和逻辑延伸。本书的出版丰富与推进了现代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从单边治理到共同治理的演变是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演进的一个重要特征。本书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17.
利益相关者除对企业有利益要求外有没有参与企业治理和决策的资格和权力;在分配上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源所有者的权利是否一致.文章认为公司股东利益不应是企业利益的全部,利益相关者作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样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8.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中国企业治理结构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重新定义企业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理论,是对“股东至上”传统理论的一种否定或修正,体现了一种企业与社会关系的新理念。本文对此进行了引进和分析,为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设计中国企业的治理结构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朱卫东  张超  吴勇  库泉  张帆 《管理科学》2019,22(2):112-126
传统的股东单边治理模式难以平衡并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基于共生的共同治理模式满足了这种需求, 而利益相关者共生的逻辑起点是共同创造与分享增加价值.此时, 如何在现有种群规模下平衡利益相关者关系并保持其动态增长成为值得研究的科学性问题.首先分析员工与股东共创与共享增加价值机理, 并运用生物学中的Logistic增长模型构造基于增加价值的利益相关者共生演化一般模型;然后得出员工与股东的劳资共生演化动力模型, 并利用均衡点、依存系数的不同取值对劳资共生行为模式及稳定性进行分析, 给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及映射现有的管理实践;最后, 以海尔为例分析了“人单合一”创新模式改革前后劳资共生行为模式阶段性变化及对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 验证构建劳资共生模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公司是众多契约的集合体,也是一个利益相关的共同体。一些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股东及员工将资金注入公司,倘若公司出现了经营风险,那么投入的资金就有可能蒙受损失。而利益相关者往往处于"局外人"的位置。所以需要公司建立、完善一套治理机制,用来维护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另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贸易自由化也日趋成型,高新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新世纪要求企业对管理会计必须创新以适应经济及管理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